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马家寨:揭开陈圆圆携吴三桂后裔隐藏与繁衍真相(二)

2013-10-18 00:00:00    作者:林荣岩    来源:今日高邮

马家寨人何以能够安全隐藏

吴周政权灭亡后,吴氏家族逃亡成功者,在清朝时发现得很少。据史籍记载,有的逃往楚雄、宾州等地,“楚雄者更姓谢,宾州者更姓杨”;也有的隐姓埋名,“读书应试矣”。据现在所知,隐蔽最成功者,除陈圆圆这一支外,是吴三桂嫡孙吴世的儿子吴吉兆。他当时只有两岁,于昆明城陷落前,在母亲卢氏保护下,随着其兄“尚书令、国舅”卢之芳乘乱从昆明后宰门逃出,经过跋涉,隐居贵州黄平州坪龙牙地(今瓮安县天文镇高坝村老娃水),始随母姓卢,于1958年还宗姓吴。他们属危急时“仓惶逃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躲开清军的追杀,是为“侥幸逃脱。”而陈圆圆他们隐藏成功则是经过精心计划、精密实施的,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撤退隐蔽。

1、未雨绸缪的夜郎计划。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吴三桂起兵造反时,他首先想到一旦战争失败,爱妾陈圆圆怎么办?陈圆圆的回答是如何保护吴家的“根根”。吴三桂死后,前方将领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今日之计,宜滇不顾,北向以争天下”的主张。但留守昆明的吴三桂女婿、吴世岳父,身居大将军、内阁大学士之职,握有经济、行政、军事等大权的郭壮图却坚决反对,提出与前方将领意见相左的战略方针,即“弃湖南,守险隘,犹可以作夜郎王。”对此史料亦有记载。但令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军事上湖南不保后,郭壮图并未固守贵州(夜郎国指古代整个贵州及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而是带领吴世等人匆忙退守云南,究竟谁将作“夜郎王”?马家寨真相揭开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所谓“可以作夜郎王”的真实含义,乃是吴氏家族安排的隐蔽计划,准备一旦战争失败,留有“根根”,伺机东山再起,再起之后,成为“夜郎王”。将“作夜郎王”的战略安排,与陈圆圆向吴三桂建议保住吴应麒等“根根”的意图联系起来,不难发现郭壮图的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排除吴三桂死前为留有后路,曾经向他下达过明确的命令。

为实施夜郎计划,洪化小朝廷在顽强抵抗清廷三路征讨大军的同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包括物色执行人,储备物资等等。客观上,吴三桂死后,清军畏战不前,行动迟缓,清、周双方对峙长达三年之久,也给吴氏家族逃逸、隐藏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增加隐蔽的成功率,吴周政权核心层有意放出了烟幕弹,他们对吴应麒的真实身世只字不提,对外宣称,因内讧,吴应麒及其二子,已被郭壮图所杀,使吴应麒得以悄然隐身,从容地来到马家寨与陈圆圆及吴世、吴世会合,成为今天马家寨吴氏家族的先祖。

2、搭茅洞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隐蔽环境。马家寨地处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是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自然环境非同一般,具有多山、多河流与溶涧、蔓草密林、交通便利以及佛事活动等五大有利于隐蔽的条件。陈圆圆最初隐蔽地点马家寨背后猴子岭的搭茅洞,更是地势险要,“洞前有十丈高的悬崖,洞后是古树参天的大森林。用战略眼光看真是一处易守难攻、可进可退,最佳的藏身之地。”这种山地环境,是陈圆圆等在清军大清剿中安全度过危机的重要条件之一。

除此之外,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吴氏家族的隐蔽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马家寨自然环境优雅怡静,曾为古思州佛门圣地,鳌山寺地处湘、黔交界之地,是当地佛门主要寺庙,下辖天安寺、弥陀寺、钟磬寺、松林寺四大名寺。吴三桂早在进入云南初期,就注意到了思州的宗教势力,特别是鳌山寺的宗教势力。四大名寺都有他的引线和尚,并与当地官府有联系。明末许多遗老或在此出家,或在此隐居。这些由吴三桂控制,或者说由他扶植的宗教势力,利用宗教外衣,较好地保护了吴氏族人。同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顺、康年间,思州的几位知府的政治表现都十分微妙。吴三桂反清期间时任知府李敷治先迎降吴三桂,后在清兵压境时,又两次主动迎降清军,这种变色龙般的表现,目的是为了推迟清军进驻思州的速度,为陈圆圆等的隐蔽争取更多的时间。这一招果然奏效,清军并没有大举进攻思州,而是直接向贵阳进发。继任知府陆世楷,对搭茅洞一带发生的大事竟漠然置之,他在编撰的《思志略》的序言中,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他郡之志难于略,而思州之志难于详。”与其说是感叹,不如说是暗示,意在保护陈圆圆等。从陆世楷开始,历任知府对马家寨之事都闭口不谈,其中的掩护之意颇为明显。可以说,陈圆圆和吴氏族人能够在马家寨隐蔽成功,与当地以宗教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反清氛围,有很大关系。

