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王氏父子”家族的变迁和繁衍

2014-08-19 00:00:00    作者:勤道    来源:今日高邮

“王氏父子”,即王念孙、王引之。王氏父子是中国训诂学领域的一面旗帜。因为王氏父子,王氏家族在高邮成为名门望族,他们家的许多故事在百姓中广为传颂,其家族的变迁和繁衍更是物换星移,瓜瓞绵绵。笔者试图从宗谱的角度,对王氏家族的变迁和繁衍情况作一些研究和梳理。

一、王氏父子的成就和名声

王念孙(1744—1832年),字怀祖,号石。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监察御史、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年),王念孙长子,字伯申,号曼卿。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皇帝侍讲,后升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王氏父子所研究的是训诂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学主要研究古书中的词义,以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王氏父子将训诂学研究推向顶峰,他们的成就被时人称为“高邮学”,“独绝千古”。梁启超评价王氏父子是“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训诂学到了王氏父子已经基本分析就绪了,后人可做的不过是些修补工作。郭沫若也认为王氏父子是“考证学中之白眉,博洽精审,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者”。

王氏父子训诂学成就名满天下,两人身为朝廷官员,其刚正清廉的为官之道,尤其是“斗胆”向和“叫板”的经历,更是可圈可点,在两人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清朝最大的贪官。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刚死,王念孙就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带着奏本参劾和。当王念孙决意写奏文时,因为不知嘉庆态度,左右为难。和是乾隆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现在先帝尸骨未寒,就查办其宠臣,嘉庆怕不怕沾上不孝之名?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王引之在一旁提醒父亲说:“在罗列和罪状之后,再加上‘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殛’”。王念孙听后连声叫好。这几句话好在何处呢?它好就好在把和比作尧舜时代作乱的共工和兜,这一来,就顺理成章地把乾隆比作尧,把嘉庆比作舜。既然如此,惩办和,就既不影响乾隆的“威望”,也显示了嘉庆的“英明”,正可谓“三全其美”。王念孙的奏本正中嘉庆下怀,正月十八日,和被赐死。天下百姓拍手称快,称此事为“凤鸣朝阳”,意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王氏父子博大精深的学术成果以及敬业清廉的政治品德,为其家族赢得了名誉,王氏家族在高邮可谓是妇孺皆知。

二、王氏家族延续的历史脉络

王念孙、王引之的先祖是苏州人,明初迁至高邮。据《高邮王氏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王尚书传”中记述:“公讳安国(王念孙父),字书城、号春圃,先世苏州人,明初始著籍高邮州……”。王氏父子先祖因何从苏州迁至高邮,史书没有记载,从历史背景分析,可能与“洪武赶散”有关。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下令从江南先后迁出14万户到战后人烟稀少的江北地区,以抑制江南豪富,发展江北经济,这就是“洪武赶散”。王氏父子先祖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移民到高邮来的。

因为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名气很大,所以人们都以为高邮王氏家族中只有王氏父子,实际上,王氏家族在清朝连续直系四代都出了进士,其中三代翰林、两代鼎甲、两代尚书,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根据现有的王氏家族史料记载:

王氏始祖应祥公,明代庠生,即秀才,两举宾筵,即两次为幕宾。

二世祖开运公,明庠生,隐居乐道,以五经授乡里。

三世祖式耜公,字圣野,号宇泰,康熙十七年(1678年)乡试副榜贡生,主讲珠湖书院。著有《四书详说》、《书经详说》等。

四世祖曾禄公,字西受,号古堂,博通典籍,为一时名儒,雍正癸卯科(1723年),选拔为贡生。高邮州志有传,著有《诗义通解》、《王氏家训评点》、《朱子或问》等。

五世祖文肃公(谥号),讳安国(1694-1757年),字书成,号春圃,王念孙之父,雍正二年(1724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东学政,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六世祖念孙公。

七世祖文简公(谥号),讳引之。

八世祖寿同公(1804—1852年),王引之之子,字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先后任贵州黎平知府,湖北汉黄德道,与其子王恩晋募勇训练,后在武昌镇压匪患时父子同时殉国。朝廷在京师设昭忠祠祭祀,在高邮建忠孝祠祭祀父子二人,并赐另两子恩锡、恩炳为举人。

八世祖寿昌公,字子仁,号耀南,历任浙江杭州知府、广西按察使等职。

九世祖恩泰公,字露坡,号小南。

十世祖植忠公,字曙帆,历任知县同知、安徽候补知府。

三、王氏家族明清时期的墓葬

中国人很重视孝道,“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女对父母乃至祖宗的敬重和思念,所以中国人对父母、祖宗的墓葬以及祭扫非常重视,可谓“慎终追远”。据有关资料记载,王氏家族明清时期的墓葬有以下几处:

一是高邮湖西白塔河侧。白塔河位于淮河右岸高邮湖西侧,全河自西向东横贯天长市中部,是高邮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王引之在《高邮湖西王氏先茔记》中写道:“昔我先人世居苏州,自明初迁于高邮,七世皆葬城东白塔河侧……引之恐其久而无传也,乃敬记之,以示子孙,俾(音比,意使)得知其所,而偏祭焉……”。虽然王引之记述详细,但时过境迁,墓葬大部分今已无存。

