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00:00:00 作者:焦成钢 来源:今日高邮
在我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起着扼止通货膨胀、奠定中国货币制度完整统一作用的,当属第二套人民币。说到第二套人民币,就不能不说到“苏三币”。
中国人民银行从1955年3月1日起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当年国内的印钞技术和能力的限制,又缺少高质量的印钞纸,这套人民币里的10元、5元、3元三种面值的纸币,是由苏联帮助我国代印的。
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制“真版伪钞”,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中国人民银行于1964年4月14日起,在一个月内限期收回第二套人民币上述三种纸币。并于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如今,极少量流散在社会上的此类钞票,深受收藏界众多藏友的热捧,被称为“苏三币”,成了人民币收藏中的珍贵品种!
治理通货膨胀 发行新币刻不容缓
如果说第一套人民币是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发行的过渡性货币,那么包括“苏三币”在内的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目的,则是为了拨乱反正治理解放前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套人民币还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完整统一,它在人民币发展史和新中国金融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62种),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而且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最大为5万元),单位价值较低,特别是在流通和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为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快地设计出一套内容统一、风格比较新颖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票券,印制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刻不容缓。
国内设计绘样 由苏联帮助代印
1950年至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报设计、印刷方案,但由于受印钞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国内无法印刷,后经周恩来总理审核同意,由苏联帮助代印大额人民币。1952年,在周总理指示下,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亲赴莫斯科,提出了为防止“台湾的蒋匪及美帝常以伪钞输入捣乱,我们要求将使用于卢布上的技术用于我国新币上。”的请求,双方前后进行了30余次谈判,于1952年7月终与苏联拟定人民币印制合同,1953年10月正式签约,我国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从主币10元至辅币1分的13种券别中, 10元、5元、3元三种面值的人民币均由国内设计绘样,由苏联帮助我国代印。
据相关资料考证,我国委托苏联共印刷3元券10亿张,5元券5亿张,10元券2亿张。1954年5月加印5元券4亿张,合计委托印刷3元券10亿张,5元券9亿张。在1954、1955两年内前苏联分三次交付3元券103095万张,5元券90800万张,基本与委托数量相当。
在苏联的帮助下,第二套人民币采用了先进的印制技术,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从1955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苏联代印币与自行印制的小面额货币共10种券别发行流通,并以1:10000元的折合比率,即以第二套人民币的1元兑换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面额。后因中苏关系原因,这套中黑色“工农联盟”图景的10元券、酱紫色“各民族大团结”图景的5元券、绿色“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图景的3元券,退出了市场流通,这三种票券从发行到收回,前后流通使用了7至9年时间,而收回只用了短短一个月。
精雕细作 彰显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苏三币”同第二套人民币其它币种一样。主币上的设计主题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各民族大团结、工农联盟;辅币上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这些时代特征在主图上得以最充分的展现。
从票面设计式样来看,这套人民币票面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它的正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纹呈对称的新格式;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首次采用了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胶版凹凸套印等技术;凹印板具有独待的民族风格。票币上的冠字号码分列在票面下沿的左右二侧。另第二套人民币背面正中的图案中增加了蒙古文、维吾尔文和藏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
独具匠心 10元券独占鳌头
“工农联盟图”10元券除了以上一些新的特点之外,还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接纹印刷技术。正面左侧约占票面四分之一处嵌印了硕大的国徽固定水印。10元券版纹墨深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
另外,10元券又是人民币发行史上最大票幅的票券。它的票幅为210 mm x85 mm , 相比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的票幅 (155 mm x 77 mm),宽幅大了近60mm。由于它的四周尤其左边国徽水印处,留有较宽的白边,俗称“大白边”或“大黑10”。
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方利用手中的印版继续印刷,并通过新疆和东北边境投放到我国境内,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发布《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限期收回。
10元券是在时隔二年半之后的1957年12月1日发行的。是“苏三币”是流通时间最短的票券,但是“苏三币”中最大的面额,当属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币王。因而备受收藏者的青睐和热捧。
空前绝后 蕴含收藏价值的3元券
“苏三币”中3元券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我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唯独在1955年3月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中发行了3元券。前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面额,可谓空前绝后,其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分析,这种由苏联代印的3元券是仿效当时苏联的卢布常用“三”的面额比例来实施的。但真实的情况是:3元券人民币的发行,当时是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亦是当时对敌斗争的需要。
据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的石雷科长解释: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准备反攻大陆,海峡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香港、澳门还在英国和葡萄牙的控制之下。蒋介石在美国的技术帮助下,印制假人民币,空投或者经港澳走私到大陆,以破坏人民币的信用。那时可没有现在验钞机之类的设备,分辨真假是很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行的货币面值越大,台湾空投或走私同一体积与重量的假票,金额数目也就越大,对我们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为了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国务院决定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以上的大票。但是,只发行一元券又太小,势必对国内的货币流通造成影响。所以,就决定增加发行3元券人民币,用以调节流通领域。从这里我们就不难解读,为什么1955年3月1日,只发行了10元券以下的面额货币,而此套的10元券却在相隔二年九个月后的1957年12月1日发行的原因了。
我国第二套人民币中的3元纸币出现备受藏家关注,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中,3元纸币同“苏三币”中其他两种纸币一样,享有不小的声誉和地位。作为中国钱币历史上唯一一种3元面额纸币,在市场上的存世量甚少,这种唯一性和稀有性决定了3元纸币的市场价格比其他的纸币要高出很多。
第二套人民币是我国人民币发行史上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对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苏三币”退出流通已有整整50年的时间了,其中10元券最高售价已冲破30万元大关,其它二券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在市场上亦被称之为“苏三珍”。它的发行和退出流通过程,见证了共和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完整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