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身边人眼中的吴登云

2014-05-13 00:00:00    作者:夏林锋 管玮玮 周雷森 吴佳佳 整理    来源:今日高邮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志向远大的“书呆子”

在我眼中,吴登云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几十年如一日,是个有鸿鹄之志的“书呆子”。年幼时,吴登云性格内向,不与人多话,但与我却是无话不说。

1963年,24岁的吴登云从扬大毕业后响应祖国号召,满怀报国热情,驰援边疆。他在给我的信中说到,岳飞《满江红》中有一句“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到新疆,也走了一个八千里路,个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男儿立志出乡关,医不成名誓不还,还请我代为照顾父母。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有政策,所有援疆的人员可以调回原籍工作。听到这消息时,我很激动,写信问吴登云是否回来,他给我回信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他就不回来了,党和国家供他读书,如果回扬州,众多知识分子中就多他一个名字而已,而留在新疆,能更好地实现人生抱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吴登云在乌恰县出色的工作表现,上级领导要提拔他担任乌恰县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吴登云拒绝了,我又一次笑他是“书呆子”。记得那时候他工作已经很忙了,只给我拍了封六个字的电报,“无良相,有名医”。他无心从政,一心悬壶济世,立志做名医。吴登云在乌恰期间,他献血救人、割皮救人,培养柯尔克孜族医生,建立了一座园林式的乌恰医院。“白衣圣人”四字他当之无愧。

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登云父母过世,正逢新疆地震,乌恰医院受灾严重,他分身乏术,只能将父母的后事委托于我,在给我的信中,他说道,先有国后有家,自古忠孝不能双全。早年,他母亲因膝下无女,就收我老伴做了干女儿,所以,吴登云父母丧事以及后来子女结婚等事情都是由我一手操办的。对于他这样的“书呆子”,有时候我真是又气又不忍。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看到大漠深处这座园林式的乌恰医院,惊讶不已,在听完吴登云的事迹后更是被这位老乡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责成中组部、中宣部、新疆自治区等大力宣传吴登云的感人事迹。后来,李岚清同志的“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对这位“书呆子”医生的最高褒奖。

进入新世纪后,吴登云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故乡,为父母扫墓,老家的数千人自发上街迎接这位家乡的骄傲,但吴登云却静静地坐在车里,那时我坐在他身边提醒他,应该摇下窗户和家乡父老打打招呼,他想了很久,才照做了。

“刚到乌恰那会儿,站在乌恰海拔最高山峰上极目远眺,这里处于五国交界,远处苏联的拖拉机正在地里耕耘,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激发了我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当晚,吴登云在与我的交流中谈到,我笑了笑,回了一句,“你就是个‘书呆子’,这么多年都是。”

艰苦朴素的“死脑筋”

我记得吴登云从新疆第一次回家时,到镇江兄弟家做客,因为很长时间没见面,弟弟为表示对远道而来的哥哥的欢迎,邀请哥哥去街上最好的馆子吃饭。吴登云坚决不同意,认为家里人去饭店太浪费了,一家人很久没见就应该坐在一起,像维族人一样,“围着火炉吃西瓜”,拉拉家常就挺好的。弟弟和他讲,现在时代都变了,你还这么“死脑筋”啊,这么多年你第一次回家,而且又是到我家,客随主便。好说歹说,吴登云才同意下馆子吃饭。到了饭店,弟弟点了两瓶茅台酒,吴登云连连摆手叫撤下,弟弟不高兴了,说道,我们兄弟多年未见,无酒怎能言欢?吴登云说,我们从小都是受过苦的,不能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浪费,人不能忘本啊。

后来,我笑他“死脑筋”,现在生活好了,茅台酒喝喝无妨,何必拂了弟弟的面子。他笑了笑,兄弟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不会因为一两瓶酒伤了和气。但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不能忘,更不能丢。有句诗不是说嘛,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不光我自己,我的后代也要恪守这个规矩。

他这么讲,也一直这么做的。我记得他第一次回来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已经当官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我问他,你一直在信里说,非常挂念我这个义兄,常常梦中相会,今天看到我这个活人了,给我带什么礼物没。他说带了,然后从包里拿出一袋新疆葡萄干,告诉我,这是他不远万里从祖国的边陲带回来的,自己路上都没舍得吃,全留给我。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价值一元,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葡萄干至少比鹅毛贵重吧。说完,我们两个都抚掌大笑。

无独有偶,去年冬天,他又从新疆回来,这回没等我开口,就主动拿出礼物送我,一包新疆和田大枣,一条皮带,一个手捂。然后他对我说,这些东西很贵的,至少三十元。我当时就“骂”他,你这个“死脑筋”,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点出息。随后,我送了他一袋也价值三十元的大米作为回礼。这就是我们半个世纪的友谊,也只有我们老哥俩才能如此心照不宣。

