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7 00:00:00 作者:肖维琪 来源:今日高邮
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高邮湖西出现了一支由陈文领导的自发的民众抗日武装,俗称“陈文部队”,简称“陈团”。这支部队长期被污蔑为“土匪部队”,陈文也被污蔑为“匪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才恢复了“陈文是抗日英烈”、“陈文部队是一支自发的民众抗日武装”的本来面目。
如今,在安徽省皖东烈士陵园(位于来安县半塔镇)烈士事迹陈列馆中,继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的英名之后,排列着牺牲时年仅37岁的抗日英烈陈文的名字。《中共江苏地方史》《中共扬州地方史》《中共高邮地方史》等官修党史均辟有专节,或以大段文字,介绍陈文部队英勇抗日的事迹。
高邮湖畔重创日寇
陈文(1902-1939),原名陈正文,字焕章,安徽省郎溪县人。毕业于安徽省立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是1928年郎溪农民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农暴失利后,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捕杀,他被迫背井离乡,寻求光明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1937年底,他在高邮湖畔自发组织起“抗日义勇团”,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
在充分发动民众之后,陈文带领两个连队首先火烧了作恶多端的高田庄大户、汉奸郭渭侯的住房。紧接着,于1938年初春的一天,夜袭扬州西郊司徒庙蜀冈下的日军飞机场,炸坏日机4架,击毙了日军7人,缴获了十几支步枪和一批手榴弹、子弹及罐头、饼干、棉被、军大衣等一批物资。日寇岂肯善罢干休?立即派了80多名日军攻打公道桥陈文部队团部。陈文毫不畏惧,抄小路回到公道桥镇设伏,一举消灭了来犯之敌,击毙日军小队长1人,打死打伤日军20多名,缴获洋马一匹,望远镜一架以及部分枪支弹药。陈文两处负伤,仍身先士卒奋勇指挥战斗。3月28日,日军又出动200多人二打公道桥,陈文避其锋,隐其侧,诱其进,斩其腰,击其 首,再次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毙伤日军100多人,活捉日军2人,缴获机枪6挺、三八式步枪100多支、手枪10多支,掷弹筒20多只、战马5匹。4月上旬,300多个日伪军第三次进犯公道桥,陈文部队实行坚壁清野,破坏交通线,造成日军给养供应困难,迫使日军不得不于4月29日撤回扬州。
三战公道桥大捷之后,日寇闻风丧胆,陈文部队声威大震,广大民众特别是爱国士绅和青年学生纷纷前来投军。陈文来者不拒,他说:“只要是抗日的,不管他是什么人,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事,我陈文一律欢迎。”这样,陈文部队在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这中间自然也免不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日后种下祸根。但总的说来,陈文的做法符合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要求。
从1938年6月起,陈文部队相继进行了瓦窑铺、方巷、南小街之战,扬天公路、十五里塘、凤凰桥、巷子口、盘古山、扬邵公路等伏击战,戴家仓房遭遇战以及昭关坝之战等100多次战斗,基本达到大仗大收获,小仗小收获。由于陈文部队重创日寇,遏制了日寇对扬天公路和扬邵公路的进犯,才推迟了天长和高邮等县城的沦陷时间,如扬州是1937年12月14日沦陷的,而天长县是1938年12月12日沦陷的,高邮县则到1939年10月2日才沦陷。
宣传抗日,除害兴利
