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奉常处处有房祠

2014-05-12 00:00:00    作者:薛序    来源:今日高邮

——孙觉及他的诗

孙觉是北宋高邮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没有孙觉,就没有秦少游。秦少游22岁那年,初次离开家乡高邮出外游学投奔的是叔父秦定,秦定将他介绍给好友、同乡孙觉。孙觉当时在浙江湖州(吴兴)任太守,便把秦少游安排在府中任幕僚,并在文章和诗词创作上对他加以指点。为了秦少游能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不久,孙觉又将他推荐和介绍给当时的文坛泰斗苏东坡,使之成为苏门弟子。从而最终成长为一代宗师。

没有孙觉,就没有高邮文游台。文游台是因为苏轼、孙觉、秦观、王巩这四个文人的聚会而成名,这四个文人中的关键人物其实应是孙觉。元丰七年(1084),孙觉在高邮养病,听说被贬谪在湖北黄州(今湖北黄石)任团练副使的苏轼接到皇上“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的圣旨,非常高兴,因为汝州已属“中原”,较之偏僻遥远的黄州好多了,这说明“乌台诗案”的影响已在逐渐淡化。而这时秦观因两年前第二次应礼部试未果而暂住城东泰山庙“闭门却扫”,情绪低落。孙觉写信给准备北上的苏轼,邀请他借此机会到高邮一游,既可以领略水乡风光,放飞一下自己的心情,又可以劝慰并指导落榜在家的秦观。

苏轼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他由黄州雇船顺长江东下,先后游了庐山、石钟山,在金陵会见了王安石,再次向他推荐秦少游。然后由金陵到京口(今镇江),由京口过江入大运河来到高邮。此时正好另一知名文人王巩也寓居在高邮,孙觉便把他请来一起作陪。他们四人在泰山庙后面的高台(庙台)上煮酒论文,畅叙友情。苏东坡在高邮停留了好几天,在谈诗论词之余,还在策论时文的写作上对秦少游给予一些指导,使秦少游获益匪浅。第二年,也就是元丰八年,秦少游第三次参加礼部考试,终于中“焦蹈榜”进士。广陵太守知道这件雅事后,认为群贤毕至,值得纪念,特地为此台写了一块“文游”的匾额送来,著名画家李伯时也为此事画了画。后来“文游台”的名声便传播开来,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文游台”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文人喜欢游的台。

孙觉为人耿直而率真。宋神宗时,孙觉先后任右正言(谏官)、起居住(秘书)、掌审官院(吏部对官员的考察),这些职务与皇帝的关系都很亲近,是很有权力的职务。但孙觉从未利用这些职务来谋私,而是秉公办事。比如有一次神宗问他,副相吕惠卿这个人怎样,他说,吕惠卿不是一个甘于人下之人,而且人品欠缺。目前他任副相,屈居王安石之下,那是他羽翼未丰,一旦他站稳了脚跟,一定会与王安石争权,两个的关系会恶化。后来果然如此。宋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上台,吕惠卿等向王安石等大肆进行政治迫害。又比如孙觉与王安石的私人关系很好,但仍然对新政中的“青苗法”提出强烈的批评,认为该法“使奸邪之人结党连伍”“动摇朝廷,钓直干誉,非国家之福也”,从而开罪于王安石。

孙觉被贬出京师以后,先后在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任太守,政绩颇丰,官誉很好。

比如在湖州建“墨妙亭”重视以文教化。孙觉刚到湖州时,恰逢湖州地方发生水患,老百姓为求生计,纷纷准备外出逃荒。孙觉一方面“躬身巡抚”,身先士卒,组织民众抗洪救灾,并开仓放赈,救济颗粒无收的农民;一方面劝导富商大户,让他们慷慨解囊,捐粮捐物,弥补政府赈灾之不足,终于让湖州百姓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事后,孙觉进一步认识到教化的作用,因而在工作之余,收集吟咏湖州(吴兴)的诗文及石刻古碑等,建墨妙亭以贮之,还请苏轼专门写了一篇《墨妙亭记》。

在苏州(松江)建石工堤。松江大堤年久失修,险工患段很多,每到汛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孙觉到任以后,一方面向户部申请经费,一方面向富商集资,在松江两岸建起石工大坝,从而杜绝了水患。

在福州劝富人捐钱使上万贫民免除牢狱之灾。孙觉到福州任知州时,州衙的监狱中人满为患,大都是因缴不起捐税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有一天有个富商来找孙觉,说愿意出五千两银子重新装修一座佛寺。孙觉问他,你为什么要出资装修该佛寺?富商说为了积德。孙觉说,那座佛寺既不破也不旧,目前还不需要装修。你如果要积德,就把这笔钱捐给牢狱中的这些穷苦百姓,为他们还清债务。这些穷苦百姓一定会对你感恩戴德!后来富商这样做了,果然名声远播。

在徐州革除旧习宽严相济维护社会治安等。旧时徐州那地方民风强悍,打架斗殴、聚众闹事者很多,社会风气不好,老百姓深受其害。孙觉任徐州知州时,革除旧习、宽严相济,狠狠打击地痞及聚众闹事的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正因为孙觉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每到一地都受到百姓的拥戴,而每离开一地后,老百姓都想念他,许多地方都为他建了祠堂。他逝世后,秦观在为他写的《挽辞》中赞颂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