3、对吴三桂忠心耿耿的吴周军将士。夜郎计划的知情人只是吴周政权核心层的极少数将领,他们对吴三桂的忠心可以说是死心踏地。马宝护送陈圆圆来搭茅洞时,曾在此居住了约半年时间,他以鳌山寺“马和尚”的身份作掩护,用经济手段进一步联系宗教界,对寺庙大加施舍,为陈圆圆等创造更稳定的隐蔽环境;同时,通过当地寺庙的和尚将自己武将身份变身为计谋多端的“马军师”,广泛传播其行踪神秘,法术高深,并与当地寺庙和尚一起,运用所谓“法术”,惩治当地土豪,清除危险分子,令当地人士敬畏,不敢逆其颜而行。马宝尽管保护陈圆圆的时间不长,但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地方民众中,他的威慑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当地人对陈圆圆这支外来人口敬畏有加,不敢妄言。随着吴周政权的灭亡,夜郎计划的知情将领或被迫投降、或战败被俘,他们都感念吴三桂生前对他们的优遇,内心不忘故主,对夜郎计划守口如瓶。而且他们订立攻守同盟,特别对清廷追查吴应麒下落一事,众口一词,都说吴应麒父子三人被郭壮图所杀,使清廷深信不疑。足见当初夜郎计划谋划之精细与参与谋划人选之精当。真可谓是历史的奇谋,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

在马家寨四周,现有杨家屋场、龙茅、石家、戴家、罗家等村寨,这都是当年保护陈圆圆的卫兵哨所演变而来的,他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誓死保卫陈圆圆的安全。曾有一支清军追查到搭茅洞附近的杨家屋场上面,被守护的卫兵全部杀死,流了很多血,所以至今仍叫血淌坳。这些卫兵大战后都在此居住,繁衍后代,没有一人向清廷告发马家寨的秘密,也未向外界吐露半字。

4、才识过人的陈圆圆。马家寨人称吴三桂为老太公、陈圆圆为老太婆。提起他们的老太婆,马家寨人的崇敬与骄傲之情至今溢于言表,“我们吴家的陈老太婆不但是色艺甲天下,而且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眼光远大的大美人。……她是一个最明道理,善辨大是大非,为国为家,关爱子孙后代,举世无双,名扬四海,盛誉辉天的中华女性。”又说陈圆圆“一身牵动着明朝的兴亡、李闯王的成败、清王朝进攻中原的胜负和吴三桂的一生命运”等等。这种超格的评价,既说明陈圆圆的确文才出众、胆识过人的客观事实,同时,这些赞美极词能够传承下来,也反映了马家寨人尤其是他们的始祖吴应麒对陈圆圆的感情。陈圆圆与吴应麒虽无血缘关系,但他们母子情深,陈圆圆对吴应麒呵护有加,视同己出,是她主动向吴三桂提出要保护吴应麒这一支“根根”。马吴家寨人对陈圆圆在保护吴三桂这支遗脉时含辛茹苦,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三百多年了,仍坚守着这份情感的认同。

过去史籍中对陈圆圆为人的认识多根据传闻记载,有真有假,比较庞杂,但主流看法基本一致,即陈圆圆非等闲之辈,不是一般的女流。吴三桂反清前,她曾提出四点阻止意见,一是“认为反清机遇已过,清廷已有经营二十多年的立足基础。”二是“认为吴三桂杀了明朝的永历皇帝,失去了反清复明的民意。”三是“担心在北京吴应熊等一家亲人的人身安全。”四是“担心反清的后果严重,取胜的把握小,战败的可能性大。”对其洞察时政水平从中可见一斑,令许多政治家也望尘莫及。他们来到搭茅洞隐蔽后,陈圆圆以其聪明才智,全方位地实施具体伪装蜇伏,很快融入当地社会。

首先,拟定后代字辈排行,以励儿孙之志。陈圆圆在搭茅洞一带稳定下来之后,看到儿孙们颇有悲观情绪。为了鼓励他们的进取精神,她为吴氏家族作了战略性的安排,拟定了十八个字的后代统绪:“应、启、世、大、朝、廷、仕、宗、勋、名、永、能、兴、国、继、可、裕(玉)、坤。”吴氏秘传人明确告知:其意为“十八好汉‘转杰’,即希望后人满十八辈就又能坐天下,雄心勃勃地号召后裔要树雄心,立壮志,要大胆积极地去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实际上,就是要求后世子孙要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以求一逞。可见,陈圆圆带领这支吴氏族人隐居,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具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一有机会,将东山再起,振兴吴周祖业。这十八个字的拟序,显示出陈圆圆的文字功夫,对时局的洞察力与决策能力。