陈文在扬州西北郊和高邮湖西开展抗日活动,开辟了东至邵伯湖,南至扬州、仪征,西至天长,北至塔集、金沟三河(现属金湖县)方圆500余里的抗日游击区。在防区内,他与汉奸势不两立,除火烧高田庄外,还收缴了国民党江都县保安队驻黄钰桥分队长苗章甫30余支步枪和5支短枪;警告与日寇勾勾搭搭的龙尾田地方自卫团团长陆登(广鉴);进攻神居山以南、以西的乡自卫团长赵德龙与乡维持会长龙连山,等等。
他曾派人潜入扬州城里斧劈伪警察局长吴孝侯,又摸到伪江都县政府(驻扬州城内)掷了10多颗手榴弹,炸死炸伤10多个伪军,并在大汪边砍死一个日本宪兵,将尸体抛在伪县政府门口,吓得汉奸县长方筱亭逃之夭夭。他曾派人检查郭集渡口,查到一个曾在上海日本人家当过女佣的汉奸,又顺藤摸瓜捉到了高邮城里另一个女汉奸,在高邮城里游街后一起枪决掉。
他容不得借抗日之名行奸的人,制订了8条《军戒》,并严格执行。因违戒先后被处决的有:在公道桥附近强奸一良家妇女的营长吴广义;开门收徒、吸食鸦片、开妓女窑子的军法官陈筱庵;强奸民女的卢海涛营的连长陈正义;直属第三大队夏远湖部不法副官李广才;害民劫财的施小山等。此外,还曾勒令杨玉清、朱发臣两个大队长到医务室戒烟;赶走团部的违法副官李炳荣和威逼良家妇女为妻的团部副官李德金;驱逐做坏事的宣传队员卞维光;因家属仗势违纪而撤掉郑道安大队长职务等。
他尽量为民众多做好事,出钱恢复了公道、郭集、送驾、菱塘等地20多所学校,对原有私塾加以保护;他亲自登门动员地方上的中西医来当军医,免费为民众治病;他出钱给浴室、茶馆老板,让他们恢复营业;他赞助地方办戏院,每星期出钱请地方上人看一次戏;苏北地区遭受水灾后,闵桥士绅吴仲英借母亲做寿之机敛财,陈文当场提议救济灾民,并当众宣布自己出200大洋,迫使前来祝寿的绅士,乡、保长个个捐款,此时的吴仲英也不得不强作慷慨,从礼金中吐出1000元作救济金。这次捐款共达5000多元,周济当地百姓渡过了难关。
主动请共产党帮助整军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参加陈文部队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失散的国民党武装人员,也有一部分是当地农民和从扬州、盐城等地来的知识青年。此外,地痞流氓、绿林大王也占有一定比例。陈文为了整顿好这支队伍,主动派参事邱剑鸣到中共苏北工委所在地江都吴家桥一带找新四军,请他们派人来该团协助举办教导队。
新四军一支队挺进纵队是1938年底奉陈毅司令员之命北渡长江的,挺纵第三支队直到1939年1月才进驻吴家桥。邱剑鸣到了吴家桥,将陈团的情况和陈文的请求一一向中共苏北工委书记惠浴宇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作了详细汇报。当即,中共苏北工委作了认真研究,并得到陈毅司令员批准,特派工委组织委员吕镇中和陈干前往陈文部队帮助整军。
1939年4月,吕镇中、陈干来到塔儿集陈团团部,受到陈文十分热情的接待。吕镇中首先向陈文开诚布公地说明了三点:我们的身份是共产党新四军;我们要按“抗大”和“陕公”式的教学方法来办教导大队;要在你们部队中发展党员,建立共产党的组织。陈文当即表示同意,并保证对以上情况严格保密,还指派邱剑鸣协助工作。在陈文的具体安排下,教导队很快在塔儿集寿佛寺开学了。来自各营、连和团直属机关的年轻干部怀着无比喜悦 的心情,汇集到教导队来接受训练。
教导队下设政治、军事4个区队,有200多人。教导队既学军事,又学政治、文化,由吕镇中、陈干和陈团政训处主任夏岚(李寄农)担任教员。教材、教法均采用“抗大”的一套,是当时各党派均能接受的陆军操典。在政治教育方面主要通过讲课,组织学员阅读进步书籍,教唱抗日歌曲,运用多种形式对学员灌输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5月,陈扬代表中共苏北工委前来视察,布置在教导队迅速建立党组织,并且尽可能地争取陈文入党。陈扬还代表中共苏北工委宣布:批准“恢复邱剑鸣同志党组织关系”。7月,经中共苏北工委批准,在陈文部队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吕镇中为支部书记,陈干为组织委员,杨崇贞(女)为宣传委员。党员都是经过认真培养和考察后吸收的,他们是杨崇贞、石磊、花春木、房寿松、王真、李欣、朱少笺、王德庆、戴有余、顾均、树海、王大林、徐亚云等10多人。嗣后,我党很重视陈文部队这支抗日武装力量,先由中共路东工委方毅派夏云飞到二支队,以政训员的公开身份帮助搞军训,物色建党对象。接着又由中共苏皖工委派周利人来陈团作调查、联络工作。
