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漫说“姓”“氏”

2014-02-18 00:00:00    作者:李林山 李久林    来源:今日高邮

姓氏是血脉延续的代名词,中国是全世界最早拥有姓氏的国家。随着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的发展,姓氏越来越多,延绵不绝。有的姓氏随着时间流淌,不断延续;有的姓氏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姓氏——风姓。风姓出自人皇伏羲,《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又《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以木德王,为风姓。”专家认为,伏羲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开始“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于是中华姓氏自此起源。

在高邮的方言里,把“睡觉”称作“上苏州”。最近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从家族的家谱里得知我们家族由于“洪武赶散”的原因自苏州阊门迁居到高邮。我的家族源自陇西李氏,是唐皇李世民的后裔,堂号“陇西堂”。李姓远以皇帝、皋陶为血缘始祖,以商朝利贞公为得姓始祖。到了唐朝,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为李氏人口的发展繁衍创造了优越条件,唐朝李姓宗室以甘肃陇西为李氏郡望,以陇西为堂号。李氏自得姓始祖利贞公到如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姓氏姓氏,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姓”“氏”。其实“姓”“氏”在古代是两个概念;而“姓”“氏”的区分又有两个说法:

一、在伏羲时期,为制嫁娶,姓和氏有严格的区分。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皆为“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则称“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远古先民以“姓”“氏”制嫁娶,实现了从愚昧到文明的巨大跨越。

二、据专家考证,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以“女”和“生”组成,形象地说明了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而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谥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简而言之,“氏”是特权与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分贵践,有“氏”者为贵。

“姓”和“氏”的融合是在秦朝。秦朝废除了宗法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氏”失去其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志。中国大多数的“姓”都是袭承自周王朝的“氏”。

在古代,人们的“姓”“氏”都是以植物、动物、官职为“姓”。而后世之“姓”“氏”,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如此,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为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姓氏。如嬴政秦国的始祖非子的子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姓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经多年研究发现,我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7.1%。三大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按照姓氏的进化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据统计中国曾适用的姓氏高达两万多个,可惜的是现今只剩三千多个。

姓氏造就了血缘文化,由于姓氏里包含的血缘关系,再因为原始同姓家族生活的地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几千年的演变进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色的血缘文化,大家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对5000多年的民族文化有独特的民族自豪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