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上月,当得知高邮获江苏省“诗词之乡”授牌的消息后,一向关注家乡诗教事业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原临泽镇川青小学退休教师房启泉激动地说:“太好了,这是名至实归啊!”
房启泉2007年退休后随子女在扬州生活,但是他一直心系故乡诗教活动。“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只要家乡有需要,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房启泉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91年秋,房启泉与陆鹏海、周寿鸿三人一起发起并组建了川青小学芦花文学社,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地开展校园诗教。一年后,陆鹏海、周寿鸿相继调离川青小学,时任川青小学教导主任、临泽镇语文教研组组长的房启泉,成了芦花文学社和临泽镇诗教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房启泉不仅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读古诗、学古诗、学写少儿诗,大力开展诗教活动,让传统诗词走进校园,他还开展了“古诗辅读仿写”课题实验,大胆探索,总结出“读、议、赏、写”四步教学法,经过几轮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菱川诗社的颜仁禧发现房启泉的特色教学方式后,特地撰文在《中华诗词通讯》上作介绍,在诗词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北京诗苑》《当代诗词》等数十家报刊相继发表了芦花少儿诗,省市媒体也对这一创举进行了报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房启泉除教好课本中的诗词外,还组织学生大量阅读诗词作品、国学经典、开诗歌朗诵会、办芦花少儿诗选小报、评选“读诗大王”……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使得临泽镇川青小学的诗教工作在高邮及省内都具有知名度。
由于成绩突出,1999年,房启泉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小学教师代表,受邀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他根据自己工作实践撰写的《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的》论文,在会上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
武汉会议后,房启泉和颜仁禧受邀去扬中、邗江、江都、建湖等地介绍川青小学诗教的做法;2000年,川青小学被评为首批全国诗教先进单位;2001年,川青小学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儿诗创作实验基地”。
作为芦花诗社创办人、指导老师,房启泉前后共编辑了26期《芦花少儿诗选》。《芦花少儿诗选》从组稿、编辑、校对、付印、装订到封发都由他一个人负责。芦花诗社出名了,一批批来自省、市及兄弟单位的诗人到川青小学参观学习,孙轶青、丁芒、梁东等著名诗人和凌启鸿领导为学校题词。川青小学的诗教工作成为高邮创建诗词之乡的闪亮名片。
2007年,房启泉退休后,川青小学聘请他担任芦花诗社顾问,经常向定居扬州的他传递学生诗稿,并每年请他回学校指导。现任芦花诗社指导老师陈石奇用一首诗生动地展示了房启泉的诗教情怀:
离职居扬经数载,老牛日日尚思犁。
不求默默棚中卧,焉敢匆匆柳下栖。
迈步常将前辈效,领航总把后生携。
何言落日黄昏近,不待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