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慨,也是吴登云“死脑筋”的最真实写照。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吴登云回家结婚时,我建议他把家里的老房子修修,这样老婆怀孕生小孩总有个落脚之处,父母将来也住的安心。他想过,但最终没同意,后来他老婆生小孩坐月子都是在我家。后来他父母先后过世,扬州大学又在扬州送了他一处房子,修老家房子的事情就更加不提了,反正每次回故乡,他都住我家,家属子女也住我家,说是要和我秉烛夜谈,实际上他没地方住啊。2000年以后,吴登云出名了,政府部门提出要为他修缮房子,他婉言谢绝。我当时就是说他“死脑筋”,去年他回来,我又跟他讲,你这个“死脑筋”,人家历朝历代,名人都有故居,乌镇的茅盾故居,淮安的周恩来故居,就高邮还有汪曾祺故居和王氏纪念馆,你应该在生你养你的地方留下一处住宅,也方便百年之后大家纪念你啊。吴登云回答我说,《三国演义》片尾歌有两句歌词,“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名”,老家有个吴登云事迹展览馆就够了。我把我活着的事情做好了,死后的事情,大家怎么看我,我管不到,也管不了,武则天不是有块无字碑嘛,我也一样,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吧。

掌声 在感动中响起

这是一次强烈的思想震撼,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

10日下午,市行政中心会议中心,吴登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精彩的报告、动情的讲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叩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的心弦,大家一次次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了高邮籍“百位感动中国人物”、“白衣圣人”、新疆乌恰县政协原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吴登云。

当吴登云走上庄严肃穆的报告台,全场立时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白衣圣人”回到家乡。面对台下上百双眼睛,他用浓浓的乡音作了一番开场白:“大家下午好……”浓浓的乡音一下子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全场掌声再次雷动。

“到了新疆,我主动提出去最艰苦的地方。”“我一共从腿上割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把自己的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维吾尔族婴儿身上。婴儿得救了,如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自己这辈子在乌恰做了三件事:一是抢救了一批危重病人,二是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三是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医生。”“我在这个帕米尔高原上,辛苦了几十年,但我获得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如果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这个第二故乡,还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报告会上,吴登云平凡的讲述,宛若故事娓娓道来。报告一次次被掌声打断,人们纷纷以雷鸣般的掌声来表达心中的感动和对“白衣圣人”的敬佩。

吴登云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这感动源于普通故事里的点点滴滴,源于平凡事迹中蕴藏的崇高境界。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全场响起了11次热烈的掌声。

一些聆听报告的党员干部认为,吴登云把新疆当故乡、扎根边陲的精神使他们感动,他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榜样,也是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他们表示,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吴登云为榜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踏实做人、务实做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本色。

“外公”的朴实清廉让我骄傲

——外甥丁涛眼中的吴登云

因为我的外公与吴登云是干亲,我很小就听家人讲过吴老扎根边疆的故事。但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有机会和这位亲人有过直接相处的机会,直到2012年10月份,高邮为了给吴登云建纪念馆,我作为吴登云的亲人与扬州纪委、高邮市委市政府一行人第一次前往新疆,见到了外公嘴里常提起的这位干兄弟——吴登云。

初次见面,吴登云穿着一身普通的老旧衬衫和长裤,脚下是一双满是泥土的旧皮鞋,用家乡方言和我们打招呼:“家乡的人来了,欢迎欢迎啊!”这一句话语顿时消除了我对这位“外公”心中的陌生与紧张之感。

在乌恰,吴登云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了由他亲手创建、凝聚了半生心血的乌恰医院,每到一处,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病员及家属,都远远地便停下和他打招呼,“吴老,您好!”仅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发自内心对他的那份敬意与尊重。

虽然吴登云荣获多项荣誉,也曾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但乌恰之行,他朴实清廉的生活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当地一位干部介绍,多年前,新疆乌恰政协考虑到吴登云为新疆维族人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先进事迹,曾赠与过一套住房给他,可他这些年一直未曾居住。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吴登云和老伴也还坚持居住在乌恰医院为其分配的老旧集体宿舍中。那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吴登云的家,当我看到那间面积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屋里除了几张老旧大床和一些简单的家具,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家用电器的宿舍后,我心中忍不住一痛,不禁问道:“外公,你退休了,怎么还过这么清贫的日子?干脆回家和我们住吧?”吴登云说:“过去再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我已与这里的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虽然我退休了,但乌恰人需要我,我也愿意继续为他们服务,哪怕苦一点也没事。”

亲和平静、宽厚温暖的吴登云打动了我

——高邮中学教师郭斌

提起吴登云,高邮中学师生都不会陌生,这位扎根边疆、为边疆人民身体健康奉献自己一生心血的“白衣圣人”是我们所有邮中人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邮中人的骄傲。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吴登云是2005年10月5日,高邮中学举行一百周年校庆,他以母校校友身份参加了此次校庆。在当天的庆典仪式上,衣着普通、和蔼可亲的吴登云向母校赠送了自己获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枚奖章,并在讲话中,深情勉励我们不怕吃苦、辛勤工作、诲人不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同时他希望邮中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早日成为一代英才,报效祖国,为母校添彩。他的这番深情而温暖的话语,给了邮中师生以莫大鼓励。

在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和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之后,吴登云又先后两次回到母校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己扎根边疆的事迹,每一次与他接触,时间虽然短,但我们能感觉到吴老作为曾经的邮中人并没有因为耀眼的光环和众人的敬仰而使人产生疏离和陌生之感,相反,他身上所透露的那股亲和平静、宽厚温暖深深打动了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