二是天长石梁、谕兴和六合冶山。安徽天长石梁镇有四世祖曾禄公墓葬,后来九世祖、十世祖也安葬在此处,今已不存。王安国墓位于天长十八集镇石龙村,据《天长县志》(1992年版)记载:“墓为一高大封土堆,墓前神道数百米,两侧石刻排列有序,神道以箩底砖铺砌而成。‘文化大革命’中墓已被毁,现仅存一墓志铭”。王念孙墓,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东王庙村,1982年,相关部门对王念孙墓进行了清理,出土墓志铭一座,现藏六合区博物馆。王引之墓,位于天长金集镇谕兴社区。据《天长州志》(1992年版)记载:“墓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原有一高大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石刻,‘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挖,当时出土四块墓志铭及男女尸各一具。现墓碑、墓志铭保存完好”。

三是原甘泉县万家山今邗江区甘泉街道办事处,有王寿同父子墓。王寿同父子平匪殉难后,王寿同长子王恩锡哭奔父之遇难处,往复数千里,花了四年时间将父亲和弟弟的遗体运回高邮,于当年十二月卜葬于甘泉县万家山,并请故人陈为王寿同、王恩晋分别作墓志铭。今墓也不存。

为什么王氏家族的墓不放在高邮而是在天长、六合、甘泉等地?为什么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的墓不在一起,而是相距十几公里呈一个三角型安放?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今年3月份专程去天长实地做了一些考证。天长十八集、石梁谕兴,都是丘陵地貌,地势较高,不像高邮地势低洼,常有水患。据当地人说,那一片风水很好,是龙脉,有许多名人、大臣的墓都安葬在那儿。而且“二王”祖孙三代都是朝廷命官,由皇帝赐谕葬,墓址由朝廷派人选定,三代人是在不同的皇帝年间去世的,所以不大可能选定同一位置安葬。

在天长谕兴一个小菜园内,就是王引之墓址旁,我看到两块石碑,一块是“谕祭碑”,长2.18米、宽0.89米、厚0.34米,碑身保存完整,碑文清晰。一块是“御赐碑”,尺寸与前碑相似,只是略长一些,碑文同样清楚。自从王引之墓被毁(1971年正月十七日)以后,40多年来,这两块碑石就一直躺在杂草丛生的菜园内,我想我们高邮要是能想办法把它们运回来,放在“王氏纪念馆”该有多好!

四、王氏父子后人枝繁叶茂

王念孙、王引之家族的堂号原为“三槐堂”。《高邮王氏遗书》中由汪由敦撰写的“王安国墓志铭”中说道:“北斗喉舌天官尊,三槐世泽贻后昆,珠浮甓社川献珍,唱第曾见五色云……”。由此可见王氏父子是宋代王(宋太祖时期监察御史)、王旦(宋真宗时期宰相,三槐堂的始祖)的后裔。据王氏后人说,因有一位先祖生前书房题名“爱日斋”,因而王氏家族后来又以爱日为堂号。现在王氏后人手中的一些家族资料都名以“爱日堂”。是哪位先祖的书房叫“爱日斋”?以爱日为堂号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人说得清楚,有待进一步考证。

王氏十二世孙王纲世,1948年大学毕业后去台湾工作,生前他编辑了一份“高邮王氏世系图”。按这个世系图记载,从始祖应祥公开始,王氏家族至今已繁衍十五世。从第十世开始,他们商定了字辈排行:“忠贞世笃,孝友传家”。

从“高邮王氏世系图”看,王氏父子的后人枝繁叶茂,始祖王应祥生有二子,除了王开运,还有王文郁一支。王开运生有三子,除了王式耜,还有王式和、王式序两支。王曾禄也生有三子,除了王安国,还有王安德、王安道两支。王念孙生有两个儿子,王引之、王敬之,王敬之后来过继给他叔祖父,王敬之生有五个儿子,王寿山、王寿祺、王彦成、王保定、王同庆,他们的后代如今大部分在金湖县。王引之生有三个儿子,王寿昌、王彦和、王寿同,他们的后代一部分在高邮,一部分在台湾,一部分在扬州,还有少数在宁波、上海等地。王氏后代枝枝蔓蔓,约有几百户人家。

王引之的第四代孙出了一位高级军官,叫王颐祯。王颐祯曾在高邮高等小学(现第一小学)读过书,后参军,去英国训练,成为国民党军“重庆号”舰艇上的一名士兵。“重庆号”是1948年4月15日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协议,由英国政府赠送给国民政府的一艘巡洋舰。这艘舰在当时国民党军中是装备优良、火力最强、航速最快、排水量最大的一艘。它停泊在上海吴淞口。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重庆号”广大士兵从严酷的战争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一部分比较激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暗中串联,策划起义。王颐祯等人组织了“士兵解放委员会”,进行周密的准备,做通了舰长邓兆祥工作,并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重庆号”于1949年2月25日凌晨举行起义,2月26日清晨胜利抵达解放区——烟台港。王颐祯解放后任国家海洋局研究所党委书记、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副院长(副军级)。1987年曾回高邮探亲。

高邮王氏父子后人手中现有几份“文简公引之支下各房名次简略表”,各房记各房,没有统括成谱。他们在相互联络,希望找到一个牵头人将王氏父子家族的历史集辑成书,传承后世。编修王氏父子家族家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他们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