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4 00:00:00 作者: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7月23日上午,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委托父亲黄飞,专程到界首乡村师范旧址内的界首中学,向该校校长陈国兵赠送了爷爷黄质夫的一尊半身铜像,并参加了由界首镇政府和界首中学举办的纪念界首乡师创建九十周年暨黄质夫先生教育思想座谈会。目前依然健在的界首乡师老校工、现年98岁的沈金贵老人,专题研究过界首乡师历史的我市原党史办负责人、退休干部肖维琪等闻听消息后,激动地赶到现场,和老校长的儿子黄飞合影留念,共叙那个年代的岁月沧桑和辉煌教育史。
由黄质夫先生创建于1924年的界首乡村师范,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进步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注重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一所值得人们怀念的学校。
命运多舛的界首乡师
沈金贵老人是界首乡师目前为数不多的健存者之一,据他介绍,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于1924年春,原为省立第五师范界首分校,首任校长黄质夫。1923年,江苏省教育厅打算在沿运河一线的界首、 水、邵伯、樊川等农村集镇,任意选择一处作为校址。界首镇教育界知名人士曹伯镛、谢鸣九等获悉此事后,当即赶赴省厅据理力争,条件是当地愿献出农田40亩作为建校基地及试验农场,故获准建校。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整地建房就绪,于1924年春正式招生开课。
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挺进江苏,与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军阀头子孙传芳部队隔江对峙,反复拉锯,界首乡师被迫停课;直至联军溃败山东,界首乡师才于1927年复课,并奉命改为扬州中学界首乡村师范科;1932年,按照省厅指示单建,易名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疯狂侵华,南京、镇江沦陷,学校于同年10月前往淮安崔堡、高邮临泽、兴化大邹庄、宝应曹甸等地流动办学,1943年解散。194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重新占领高邮后,省教育厅在界首复办乡村师范,并于当年春、秋两季分别招生,但其后又经历了几次颠沛流离。1949年4月,界首乡师为在校全体学生发放毕业证书,5月中、下旬,100多名进步师生投奔扬州解放区参加了革命。界首乡师前后办学16年,输出了10届毕业生共计500多人。
首任校长黄质夫是践行乡师教育的典范
78岁的黄飞根据相关史料,回忆了父亲黄质夫在界首创办乡村师范的一些情况。他说,父亲1896年出生于江苏仪征的十二圩,于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农艺系。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乡村师范教育工作20多年,先后创办了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浙江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积累了一系列兴办乡村师范学校的经验。
黄质夫一生怀抱“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民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理想,决心培养大批“既有知识又能实干的乡村教师”。他主持乡村师范时把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和吃苦作为入学条件,厉行劳动建校、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去做灌输农民知识的教师、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努力使学校所在地成为“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的理想社会。
黄质夫作为陶行知先生最早的追随者之一,在任职界首乡师期间,由他亲自制定的乡师教学计划、编写的乡师教材、出版的有关乡村师范教育的论著等,完善和发展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忧国忧民、治国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的建设者。黄质夫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在创办乡师时,他将实践放在第一位。早在1924年创办界首乡师时,他就极具远见地提出了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竭尽全力开辟试验场所,借助于桑园菜地、鱼池藕塘来训导师生有意识地把教、学、做统一起来。黄质夫开创的教育体系,使他所创办的界首乡师、栖霞乡师等均成为当时教育界名校的典范,他本人也和陶行知先生一样,成为闪耀在乡师教育领域的明星。
