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44年前的记忆

2014-06-25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临泽中学70届(二连二排)向档案馆捐赠“文革”印记毕业照

日前,临泽中学70届(二连二排)初中毕业生,在离开母校44年后首次相聚。47名同学中3人早逝,另有4人分别在新西兰定居、或去韩国等地公干、旅游,共有40名同学与班主任廖文锦老师(第三排右一)、徐鸿志老师(第三排左一)夫妇共叙师生情谊。

44年后的首次相聚,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分别后的首次晤面,相互自报姓名后,双方仍需神情专注地对视一会儿,才能依稀辨认出当年同窗的音容笑貌。尔后男生是击掌拥抱、大呼小叫地喊诨名绰号。女生相认后则耳鬓厮磨、轻声细语进行交谈。有一名细心的女同学张荣霞(第一排右一),带来几帧二三寸大小的黑白“闺蜜”照。这些照片令男生好生羡慕,纷纷慨叹:还是女生心细,拍了毕业照后还私下里拍“小照”。而一些女生,见了这些“私密”照片,则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44年后首次相聚的这班初中毕业生,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文革”印记。

人们通常所说的“老三届”是指中学阶段高、初中的1966届、1967届、1968届毕业生。其实1970届的初中毕业生,恰是小学阶段1966届、1967届、1968届的小学毕业生。如此说来,当是“小三届”。

1966年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后,全国的中学都停课闹革命,小学也处于半停课状态,直至1968年秋,中学才“复课闹革命”。

1968年秋季开学时,临泽中学初中一年级共有6个班级,分别为1966届、1967届、1968届的小学毕业生。根据“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最高指示,那时学校年级以军队建制为序列,6个班级,分别为一连一排、二排、三排、四排、五排、六排。“一连”即初一,“排”即为班级。一排、二排为1967届小学毕业生,三排、四排为1968届小学毕业生,五排、六排为1966届小学毕业生。

1968年秋虽然“复课闹革命”,但复课仍不正常,闹革命则是家常便饭,因此“知识越多越反动”等混淆视听的思潮仍在左右着人们,加之其他消极因素,导致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城镇定量户口”的学生,被陆续招工提前离校,更使“农村户口”的同学深感前途渺茫,他们有人中途退学回家务农。至1970年初中毕业时,当年的6个排合并为4个排,二连二排是由原先的二连三排等班级学生合并而成的,原先的二连二排的班底只占半数。

当年的初中毕业时间是冬季,可能是我国千年的教育历史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史上由夏季毕业改为冬季毕业的首创。所以,这幅已经泛黄的照片中的人物都是一身冬装。而且,是当年4个初中毕业班二连一排、二排、四排、五排(由于生源不足,三排、六排建制被取消。)唯一拍毕业照的班级。因此,这张毕业照就显得尤为珍贵。

现在说说这幅照片应该让我们记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照片中的47名同学,女生仅为12人,而这12人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户口”女生仅1人,其余有省级机关“革命干部”下放子女3人。吴秋萍(第一排左四),她的父亲吴越曾于1951年6月至1953年1月任高邮县县长,后调任省卫生厅副厅长。还有一名是高邮县文教局下放干部(副局长周茂林)之女。另有一名上海市户口,寄寓临泽祖母家生活的“上海小囡”,余下6人为临泽镇“定量户口”。37名男生中,“农村户口”同学9人,与“农村户口”女生之比是9:1。

临泽镇是高邮三大镇之首,而且文风一直很盛。可是,在那个年代女孩子上学仍不被重视。当年人们生活仍十分贫困,一名初中生不上学在家可以自食其力,而供养一名初中生,实则就是要养活两个人。

毕业照5排人,坐着的一排人中有一位老者(左五)可是个“特殊人物”。他不是校领导,也不是老师,又不是学校员工,而是“工宣队员”。

1968年秋季“复课闹革命”时,临泽中学是由贫下中农组成的“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贫宣队”领导学校的一切。由于贫下中农宣传队组成人员水平有限,领导不了中学的一切(现举一例,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上,身强力壮的贫宣队员根本不把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放在眼里。结果,他们无论在径赛还是田赛中全部败北。他们终于明白,仅凭力气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知识)。于是一年后,改为由工人阶级组成的“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临泽中学。“贫宣队”“工宣队”是根据毛泽东“工人阶级要占领上层建筑”的指示,进驻学校这些“上层建筑”的。

在记者的记忆中,临泽中学“工宣队”退出上层建筑的时间大概在“文革”结束的前一年。

此外,在坐着的一排人中,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孙志宽老师(右二),他曾是省泰中的一名化学老师、教导处副主任,担任过胡锦涛同志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后在南理工担任博导。

二连二排40名同学44年后首次相聚,依照原先毕业照的位置又拍了一张照片,还是由当年的排长陈晓宁“手捧”一幅“粘贴”的毛泽东像。

当年二连二排的青少年,如今已进入了花甲之年“银发世界”行列,但照片中的人物,比之44年前,却显得更为阳光、更有朝气,因为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