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5 00:00:00 作者:张愈 来源:今日高邮
——与《说扬州》作者商榷
三国蒋济传记,笔者最早是在[清]乾隆《高邮州志》“列传”中读到。为什么乾隆《高邮州志》要把蒋济放在传记第一篇?实际暗示蒋济是古高邮平阿人。[清]乾隆《高邮州志》为杨宜 撰纂,刊刻于1783年。后来嘉庆《高邮州志》在其基础上增纂。
《说扬州》作者把“蒋济,楚国平阿人”,解释成“楚国寿春人”是错的。有人认为今扬州不是“楚”地,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其实《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得清清楚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当然,西楚、东楚、南楚都是楚地。今扬州古称“广陵”,在东楚。古代“扬州”是九州之一的大扬州。什么时候大扬州变成今天的小扬州的?是在隋唐。今高邮在什么时候叫“高邮”的?也在隋唐。国内现存的最早明隆庆《高邮州志》(1572年)、清康熙《扬州府志》(1664年)和康熙《高邮州志》(1673年)中,都找到依据。即“汉代的高邮叫平阿”。这三部志是现存的最早的本地府、州志。
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一“历代沿革”关于古高邮的记述如下:
周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禹贡曰:“淮海惟扬州。”
[春秋]时为吴邗沟地。越并吴,遂属越。
[战国]时楚并越,又属楚。
[秦]并楚,又属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
[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原注:至今,邮之湖曰:平阿湖;溪曰:平阿溪;村曰:平阿村。平阿之北曰:北阿镇;平阿之南曰:下阿 。)至汉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
[晋]属临淮郡。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
[东晋] 为三阿,属南兖州(原注:兖州,扬州也。)
[刘宋]属广陵郡。又析为竹塘、三归二县。寻以嘉禾生,又改为神农郡。梁置广业郡。
[隋]为高邮县,属江都郡。
[唐]置县如隋,属邗州(原注:邗州,扬州也。)
[宋]开宝四年,升为高邮军,仍置高邮县。建炎三年,又升为承州,割泰州之兴化隶焉。绍兴五年,废军存县属扬州。三十一年,复为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
[元]至元中,置高邮路,复改为高邮府。仍领高邮县,并兴化、宝应二县隶焉。至正十三年,泰州白驹场亭民张士诚叛据高邮,至丙午。
[国(明)朝]左丞相徐达平章事,常遇春、冯国胜克高邮,革府存县。洪武元年,改县为州。仍统兴化、宝应二县。四年,升高邮守御所为高邮卫,统五千户所。而兴化之守御所亦隶焉。
清康熙《扬州府志》载高邮建置沿革如下:“高邮州,古邗沟地。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其地四隅洼下,城基独高,又以秦邮亭,故名高邮也。汉为平阿县,属广陵国,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至今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晋属临淮郡。东晋为三阿,属南兖州。宋析置竹塘、三归二县,寻以嘉禾生,改神农郡。隋为高邮县,属江都郡,唐置县如隋。宋开宝中,升高邮军;建炎中升承州,割泰州之兴化属焉。绍兴初,废军为县,属扬州;后复为军,领高邮、兴化二县。元至元中,置高邮路,后改为府,仍立高邮县,并兴化、宝应二县,俱属焉。明初废府存县;洪武元年,改县为州,统二县如故,隶扬州府。国(清)朝因之。”(卷二建置,页四。抄自《[康熙]扬州府志四十卷(一)》史214-636页)
康熙《高邮州志》建置沿革秦至晋内容如下:
[秦]并楚以属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
