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00:00:00 作者: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他们为孩子们上课,你可以说他们是老师;他们为孩子们治病,你可以说他们是医生;他们其实是残疾儿童康复师,是“折翼天使”的守护者。今年以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先后为163名0至6岁残疾儿童免费进行了功能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超过90%。近日,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走到康复师身边,感受他们工作中的喜怒哀乐。
多一点付出 多一点关爱
墙壁上画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草图案,过道的地砖上贴满了小脚印,每间教室内的角落都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日前,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发现这里就像幼儿园,康复师们就像老师一样,正在给前来康复的残疾孩子们“上课”,陪他们“玩耍”。
“来,伟伟(化名),把球传给我,对,就这样,真棒!”感统室里,康复师戴兆惠坐在地毯上,在她面前的伟伟今年5岁,因为脑瘫,不能长久坐立,正倚在爷爷的身上,笑呵呵地与戴兆惠相互传着球。“这个动作主要是训练伟伟的上肢力量和手感协调能力,虽然动作简单,但这样的训练每天都不能少。”戴兆惠介绍说。伟伟的爷爷也感慨地说:“以前伟伟靠着人都坐不住,通过几个月的训练,现在靠着人已经能坐住了,虽然坐得时间不长,但我们家长已经很开心了,康复的效果很明显。”
在运动大厅训练室里,康复师王媛正在给康康进行跟腱治疗,时而敲敲、时而拉拉,时而拍拍,突然康康大声喊起来,一旁的奶奶心疼地想上前询问,王媛连忙轻声制止。“康复训练时,孩子们的手、腿、腰被掰疼了是常有的事,他们受痛哭闹时,我们也很心疼,但也只能‘硬’着心肠。如果力度不够,动作不到位会影响治疗效果。我们心软了,那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王媛说。
王媛告诉记者,为了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一些训练动作需要康复师用力气完成。时间长了,康复师们的胳膊要比一般人粗壮些,手肘等关节部位还会落下毛病。“看到这些孩子的笑容,我们心里酸酸的,真希望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关爱,他们的明天就会多一些希望。”正在给一名患儿做按摩的康复师张倩说道。记者看见,尽管她的手腕处还贴着膏药,但仍用心地帮助孩子们做训练。
据了解,目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共有12名康复师,他们每天都要为来这里的每个孩子进行1至2小时的康复训练。对于他们而言,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每天同样的训练动作有时候要重复几十遍,训练在重复,但这些孩子们却在慢慢康复。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不仅感到很快乐,而且也很充实。”这句话说出了康复师们共同的心声。
走村入户服务 三改作息时间
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只是康复师们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在日常工作中,康复师们还要时常走进残疾儿童家中,向家长们讲解康复训练知识等。今年以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经连续开展了3轮“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走村入户,全面掌握了我市130名0至6周岁的残疾儿童基本情况。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办公室的书橱里整齐地堆放着许多资料和档案。记者随意打开了一本2013年0至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名单簿,只见名单簿上详细记录着130名残疾儿童的姓名、性别、家长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说起这些孩子的情况,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师吴如渊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每个孩子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一村村走访,一户户询问,让吴如渊等人接触了上百名残疾儿童。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他们深知这些家庭的疾苦,获悉许多残疾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他们感到很痛心。“在130名残疾儿童中,目前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60名不到。另70多名孩子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康复治疗,其残疾程度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吴如渊忧虑地说。
“吴主任,我们今天又走访了几户,家长们看到了效果后,都答应近期将孩子送来进行康复训练。”正在交谈中,康复中心副主任、康复师朱健兴匆匆地走进来说道。原来,一大早,朱健带着两名康复师赶到周山镇部分残疾儿童家,一边为患儿治疗一边劝说家长送孩子到康复中心训练。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针对那些不能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康复师们对照残疾儿童名单,定期或不定期地去残疾儿童家中,上门为患儿治疗,手把手教家长简单的康复治疗方法,并动员他们及早送孩子到康复中心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记者了解到,目前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数量比以往多了许多,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康复师们上门努力劝说的结果。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三次调整作息时间,为接受训练的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方便。5月初,因农事繁忙,中心将上午上班时间调整到7时55分,让农村残疾儿童家长们送孩子训练后不耽误农忙;进入盛夏,连续高温,中心再次将上午上班时间提前到七点半;开学后,康复师们则决定周六、周日上午正常上班。康复师们真心的服务,赢来了残疾儿童家长们一致好评。“我儿子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已有半年时间了,这半年来,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站着都要人扶,现在能短距离地行走了,这都是康复师们的功劳,真的非常感谢他们。”一家长向记者说道。
及早进行训练 取得康复效果
“我们希望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走进康复中心、得到系统的康复训练。我们不怕人来,也不怕辛苦,就怕残疾儿童家长不带孩子来进行康复训练。”采访中,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吴如渊感慨地说。
“一些轻度残疾的儿童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康复训练的话,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即使是重度残疾的儿童,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肢体部分功能也会有明显改善。”朱健介绍说,以朱健为首的康复师们曾对因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手术固定后、膝关节不能屈伸的儿童患者使用关节松解术加传统中医按摩术治疗,让这名患者三周时间就扔掉了拐杖独立行走;他们曾在治疗一位截瘫患儿时,运用截瘫康复技术加传统医学脊柱按摩技术,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使这位患儿可以拄拐杖行走……据统计,自2008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立以来,已先后为300多名0至6岁残疾儿童免费进行了功能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达94%。
虽然很多时候康复效果明显,但是仍有一大部分残疾儿童家长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来进行康复训练。对此,吴如渊和中心康复师们也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了调研报告,就解决问题提出了对策。
“在走访调查中,残疾儿童的家长们对残疾与康复训练工作认识不到位,谈‘残’色变,生怕孩子因为沾上‘残疾’引来歧视。”吴如渊说,一部分家长期望过高,盲目地四处求医问药,看不到希望后就选择生二胎,将残疾孩子丢给老人照顾;另一部分家长信心严重不足,认为康复训练没有什么意义,抱着来试试看的心态,短期内有效果就继续接受康复治疗,没有见到效果就立马放弃康复训练回家。其实这样反而会影响最终的康复效果,错过孩子最佳的康复训练时间。
交谈中,吴如渊告诉记者,我市0至6周岁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都是免费的,不仅康复训练免费,而且吃饭、车费都会给予报销。政府花费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使他们通过训练,肢体功能得到改善,能正常生活、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等当孜孜以求”,这是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优质服务千里行”调研报告的题目。吴如渊表示,下一步,康复中心将继续优化康复训练过程,以更加优良的服务态度和训练质量,为每一位“折翼天使”装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