其次,为子孙更名,确保隐蔽安全。将吴应麒更名为吴启华。陈圆圆为吴氏所拟字辈,“应、世”两字辈,原本与吴三桂的子孙完全相符,其中“启”字是陈圆圆亲自加进去的,且所谓“启”字辈仅吴启华一人。“启华”之“华”字,是吴氏从高邮族谱大排行中的“昌华”所得而来(见《廷陵堂世谱》)。冷眼看去“应”字是二世祖(吴三桂为一世祖),“启”字已处于三世祖的位子。但仔细分析,这个排序的头两字连读,便是“应启”,“启”、“麒”谐音,就是“应麒”了,这个字辈排序表面上看两个字代表两辈,实际上以一人名字代之。“启华”之名,既将高邮家族大排行接入,又“启”、“麒”谐音,使吴应麒与吴昌华巧妙地合为一体。陈圆圆同时还将吴应麒的两个儿子吴世、吴世分别更名为吴仕龙、吴仕杰。

第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陈圆圆利用自己的积蓄捐建寺庙、建桥修路、开办学校,为当地群众搞施舍、做善事,赢得较好的口碑。

第四,与当地大户认亲结缘。陈圆圆曾以尼姑身份,前往大树林村苗族大户、老户陈氏家中化缘。她以其特有的魅力,给陈家以良好的印象,将她认作本家姑娘,议定吴、陈两家从此永远不开亲。苗族陈氏作为陈圆圆的娘家,至今仍承认这种亲戚关系。同时,陈圆圆与吴家湾的侗族吴姓大户人家,亦结成亲戚关系,她诚恳地要求吴家湾吴氏,承认她带来的吴姓人是吴家湾的分支,是从这里搬出去的,与吴家湾吴氏是一家人,要求对方承认她是吴家的儿媳妇。在认亲的同时,陈圆圆还与当地有势力的家族开亲(联姻),例如与谭家湾的谭知县家族,结成儿女亲家。当地有势力的大户,之所以能够在一家程度上愿意与陈圆圆带领的这支吴氏家族交往,同样也看出她有来头,并与地方政权、宗教势力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样,陈圆圆所带领的吴三桂后裔,便在地方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陈圆圆死前曾“把一封写就并密封好的信交给寺内住持,令其将信转交给马家寨她的亲人”(可以理解为遗嘱)。这封信主要内容有五点:一是要求她的孙子吴仕龙、吴仕杰把她的尸体运回马家寨,埋葬在狮子山下的绣球凸之上。二是要求后世子孙纪念其丈夫延陵将军吴三桂,在“神榜上要标明延陵堂,每年正月要在神龛上插上一支桂枝”。三是为吴氏家族安全,提出“两个孙子中要小孙子吴仕杰当家理事,大孙子吴仕龙出家隐藏下来,以防万一,要是吴仕杰被害,吴仕龙再还俗繁衍子孙。”四是对于出家的吴仕龙所作出的奉献,家族后世子孙要有关照,表示纪念。即“如果吴仕龙没有还俗,要在各家神龛给他留位,设斋碗斋席,每年正月初一,吃斋一天。”五是指示子孙们“不到成熟时机,决不能公开马家寨隐姓埋名之实。”对这些遗嘱,马家寨人至今仍遵照执行。从这份遗嘱不难看出陈圆圆目光远大,思虑深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她对子孙们的眷恋和担忧。陈圆圆将一生的身心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吴三桂和他的后世子孙。

吴氏家族史由秘传人代代口耳相传

马家寨的秘密均由吴氏家族史秘传人讲述,经专家论证后得以确认。从古至今,家族欲传家史者,必修族谱。然而马家寨的吴氏家族却与众不同,他们欲传承家史,而不创制族谱,亦不见诸文字,而是专门设立秘密传承之人,代代分房口传。这是讫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特殊的传承方式。

