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7 00:00:00 作者:林荣岩 来源:今日高邮
马家寨真相何以大白天下
应该说,马家寨吴氏后裔公开自己的家族史,不是今天的事。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吴家的姓氏几乎完全处于隐蔽状态。村子的名称公开宣称是马家寨,外人自然认为寨子中居住的必定是马姓人,既无人认真过问,又山高皇帝远,很适合隐姓埋名,便于悄悄度日。有人提起来,便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含糊其辞,不讲清楚姓吴姓马。”嘉庆三年时,清廷搜寻吴三桂“逆属”和“旧部”的行动早已停止,用秘传人的话说就是“追杀风松下来了”,给吴姓人公开姓氏提供了较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这一年亦是吴三桂称帝与去世整120年。吴氏秘传人根据如上的理由,将马家寨吴氏家族姓氏正式公开,对外界不再用马姓,但仍然隐蔽本家庭的渊源,不提吴姓与吴三桂的关系。又过去120年左右,即辛亥革命前后,政治环境大为改观,吴氏秘传人鼓起勇气,在社会上公开讲出本家族的吴姓与吴三桂的渊源关系。
然而,由于那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加之马家寨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闭塞,马家寨的秘密并未引起史学界的注意。同时,当时秘传人尚未浮出水面,发出声音,人们对马家寨人与吴三桂的关系,认为是他们自说自话,将信将疑。所以,从辛亥革命之后一百多年过去了,马家寨的秘密并未真正公诸于世。
马家寨的秘密之所以能大白于天下,主要缘于以下原因:
一是秘传人彻底打消顾虑,审时度势,公开家史。吴氏家族中的秘传制度十分独特,这在任何家族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众所周知,吴三桂以请兵而降清,开关迎清军,并与之合兵,大破李自成农民军于山海关前,使满州贵族一举夺取了北京,君临天下,因此而留下骂名。(都说吴三桂降清是因陈圆圆被掳而“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将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包括其父吴襄在内30多人尽数杀死,吴三桂既悲愤,又无奈,却是重要原因。)吴三桂晚年,又以举兵反清再留骂名。叛清八年,打了八年大内战,将国人重新推入战争的灾祸之中,时人厌恶,今天学术界也论定他破坏国家统一,犯有大罪。吴三桂兵败后,清廷对其遗属进行了大规模的、长久的、彻底的清剿。为避祸保身,吴氏族人对家族史实行代代口耳秘密传承,这一做法确定是逼出来的,但行之有效,一直延续了三百多年。吴氏家族包括吴三桂、陈圆圆、吴应麒、马宝等重要人物的历史,就是靠他们一代代传下来。在吴三桂去世、吴周政权被彻底摧毁后,清朝官方档案、官书中再也不见他们的踪影。特别是陈圆圆等吴氏族人隐居的事,连清廷也一无所知。这一大段史事,原属空白,确是由秘传人给传承下来,填补了这一巨大空缺。三百多年来,马家寨人尤其是秘传人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的老祖宗吴三桂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许多“史实”记载与他们的秘传内容不相符,他们想还真相于世人,而另一方面,社会上教科书上都称吴三桂为卖国贼,他们担心真相公开以后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同时,他们既想严守祖上遗训,不外传家族秘密,但吴三桂毕竟是他们的祖宗,出于一种亲情,对吴三桂身后之事的讹传,又使他们于心不忍,心有不甘。他们处于对家族史是公开还是继续保守的两难之中,最终他们选择了公开。
