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0 00:00:00 作者:勤道 来源:今日高邮
是水都有源和流,是木都有根和枝,姓氏也是如此。高邮在宋代出过一个大文学家——秦观(字少游,1049年—1100年),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词作品代代流传。时隔900多年,他的后裔情况如何?高邮有没有他的后裔?如有,大约有多少?许多人都想过、问过这样的问题。笔者最近收集了几部秦氏家谱,查阅了有关史料,基本弄清了秦观后裔的一些来龙去脉。
秦氏郡望和堂号
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据统计,全国有秦姓人口379万,在姓氏中排列74位。
历史上秦氏在天水、太原、临淄郡、河内郡等地为名门望族,后人则以这些地方为郡望。有的还以郡望立堂号,比如天水堂、河内堂、太原堂、临淄堂等。秦氏多以祖上名人及其事迹为堂号,比较著名的有: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个概数,指多,意即秦氏多贤人;乐善堂,孔子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后人名其堂号为乐善堂;五礼堂,清代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他的后人将堂号名为五礼堂。秦少游号淮海居士,著有《淮海集》传世,时人称他为淮海先生,他的后裔则以淮海为堂号,换言之,凡是以淮海为堂号的秦氏,都是秦少游的后裔。
秦观家族的迁徙和分布
根据秦氏家谱记载:“吾族秦氏自受姓以后,游圣门者有四。唐时籍属会稽,天宝末分徙高邮左厢里。”这里的“游圣门有四”,指的是孔子七十二个弟子中有秦姓四人,秦观家族唐代时生活在会稽。“会稽”因会稽山而得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先后为越国、吴国属地,秦时置会稽郡,汉代沿设,唐代置越州领会稽,后又改越州为会稽郡,宋代改为绍兴。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从742年—756年,共15年。天宝末年唐朝发生了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向统治者发动,同中央争夺政权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历时七年零两个月。虽然叛乱最终得以平定,但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唐朝也从此由盛转衰。正是在这场战乱中,秦少游的祖先迁徙到高邮武宁乡左厢里(现在的三垛镇少游村)。
秦少游的祖父名臬,有“承议郎”官衔,后代尊称他为承议公。父亲秦元化,名讳无考,“师事胡瑗安定先生,有声太学”,胡瑗是北宋著名学者,办有安定书院,后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秦元化从胡瑗于太学,文学道艺,皆受良好教育。叔父秦定,进士出身,历官会稽尉、渤海知县、司农寺丞,后仕至端明殿学士,卒葬江都西山秦家庄(今扬州西山蜀岗以南)。
秦观有弟兄三人,弟秦觏(音:构),字少章,曾为临安主簿;弟秦 (音:迪),字少仪,处士之身(即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秦少游37岁中进士,后离开高邮赴京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 党籍,被贬横州、雷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复命秦少游为宣德郎,秦少游回程途中至滕州去世。
秦观儿子秦湛,字处度,号济川,宋徽宗政和年间,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雪堰桥,并将秦观棺柩迁葬无锡惠山。秦湛有四子:照、煦、熙、烈,这四子各自繁衍发展,后代有的随官迁居别地。全国现存秦氏综合性的家谱有20多部,据此分析,秦观后裔大部分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中秦照的后裔,秦观十三世孙秦 ,号福陆,于元末明初回迁到高邮。
秦福陆回迁高邮
1984年8月,原武宁乡西村三组秦观32世孙75岁的秦万宝,将他家收藏80年的《秦氏支谱》捐献给高邮文管会。这部《秦氏支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该谱当时刊印红谱一部,存于祠堂内,供祭祀之用;墨谱34部,进行编号,由各户领取。《秦氏支谱》明确记载了秦 福陆公一脉的世系图表:观—湛—照—师傅—宗仁—时行—庄—庠—愤—谑—崇乐—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