陈圆圆等刚来到搭茅洞时,吴仕龙(世)约十五六岁、吴仕杰(世)约十三四岁。到康熙五十年前后(1711),陈圆圆、吴启华(应麒)已先后去世,吴仕杰已四十五岁左右,家族史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决定设置秘密传承人。吴仕杰生有两子,长子吴大经、次子吴大纯,并同时决定在兄弟俩中分长房、二房分别传承。吴仕杰为总秘传人,吴大经、吴大纯分别为长房、二房第一世秘传人,到马家寨秘密公开已传承整整十世,三百多年。长房第十世秘传人是吴永鹏,二房第十世秘传人是吴永松。吴氏秘传人说,其家族被迫“隐姓埋名”,为了“不泄露秘密,招来灭顶之灾”,同时又想使“后人不忘记祖先”,而对家族史“采取口授秘传之策。”

秘传人的条件。根据长房十世秘传人吴永鹏亲身经历,凡是当选的秘传人,必须具备五大条件,即要五官端正、有些文化、能够保守秘密、热爱家族事业、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换句话说,从外表到内心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实际上不仅是本家族历史的秘密传承人,也是本家族大事小情的主持人。

秘传主要内容。秘传人必须将纷繁复杂的家族史默默地铭记在心。归纳其内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要求对家族的族源有明确的记忆。因为本家族隐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苗、侗等族的围绕之中。因此,要求切记本家族“是黄帝后代,是泰伯之后,”一定要向后人讲清这个“来龙去脉”。二是要向后世子孙说明先祖“来到此地的原因和过程。”三是在对外宣传方面有严格限定,力保家族安宁。四是对老太婆、吴启华和马宝的墓碑碑文和碑联内容,能够做出准确解释,特别对吴启华的碑联更要反复强调。五是对于先祖遗物要努力保存,防止遗失等。

秘传方式与时间。吴氏家族秘传人的选择,由上一辈秘传人在家族中物色人选。被传人选中后,一是授传人要说服被传人答应。二是要向祖宗禀报。悄悄地在延陵堂设立神龛摆上供品,向祖宗即“吴三桂老太公”和“陈圆圆老太婆”叩头,报告两人的姓名、相互关系,被传人的条件等内容,请求允许。三是传授家史。方法是:“授传人说一句,被传人跟着说一句,并强调只能口传心记,不能墨写,反复讲三遍。”四是请求祖宗保佑。同时授传人还讲一些“奉神灵之威”之类带有威胁性的话语,迫使被传人遵守诺言。

吴氏家史秘传,在两房之间也有规定,即“大房不能传给二房,二房也不能传给大房。”如果大房的秘传人没有来得及传授而亡故,二房秘传人可以代传,反之亦然。但如果两房秘传人都健在时,相互之间不准交叉传承。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大房、二房秘传人相互之间是毫不知情的。

传承的时间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即必须在三月初三日。因为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三日(史载为初一或初二日,秘传人传承为初三日)在衡州即位称帝。

两代秘传人无论之前关系亲疏、远近,一旦被确定为上、下辈秘传人之后,即以父子相事。如大房十世秘传人吴永鹏的上代授传人是其叔父吴名寿,吴名寿去世后,其墓碑上刻有“孝子吴永鹏”字样。这种“父传子,家天下”的做法,还带有储君即位的政治意义。

吴永鹏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至今尚未见诸文字的轶事。

1、关于吴三桂反清的原因。说当时顺治皇帝要吴应熊和康熙试坐金銮殿,康熙没坐起,而吴应熊坐得稳稳当当。顺治帝见康熙坐不稳,怕以后吴应熊坐皇位,认为自己后继无人,削发当了和尚,并要孝庄皇太后将吴应熊杀害。在吴三桂六十大寿时,和硕公主(吴应熊妻子)给吴三桂做了双寿鞋,鞋里插了二十四根绣花针,写了封血书放在鞋底里面。吴三桂穿寿鞋时,感觉刺脚,拆开鞋底布,看到了血书,才知道吴应熊已经被杀害。遂决定反清。

2、吴三桂起兵初期,吴周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很快占领西南地区,饮马长江,清廷上下一片恐慌。这时康熙帝来了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派人与吴三桂谈判讲和,另一方面悄悄从国外购进一批“红衣大炮”投入战场,使战场形势发生逆转。

3、吴三桂如果当时不死,或在其死后吴周军队执行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中国的历史或将改写,至少那一时期的历史会变得更加丰富。

4、吴三桂的灵柩由水路从衡州向昆明运送的途中,为防止尸体腐败发出异味,船上装载了许多鲜鱼,以掩盖真相。

5、马家寨村民清一色都姓吴,历史上曾有几个外姓人迁居马家寨,但不知何故,他们居住马家寨后“都不生崽”,只好又迁出。

秘传人的存在决不亚于考古学家们从古墓中挖出来的文物。他们是活生生的证人,代表古人说话,将当时的真实人物和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口碑形式传承下来,其内容比当时文人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传闻即所谓的“史实”更为可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