二是当代清史专家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任何史学研究成果,既要有实例,也要有考证结论。马家寨真相的确认同样如此。在得知岑巩县马家寨发现吴三桂后裔及陈圆圆等人墓葬的消息后,受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邀请,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研究员为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滕绍箴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政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为成员的五人专家组,两次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等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考察。他们与吴氏家族史秘传人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询问交流,实地考察相关现场,认真考证研究几个主要墓碑碑文,与当地史学研究者座谈沟通。他们不辞辛劳,严谨考证,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最终得出结论,马家寨吴氏族人就是吴三桂的遗脉,毋庸置疑,绝代佳人陈圆圆归隐马家寨的事实可以肯定。
三是地方文史研究者的潜心研究,功不可没。在黔东南州乃至岑巩县,活跃着一批地方文化史研究者,他们对当地地方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著述丰富,成果累累,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包括对马家寨吴氏后裔的发现。其代表人物当数原岑巩县宣传部副部长黄透松以及县文化馆的晏晓明。据当地文史爱好者介绍,1968年秋,岑巩县革委会在水尾公社马家寨大队举办“五七”培训班,黄透松也参加了这个培训班,被分配到一个叫吴永登的家中居住。有一天吴永登对他说:“我们马家寨是吴三桂的后代,”还讲了吴三桂与顺治皇帝的故事。并告诉黄透松,知道他们祖宗事最详细的人是他们本家人吴永松老人。黄透松遂又访谈吴永松。吴永松严守代代遗训,不外传家族秘密,虽经不住反复做工作,也只透露一点点,主要的或称核心机密却怎么也不肯说。同时,黄透松在马家寨期间,常听当地人说起“皇帝”、“皇后”、“皇宫宝贝”等字眼。有一次演出样板戏,台下有人说女主角很漂亮,另一个马家寨人不屑一顾地说,她长的算什么,跟我们老祖宗比差远了,我们老祖宗那才是才貌出众的大美人!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由于当时正处在“文革”,黄透松对这些有关吴家历史的传闻也只是记在心里而已。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要编印一部《名人词典》,内中列名吴三桂要入该书。贵州省有关部门下发文件,给予支持,要求基层知情者提供史料。黄透松马上想到马家寨,便与县文化馆的晏晓明一起,前往马家寨走访秘传人,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他们很快发现了陈圆圆的墓、吴三桂大将马宝的墓,并撰写文章在有关报刊上发表。遗憾的是,无论是黄、晏的考证之作还是报刊的报道,皆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人们只当作是为旅游而进行的炒作。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尽管当时他们发出的声音很微弱,但必须承认他们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研究,确已取得重大进展,基本结论还是正确的。北京专家组正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推向深入,并按他们研究的线索,获取了更多的证据与历史信息,为得出正确结论提供可靠的根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透松、晏晓明等地方文史研究者为说服吴氏家史秘传人敞开心门、公开秘密作出了突出贡献。吴氏家族史秘传传至吴永鹏、吴永松已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不再下传秘传人。二房十世秘传人吴永松已经去世,长房十世秘传人吴永鹏也已七十多岁,如果不趁他们尚健在,且记性犹好,将秘密家史完整的公开,若干年后这段历史或将成为永远的秘密,至少这段历史的许多详情将无法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透松、晏晓明等对马家寨真相的还原,真是功莫大焉!