[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注: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 。)
[晋]属临淮郡。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
[东晋]为三阿。属兖州。(注:南兖州辖扬州地。)
康熙《高邮州志》也说汉代(西汉和东汉)高邮均为平阿县,并说出原因:“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平阿或三阿持续了621年,直到隋唐才叫高邮县。今高邮城是宋代为“高邮军(郡)”所造。明清的今高邮为州,故“平阿”在今高邮州境之西。汉代的平阿县(也即东晋三阿),因为黄淮水患,已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淹没在高邮湖中。(图略)
《汉书·地理志》载:“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县三十七:相,龙亢,竹, 阳,萧,向, ,广戚,下蔡,丰,郸,谯,蕲,虹(原字<工虫>),辄与,山桑,公丘,符离,敬丘,夏丘, ,沛,芒,建成,城父,建平, ,栗,扶阳,高,高柴,溧阳,平阿,东乡,临都,义成,祁乡。”汉初,汉高祖的沛郡,就是秦代的泗水郡。汉高祖封了个泗水国(约在今泗阳、泗洪、泗县和泗州一带),故更名为沛郡(因为“沛”是刘邦的老家),郡的治所设在相城。三十七个县中,许多还不能知道历史上的位置。古高邮的平阿曾是秦代的驿站,刘邦建汉以后,“汉承秦制”,“平阿”就置县了。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把他的5个舅舅都封了侯。三舅王谭(字子元)封为平阿侯,就是这个“平阿”,历代《高邮州志》都有记述。也证明“高邮汉初叫平阿”。
“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古高邮是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沛郡时,“置”平阿县的。查《汉书·地理志》的沛郡条,含37个县,其中有古高邮的“平阿”。汉代是以“平阿县”属广陵国的。因此,《县志》说的所谓“元狩五年”设县是错的,且无出处。汉代高邮“置”平阿县,比所谓“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县要早83年。
“至汉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封五侯(见《汉书·元后传》)。史载:是在同一天,封他五个舅舅为侯。即舅王谭为平阿侯,舅王商为成都侯,舅王立为红阳侯,舅王根为曲阳侯,舅王逢时为高平侯。为什么封王谭为平阿侯?是因为汉成帝把他舅舅王谭封到(古高邮)平阿为侯。皇帝并没有改分封的地名。因此,汉成帝“改高邮为平阿县”一说是错的。
“至今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三种志书都这么说,这些地名也证明古代高邮有平阿名称。明末清初地理历史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高邮州一节,也有三个“阿”的论述:“北阿镇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东晋尝侨置幽州于此。太元四年,苻秦将俱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朝廷大震,谢玄自广陵驰救,难、超战败,退保盱眙。或云:平阿湖侧有平阿村,村有故平阿县。……此三阿也。” 顾祖禹他指出:三阿镇南有平阿湖,湖畔“有故平阿县”。
“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其地四隅洼下,城基独高,又以秦邮亭,故名高邮也。”上文是“秦……置邮亭,因名秦邮。”是说秦在这里“置”行政单位“邮亭”,“秦邮”就是驿名。但是,因为汉推翻了秦暴政,就不能再叫“秦邮驿”了,新起的名字不能带上一个“秦”字。平阿是一种低丘平岗地貌,下文还是谈驿名,“其地四隅洼下,城基独高,又以秦邮亭,故名高邮也。”这样,汉代古高邮的驿站被命名为“高邮驿”。(汉代驿站叫“置”,故实名应该是“高邮置”。)也就是说,“平阿”是以地名命名的县名;而“高邮”是汉代与驿站有关的别名。但是,后人还常常把驿名与地名相混淆。例如《汉书·地理志》讲广陵国,这已是汉朝建国88年之后的事了。广陵国讲由四县构成:辖江都、广陵、高邮、平安。江都应为今扬州,广陵应为今天长,平安应为今宝应西部。而“高邮”是汉代的驿名,不是地名。汉书作者把地名和驿名搞混了,这也不奇怪。古代的驿站既有邮驿功能,又有招待所功能。当官的对后者印象深刻,是把驿名与地名混淆的原因。三部志书指出:“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