半耕半读、朝五晚九的校园生活
界首乡师校址位于界首集镇之南,西倚运河大堤,东望乡师附属小学,南接农场,布园林于学校之中,为学员们读书、劳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据有关史料记载:界首乡师校门,矗立运堤之上,上书:“乡村文化之中心”。北行半里许,为惠农路,垂柳白槐,夹道林立;路旁为实验农场,麦陇稻畦,分布有序。惠农路上架有小桥,过桥入校,桥右为绿杨路,碧柳蔽天;桥左为打谷场,棚舍栉比。北行由任申路(1929年建)抵春秋亭(1928年建),亭中有一题联:
柳堤笼月,麦陇摇风,课暇此优游,记取人生重欣赏;
小圃多蔬,大田有稼,工余尽熙 ,足征教育首耕耘。
总之,学校布局,悉仿园林,河溪沟塘,摆布合理,路桥亭池,设置精当,屋舍庭院,错落有致,花草树木,点缀成趣,这是全校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果。
界首乡师学员吴兆春曾刊发于民国二十一年第七、八期《江苏教育》上的一则日记,展示了界首乡师半耕半读、朝五晚九的校园生活,犹如一幅鲜活的画卷跃然眼前:
晨起盥面漱口,五时三十分上寅会,读信条,练习健身操,并由指导员作简短而恳切之训话。散会后,即举行早晨作业,师生共同操作,清洁全校,颇足表示“共生活共甘苦”之精神。已而铃声当当,早读之时间至矣。诸同学皆至自修室,琅琅书声,飞越林下,树头小鸟,婉转高歌,似与书声相赠答,引起读书之兴味不少。八时上课,十二时半午膳,一时复上课,自三时至五时止,为农事实习,耘苗灌田,各司其事。新村工作人员,亦咸集村公所,各就所司,努力村政。民众茶园值日生,则于此时到园服务。各组研究会会员,分赴各场所,从事研究。而炊事值日生,则匆匆入厨房,备晚膳矣。六时餐毕,服务于校中附设民众夜校者,即预备授课,七时自修,室中寂静无哗,灯光 然,埋头努力,足徵同学之心切。九时三十分,熄灯就寝,而全校师生一日之工作,至此乃毕。
播撒革命的火种
国民党政府所举办的学校,必然要按照它的教育宗旨,培养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界首乡师也不例外。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日寇入侵东北,各地学潮风起云涌,反动当局视之为洪水猛兽,严加防范。为了进一步镇压学生运动,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等人乘兵舰于1933年11月初来界首乡师,以视导为名,行游说之实。周佛海在会上大放“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的厥词,长达两小时之久,妄图引导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湖南省地下党员姚舜生以合法身份来界首乡师任校长,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对校内外发生的非法事端,常常挺身而出;对师生进步活动予以支持,常利用寅会、周会讲演,含沙射影,揭露腐败社会,阐述革命道理,后因引起反动当局怀疑而被迫离校。随他前来任教的还有地下党员肖常迈、秦达真等同志。秦达真在图书馆工作,经常购买进步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常和三五学生讲述国际情况和国内革命形势,在许多进步师生中播下革命火种。
1929年夏秋之际,我党派人在界首乡师秘密发展了夏云森、胡频之、雍万珏、郑五和、王采麟等进步学生入党,并建立了地下党支部,成为高邮县较早的党支部之一。党支部成立后,陆续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秘密印发传单,在校内和附属小学及附近农村进行宣传,支持师生进步活动,并从上海、高邮、临泽等地下党组织那里不断搞来进步书刊和宣传品,让大家秘密传阅,学校进步氛围越来越浓。
在校园地下党组织的策划下,界首乡师曾多次兴起揭露当典自盗、反对侵占校园、罢课斗争等爱校、爱国学生运动。
“九·一八”事变、“五卅”惨案、“一二·九”运动的发生,轰动全国,界首乡师的师生群起而响应,游行示威,集会声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界首乡师许多热血青年、爱国校友,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杜干全、蔡公正、蔡公杰、胡频之、王昌宇、夏雨等同志都是界首乡师进步同学和校友的代表。
界首乡师还通过编辑刊印《甓湖新村》《抗日特刊》《农友季刊》等刊物,交流学习劳动心得,宣传进步思想。其中,《奋斗》刊物由于刊出了许多进步文章,仅出了三期,就被迫停办。
附: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训练目标
1、要有强健的身体。 2、要有勤朴的习惯。 3、要有处理个人生活上一切事务的能力。 4、要有好乐的兴趣。 5、要有丰富的感情,恪守纪律的精神。 6、要有农夫的身手。 7、要有科学的头脑。 8、要有雄辩的口才。 9、要有互助合作及热心服务的精神。 10、要有创造的精神。 11、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12、要有和蔼的态度。 13、要有服从正义的精神。 14、要有高尚纯洁的思想。 15、要有坚强的意志。 16、要有应付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