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人们通常把一座座城市建筑誉为城市中“凝固的乐章”,而混凝土则是“乐章”中不可缺失的“音符”。随着城市一批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城市综合体项目、商品房开发项目的兴建,我市预拌混凝土市场显得尤为“活跃”。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混凝土这一牵系“百年大计”的产品,质量尚需监测,市场亟待规范。
产能过剩 市场供大于求
据了解,目前,我市拥有混凝土合法生产销售资质的企业有力度公司、强力公司、宏基公司、恒大公司等,合计年产能达400万立方米。同时,我市还有不具备生产资质的作坊式搅拌站6家。除此之外,邗江、江都、宝应、兴化等一些域外企业还将混凝土运到我市销售。那么,我市每年混凝土的需求量又是多少呢?
记者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发现,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市每年混凝土市场需求量均在100万立方米左右,市场供大于求,生产销售企业明显“吃不饱”。今年,随着禁建“楼堂馆所”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后开发时代”的来临缩小了混凝土市场的供应空间。市强力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翔介绍说,强力混凝土销售虽占本地市场较大份额,但整个销售量要比往年减少三分之一,企业的运营成本却同往年差不多。谢翔说,混凝土是一易“固”品,不同于其它产品可以生产后待销,企业只能限量生产。
恶性竞争 质量存有隐患
因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许多混凝土生产企业“吃不饱”,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要抢这份“蛋糕”,这样就导致企业之间“同室操戈”。尤其是一些无资质的企业在混凝土质量上以次充好,使劣质混凝土进入市场,给建筑工程带来质量隐患。据了解,C30标准预拌混凝土目前市场销售价格每立方米最低也要320元,但一些“作坊”企业以及域外销售企业的销售价格每立方只有280元至300元,有的甚至还要低。业内人士明确告诉记者,低于正常价格的混凝土,肯定达不到C30标准,要么以次充好,要么短斤少两。尽管这部分混凝土所占市场份额较少,但也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同时,他们还介绍说,混凝土质量不光靠材料质量,也离不开搅拌和运输质量的控制。有些企业不但生产销售主体不合法,甚至连相关的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实验设备、实验人员都没有,混凝土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目前,我市混凝土市场销售还出现一种怪现象,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惜“垫本”销售。“垫本”销售又带来了三种情况:一是信誉好的合作双方,信守合同,供货方能保证产品质量,需求方也能如期付款;二是一些需求方不守信,让供货方无限期“垫本”销售,结果导致合作中断,有的甚至打起讨债官司;三是有些需求方因为与有资质的生产企业发生货款不能如期兑现的矛盾,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时一些“作坊式”企业和域外生产企业“乘虚而入”。为了将“垫本”销售的成本降到最低,有些生产企业只有在“以次充好”上做文章,有的双方甚至达成“默契”,以降低混凝土质量标准,获取双方各自的利益。
据了解,我市力度、强力等有生产资质的规模企业在严守混凝土质量底线的同时,在行业内自觉执行“自律公约”,决不以牺牲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为代价而抢占市场。
规范市场 刻不容缓
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业内人士呼吁,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混凝土市场生产销售的监管,在培优壮大现有混凝土生产销售规模企业的同时,要坚决取缔那些无资质、“作坊式”的生产销售企业。同时,对进入我市销售混凝土的外地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跟踪监管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净化市场环境。税务部门要加大对这部分企业以及外来销售企业的税源监管力度,严防偷税漏税,税源流失。城管、公安等部门要切实查处“作坊式”企业使用“小金刚”农用车运送混凝土的行为,杜绝混凝土跑冒滴漏,污染道路环境,影响交通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市进一步规范混凝土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均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和建议。他们建议,在对混凝土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合理谋划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并结合本地市场的实际需求,既布局控“点”,又提质增效。同时,要对相关工程进行“拉网式”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无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