古高邮汉、西晋为平阿县,东晋为三阿县。直到隋、唐才“为高邮县”。这时的治所约有40年设在清水潭西的金塘乡(后来改名为故县村,今已淹没在高邮湖中)。这是根据:隋大业(605—615)中尝移县于繁梁溪之金塘乡。唐永徽二年(651年)复旧所。古高邮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叫“平阿县”,到东晋称“三阿县”的最后一个帝王司马德文的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约621年叫平阿或三阿。
汉代的古高邮的三阿是属“广陵国”,不是什么“飞地”。明清高邮州志、扬州府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蒋济是汉代平阿人。为什么清嘉庆编州志时,列出历史事实,而又“含糊”。原来有个历史故事:
郦道元(约470—527年),北朝北魏地理学家。西汉桑钦著有《水经》,郦道元要为《水经》作注。有本古书中有错注:“平阿,在怀远西南六十里平 集。” 郦道元是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治学严谨,他看到这注,就亲自去怀远平 集调查考察。考察后就否定了“平 集是汉侯的平阿”一说,因为平 集无城。“建国先建城”,这是古代常识。没有城怎么会是皇帝元舅的封国呢?此外,郦道元还考证出汉代向县的位置。今怀远的平 集肯定不是汉代平阿。怀远的旧城建于南北朝。但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怀远有位县官孙让编《怀远县志》,却跳出来要翻郦氏这个案。怀远根本不是汉代“平阿”。他想用“平 ”的谐音来冒充“平阿”。平 山“巍 而顶平”,是高山地貌,不是低丘平岗的“阿”。孙让也承认:“郦氏不当云:淮之西有平阿故城?今山下亦更无旧城遗址。”由于没有故城,他又辨称“距涂山不远”的地方有一“故旧城址,周围六、七里,当即故平阿县”。但据《西汉向县故址考(张宏明)》(《文物研究》总第六期),该古城距北淝水河岸200米,用夯土筑成。据遗物认定为西汉城址,但文物止于汉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北淝水又东南迳向县故城南。(卷二十三)” 《读史方舆》载“向,汉置县,三国时废。” 考古认定这一古城就是汉代向县城址。孙让实际说的是“向县”遗址,根本不是“平阿”。孙让把与“平阿”有关的事都扯到怀远来。战国时的齐宣王“平阿会盟”也被他说是在怀远(实际是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齐国(山东)的事也给孙让移到怀远。安徽怀远与山东阳谷两处相隔400公里。古高邮汉代的平阿(即三阿)有城,为汉高祖时建([明]嘉靖《天长县志》载有:“秦郡县天下,置广陵县,属九江郡。汉因之。《中都志》曰:(汉)高祖于高邮三阿东立城廓。”(书藏天一阁)。天长曾为古高邮的镇)。符合“建国先建城”的要求。嘉庆怀远和我们高邮争汉代的平阿,历史上的怀远平 没有城被郦道元所否定。孙让指的另一处,被考古证明是汉代“向县”遗址。当然,怀远根本不是历史的平阿,只有古高邮才是汉代的平阿。这个平阿才是高邮人蒋济的家乡。
蒋济的家乡人专门写了个“蒋济传”,《高邮州志》放“人物志·列传” 第一篇中。全文如下:
【三国】蒋济,字子通,平阿人。与刘华、胡质、陈矫、徐宣知名。一时号为扬州五士。仕郡计吏、州别驾。孙权围合肥,将军张喜帅千骑解围。济为喜作伪书:“白刺史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闻之遽烧围走。魏王操欲徙淮南民。济曰:“昔徙白马,以兵弱敌强,恐不徙则失之也。今明公威振天下,民无他志,安土惮迁,徙之惧不安。”操不听后,十余万户皆惊走吴。操悔不用济言,拜济丹阳太守。旋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益亲信之。曹丕称帝,为散骑常侍。与大司马曹仁征吴,知仁必败,征为尚书。曹 立赐爵关内侯、迁护军将军。后拜太尉。济才兼文武,佐魏功绩茂著。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历朝降 褒美,位望尊重,一时无比。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以魏为舜,后欲推舜配天。济以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也。又尝言中书专任之失,征役宫室之害。曹爽专政,丁谧、邓 等轻改法度,会日食,济皆上疏极言之,其不阿如此。后随司马懿屯洛水,诛曹爽等,封都乡侯,济固辞不许。薨谥景候。子秀。(载[清]杨宜 修(乾隆四十八年)《高邮州志》卷十上,页一)