倒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枪口下
陈文部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日寇和国民党各派势力争相联络,企图收编陈文部队为己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陈文对改编的态度是一概拒绝,如1938年冬驻扬日军派人来收买陈文,意欲封陈文为保安旅旅长,陈文枪毙了这个来搞收买活动 的人。陈文曾三次应韩德勤之邀去淮阴,都是为应付韩德勤企图收编之事。李明扬也两次邀陈文赴泰州,陈文也虚以应付,委婉拒绝。但在具体策略上,对苏鲁皖边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是听编不听调,而对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兼江苏省保安司令韩德勤是既不听编又不听调。陈文部队曾被命名为“江都抗日自卫支队”,编为“三路二团”,但均未接印信,陈文对外均使用“抗日义勇团”的印信。
韩德勤对陈文势力不断扩大且不听调遣十分恼火,遂于1939年秋末调动89军697、698师余世梅、冯公武部,独立六旅翁达的16、17、18三个团,洪泽湖游击司令钱怀宝、高宝警备队长黄岫峰、水北“高、宝、天(长)、盱(眙)”四县联防主任黄天民、盱眙保安司令秦庆霖等共约10个团9000余兵力,在中将旅长翁达的指挥下,分水陆两路“围剿”陈文部队。
陈文在情报不详、判断失误加之主力分散,团部守备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仓促应战,与顽军进行了3天3夜的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8月9日凌晨从闵塔突围到小关。在继续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随从和战士们的生命,保存抗日力量而主动就俘。陈文被押解到蒋坝“歼陈”指挥部,任凭顽军再三折磨,宁死也未讲出吕镇中、陈干和其他共产党员,后在蒋坝被秘密杀害。以后国民党《苏报》发出一条消息说:“被俘匪首陈文,夜间借小解之故逃跑,被卫兵击毙”。一位在高邮湖畔叱咤风云的抗日志士,就这样牺牲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枪口之下。
国民党顽固派当然不承认自己“围剿”了一支抗日部队,而大肆宣传“围剿”了一支“土匪部队”,污蔑陈文是“匪首”。在国民党执政的年代,这些谎言作为社会上的主流语言,自然蒙蔽了并不知情的广大民众,乃至过了若干年,连共产党的基层干部都把陈文部队误认为“土匪部队”。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四十周年,全面征集和整理抗日志士陈文史料,1985年5月12日至14日,由中共扬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持召开的,有宣城地区,扬州市,郎溪、高邮、天长、金湖、盱眙、来安、邗江、江都等县党史办公室和邗江政协史志科等11个单位参加的陈文史料讨论座谈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安徽、江苏两省11个市县有关部门联合攻关,终于查清了陈文及陈文部队的本来历史面貌,得出了“陈文是抗日英烈”“陈文部队是一支自发的民众抗日武装”的结论。陈团的中层干部曾被称为“土匪骨干”,后来查明,除少数人之外,像卢海涛、徐锦成、曾宇高、朱克义等都是抗日英雄;卢海涛与夏远湖都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成为革命烈士;陈文部队党支部的成员,后来大都成了我党的中、高级干部。
1985年7月,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上海市政协秘书长范征夫为了悼念这些被历史泯没的抗日英烈,写了一首《七律》:
倭骑压境众心慌,警政官员鸟散光。
突起民军单树帜,纷来学子俱戎装。
珏桥奇袭歼蟊贼,公道埋兵挫寇狂。
壮志难酬遭暗算,英名传颂永芬芳。
这是对陈文和陈文部队的公正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