四是当今政通人和的政治环境。只有在当今的太平盛世,吴氏秘传人才有勇气和可能公开自己的家族史,有关史学家才会客观、真实地作出考证结论。
马家寨人的尊祖情结
马家寨吴氏族人血管里流的是吴三桂的血,他们对祖宗的尊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仅从他们对陈圆圆的遗嘱至今仍严格遵守,就可以充分说明。
在马家寨有一种极其特殊的丧葬制度,从吴应麒与其妻涂氏开始,凡是夫妻死后,一律不许合葬,依顺序从山下到山上,“按男左女右分布在狮子山左右两侧。”这种丧葬制度,不但在汉族中没有,就是在当地苗、侗、土家等各个少数民族中也没有见过。这种做法完全出自吴应麒对陈圆圆的感情,因为他敬之为祖的“陈圆圆老太婆”与“吴三桂老太公”没有合葬。所以,他决定从自己开始,后世子孙夫妻一律分葬,形成今天这种特殊的丧葬制度。
马家寨人对祖宗的尊重还表现在对祖宗尊严的捍卫上。发生在马家寨的几件事很能证明这一点。
曾经有一位当地姓邱的村民,因为称马家寨人为马和尚,吴氏后裔认为是对本家族的污辱,将其打成重伤而死。
民国二年(1913年)胡家铺有个妇女与马家寨的妇女用水灌田,发生口角。胡氏骂道:“我家老祖祖为保你家老祖祖落草,千里万里来到这山沟沟,吃尽苦,受尽难。如今你们还与我们争水,太过分了!”吴氏妇女不让半分,回应道:“你们到这里又不是我让你来的,与我何干……哪个要你家老祖祖作部下了。”胡氏气愤地骂道:“你家老祖祖吴三桂是什么货色,哪个不知道?叛徒、卖国贼!你家老祖母陈圆圆是个妓女!说出去你们马家寨人光彩的很!”吴氏非常生气,转身回到寨子报告。吴氏族人听后群情激愤,跑到田间,见胡氏仍在看水。吴家有人问:“刚才你都骂了什么?”胡氏道:“揭你家的老底!”有人说:“你敢再说一遍!”胡氏毫不畏惧,竟重复骂了一遍。她话音刚落,就被吴家人用锄头打死。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当着马家寨人的面骂吴三桂和陈圆圆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一个夏天,马家寨附近王宝寨村有个姓吴的后生,到水尾街上赶场。初次路过马家寨,天气太热,放下担子进寨子讨水喝。见一位老年妇女正在煮猪潲。他进门喊道:“婆婆,讨口水喝。”老妇见他满头大汗,二话没说,用竹葫芦舀水递给他。那后生喝完水非常感激,随口问道:“婆婆贵姓?”老妇道:“姓吴。”后生高兴地说:“我也姓吴,是王宝寨吴家。”老妇说:“好,那咱们是家门,请坐。”后生坐下后,老妇问道:“你叫何名?”后生笑着答道:“吴山贵。”老妇马上翻了脸,顺手拿起火炕边的竹火棒,朝他头上打去。骂道:“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刚刚我才舀水给你喝,翻脸就来挖苦我,我家祖祖叫吴三桂,你也叫‘吴三桂’,讲给哪个听?”话说完,举棒再打。适逢本村人吴勋宣走过,问起缘由,觉得事情蹊跷,叫后生在地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一看是“吴山贵”三个字。吴勋宣点点头说:“你这名字该改一改。”那后生问改叫什么,吴勋宣说:“改名吴宝宝,祝你发财。”那后生连说我改,马上改。此后他一直叫吴宝宝,1981年去世。
马家寨人不仅对吴三桂、陈圆圆他们这一支人的祖宗十分尊敬,而且对他们的祖籍高邮也怀有深深的感情。吴氏家史大房第十世秘传人吴永鹏曾于2010年10月同本寨的吴永泽、吴能江到高邮来寻根问祖。吴永鹏曾担任过岑巩县白岩坪农场场长、水尾区区长、水尾镇党委书记、岑巩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等职,2001年退休。遗憾的是,他们来高邮并未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先后去了高邮市区、郭集镇、马棚镇等地,在高邮没有熟人,只能见老问老,见少问少,问了三天没有打听到吴三桂宗亲的信息。后又去了宝应和滨海,在滨海他们见到了记载有吴襄、吴三桂父子姓名的家谱。滨海吴氏族人称他们是从高邮分支出去的吴氏延陵堂后裔,谱上的吴三桂父子就是高邮籍的吴三桂父子。吴永鹏等在高邮时间虽短,但祖籍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待人厚道,热情好客,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干净卫生,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明祖籍,骄傲自豪!”
高邮延陵堂吴氏与马家寨吴氏同宗同源。笔者期望,高邮延陵堂吴氏族人能主动与马家寨人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交流,携手为两地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