高邮人为蒋济立庙:“蒋王庙(在查家店。相传三国时,蒋济驻兵于此,秋毫无犯。土人为之立祠。)”(卷一,庙宇,页四十六)
高邮志收了二页的蒋济“轶事”:[三国]蒋济为领军,其妇梦见亡儿涕泣曰:……(下略)(卷十二,页二十一)
蒋济身后1500多年,在清乾隆年代,高邮有一名 生夏桂堂,写了一首叫《轩辕瓦》的诗(载清《高邮州志·艺文志》中)。诗序曰:“城东园丁得古砚,面镌轩辕瓦三字,为汉蒋济故物。六朝、唐宋人题跋甚夥。因步欧公谢景山遗古砚原韵。”记叙在高邮城东发现蒋济使用过的一方古砚一事,当时轰动高邮学界,一时传为佳话。
高邮发现蒋济“轩辕瓦”古砚,其意义不在于是找到一件汉代文物。夏桂堂的同代高邮人李贡有《纪灾诗二十首》,记载了高邮癸酉秋大洪水,这年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李贡住三阿旅馆救灾时所作。在此之后不久,三阿就淹在高邮湖里。洪水退不掉,高邮湖就最后形成。诗人夏桂堂也是乾隆年代人,当时三阿(平阿)或许还存在,或许刚淹没,他们的心中都有湖中的这座古城。平阿(三阿)就是古高邮(康熙《高邮州志》有记载),平阿人蒋济就是古高邮人(高邮“传记”第一)。这在当时是没有疑义的。诗人怀着对蒋济这个同乡的崇敬,见物思人,激情赋诗,于是作《轩辕瓦》诗。
还有和高邮有关的蒋济故事: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卷14和《资治通鉴》卷70记载: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魏文帝曹丕兴师伐吴,欲从今扬州渡江。因天寒战船不得入江,便班师回都(许昌)。到了精湖(即津湖,在高邮界首镇之西,后称界首湖)附近,“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当时有人建议留兵屯田。蒋济认为其地东近大湖,北近淮水,水盛时易受吴军袭击,水枯时又难通航,不是安屯之所。曹丕先拟烧船退兵,后来决定以船付蒋济处置。蒋济认为将船烧掉实在可惜,便另想办法。蒋济凿地引水聚船,即凿地四、五道为一水池,将船都放进去,再筑作土塍,遏断湖水。然后再开通淮水入先凿之池。于是水位提高了,才使散在数百里中的船舰得以节次入淮,全部还都。蒋济这一做法实为今水闸过船的思想。当时河湖港汊纵横,蒋济如果不是当地人熟悉水道,是不可能在精湖将战船保护下来的。
蒋济的著作有《三洲论》。据《魏志·蒋济传》,黄初六年之役,蒋济上表谓:广陵“水道难通”,又上《三洲论》。帝认为是讽他而不从。蒋济《三洲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注:元明以后误作《三州论》,陈寿《三国志》的宋元之间旧本不误,今据此改回。]《三洲论》的主旨,是论证淮上至广陵水道不易通行。所谓“水陆异路”,是指陆路可径直南北行,行程较近,而水路则须绕道东面诸湖,故云“纡远”。蒋济《三洲论》说的“陈敏穿沟”和“更凿马濑”是指陈登[注:敏可能是“登”之误]穿樊梁湖、津湖、白马湖(即马濑)入淮。史称陈登开邗沟西道。这样,就不再绕行博芝湖、射阳湖到末口,就使水道向北直行,接近陆道,“水陆异路”的情况得以改变,大大缩短了航程。蒋济是古高邮平阿人,他久仕扬州,熟悉这里的地理和交通,所说淮、湖一带情况,当是比较准确可信的。史家评蒋济《三洲论》“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
综上所述,从明隆庆《高邮州志》、清康熙《扬州府志》和康熙《高邮州志》记载,说明了汉代的高邮叫平阿。《史记》记三楚,广陵(今扬州)、平阿(今高邮)属东楚。蒋济,楚国平阿人。《高邮州志》为蒋济作传、土人为他建祠、记载轶事和考古发现蒋济遗物,又流传蒋济与高邮有关的故事。都证明蒋济是古高邮的平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