孙觉一生治学不辍,著作颇丰。主要有《周易传》《书解》《春秋经解》《春秋经社》《春秋学纂》《书义口述》《文集》《奏议》《荔枝唱和诗》等,可惜,除《周易传》《春秋经解》等外,《荔枝唱和诗》大都已经散佚,所以孙觉留下来的诗词并不多,只是零散地见于《全宋诗》之中。

《题邵伯斗野亭》:

淮海无林丘,旷泽千里平。一渠闲防潴,物色故不清。老僧喜穿筑,北户延朱甍。檐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结缆嗟已晚,不见芙蓉城。尚想紫芡盘,明珠出新烹。平生有微尚,一舟聊寄行。遇胜辄偃蹇,霜须刷澄明。可待龄牙豁,归欤谢浮荣。

这是一首用五古形式写的借景咏怀诗。开篇几句交待了斗野亭的地理位置。斗野亭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今江都邵伯,因其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命名。此亭雄踞高丘,濒临邵伯湖边。凭栏眺望,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炊烟袅袅。因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前往观景赋诗。高邮离邵伯很近,所以孙觉捷足先登,最早前往观赏并写下此诗。“檐斗杓落,帘帷河汉倾”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斗野亭的雄伟气势:其结构仿佛天上落下的北斗星,其帷幕犹如天上倾泻的银河。“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写出游览斗野亭的时间以及邵伯湖的渺无涯际。正因为孙觉是春天来的,所以“结缆嗟已晚,不见芙蓉城”,不可能看到满湖的荷花。但面对湖水,他品尝着湖中产的“紫芡”(这里指邵伯特产“邵伯菱”)喝着用湖水烹的香茗,感到其乐何极!“平生有微尚,一舟聊寄行。遇胜辄偃蹇,霜须刷澄明”是说他平生的最大爱好就是能驾一叶扁舟,无拘无束地浪迹天涯,但是现实却是不可能的。斗野亭建于熙宁二年(1069),而孙觉出生于天圣六年(1028),这首诗是元丰二年(1079)孙觉由高邮赴苏州任途中经邵伯时所写,这时他已经五十二岁,可以说已阅尽人间沧桑,遍尝仕途坎坷,对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早已厌倦。因而,当他面对眼前的美景,自然而然地发出“可待龄牙豁,归欤谢浮荣”的感慨,希望等到年老退休(龄牙豁)时能够尽早谢绝“浮荣”,回到家乡来颐养天年。

《次韵秦少游怀李公择学士》:

青发从游各白袍,老来邂逅更陶陶。尺书继月传双鲤,相见何时咏百劳。谏草十年聊搁笔,坐棠三郡不更刀。灵崖泺水堪行乐,时事纷纷剧猬毛。

这是孙觉的一首和诗。秦少游的原诗是:《怀李公择学士》:“一辞行旆楚亭皋,几为登临挂郁陶。蓬断草枯时节晚,山长水远梦魂劳。流传玉刻皆黄绢,早晚金自报大刀。宣室方疑鬼神事,顺风行看使鸿毛。”

李公择也是当时的名士,元后曾先后任礼部侍郎、御史中丞。他比孙觉大一岁,基本是同龄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常有诗词唱和,所以他的逝世使孙觉十分悲痛,其怀悼诗也就写得格外感人。

首联“青发从游各白袍,老来邂逅更陶陶”写两人从年轻未入仕(白袍)时就开始交往,年老后虽然各忙前程,但偶尔的相遇也感到十分的高兴。颔联“尺书继月传双鲤,相见何时咏百劳”写他们之间多年以来一直有书信来往,“双鲤”代指书信,“百劳”即“伯劳”指传递书信的鸟。颈联“谏草十年聊搁笔,坐棠三郡不更刀”中“谏草”句写自己在任谏官期间整天忙于奏稿(谏草),“坐棠”句是写李公择在任鄂州、湖州、齐州太守时都能熟练圆满地完成政务,使民思其德。尾联“灵崖泺水堪行乐,时事纷纷剧猬毛”,灵崖和泺水都在齐州境内,按理说李公择应该好好地去游山玩水,及时行乐,但多如猬毛的杂事公务却迫使李公择不能尽情地享受,以至积劳成疾,才51岁便英年早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哀悼和痛惜之情。

总体而论,孙觉的诗,无论是古风还是律诗,从结构上讲,崇法自然,追求平稳。譬如《题邵伯斗野亭》,先交待斗野亭的地理位置,继而描写该亭的构架和气势,接着写在亭边所见景象,最后抒发自己的情怀。《次韵秦少游怀李公择学士》是怀人诗,他先从两人年轻时的交往写起,继而写到两人踏入仕途后虽离多聚少,但书信往来一直不断,接着概括叙写各自的仕途生涯,从而点出李公择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最后写出诗人对亡友的痛悼之情。环环相扣,层层相因。

从语句上说,他的诗无不以中音轻唱,以浅墨淡抹。换句话说,他的诗用语平和、气韵通畅。没有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冷词僻语,也没有故作深奥令人费解的引据用典。譬如《题邵伯斗野亭》中“淮海无林丘,旷泽千里平”、“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以及《次韵秦少游怀李公择学士》中“青发从游各白袍,老来邂逅更陶陶”等句几乎都是大白话,不要作过多的诠释,读者就会理解其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