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陈总兵庄与陈治水纪念室

2014-10-07 00:00:00    作者:勤道    来源:今日高邮

龙虬镇有个陈总兵庄,陈总兵庄有个陈治水纪念室。“庄”、“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笔者最近研究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编修的《继禹堂陈氏宗谱》,结合其它史料,试图对陈总兵庄和陈治水纪念室做一解读。

一、陈其人

高邮有不少人知道陈这个名字,因为陈在明代以总兵官身理漕河三十年,这期间多次来高邮,实施修筑运河堤防工程。陈对运河高邮段的建设作出过很大贡献。乾隆《高邮州志》记述:“明陈以平江伯镇守淮扬,筑高邮湖堤四十里,凿井植柳造梁,以便行人,军民皆受其荫庇,至今颂其功不衰”。

陈(1365-1433年),字彦纯,安徽合肥人。其父陈闻,“以义兵千户归太祖”,任都指挥同知。陈年轻时,武艺高强,“以射雁见称”,起初,“代父职”,后“从大将军幕”,在参加江西、云贵等地的征讨中,表现非常勇敢,迁任四川都司指挥同知,升右军都督佥事,驻守南京江防。

朱元璋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朱允采取削夺藩王权势的措施,引发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起兵夺位,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燕王兵至浦口,陈率水兵迎降,燕王得以顺利渡江夺得政权。朱棣即位后,封陈为平江伯,食禄一千石,并赐诰券,子孙可以世袭指挥使。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陈为总兵官,总督海运,向北京和辽东地区运送军粮。由于海上风大浪涌,经常漂没船只,加之宋礼疏通了会通河,使得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朝廷决定罢停海运,运往京城的粮物全部由运河运输。南北漕运,包括运河治理由陈负责督办。从此,陈与京杭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总督漕运,为治水和漕运贡献了毕生精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开凿了清江浦;整治运河入江通道;整治淮扬运河;整治徐州洪和吕梁洪;加强运河管理等等。宣德八年(1433年),陈以69岁高龄和带病的身体,坚持在淮安一带勘察运河,最后死于任上。陈去世后,朝廷追封其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明史》为他列传,对他评价是:“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赞扬陈“治河通运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

二、世袭平江伯

中国古代有一种爵位制度,也即是封爵。爵位是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位的高低。爵位的设置在各个朝代均有不同。尧舜时期以及夏朝置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商朝置公、侯、伯三等爵位,周代又设五等爵位,并有封邑。到了明代,皇族专享王爵、将军,另设公、侯、伯三等爵位以封功臣外戚,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明朝爵位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爵位的“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皇帝赐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

陈因助朱棣渡江夺权有功,被封为平江伯。到了仁宗即位,陈上疏陈七事,就是向皇帝提出七条建议,仁宗看了以后说:“言皆当”,令有关部司执行。同时降敕奖谕,赐诰券,子孙可以世袭平江伯。

陈去世后,由他的第二代长子陈佐袭平江伯。陈佐,字叔辅,后加封太子太傅。

第三代是陈佐子陈豫袭平江伯。陈豫,字立卿,正统末年(1449年),福建沙县出现叛乱,陈豫以副总兵身份与宁阳侯分道征讨,并平息叛乱,从而进封平江侯,后守备南京。去世后朝廷加封他为黟(yī)国公,谥庄敏。

第四代是陈豫子陈锐袭平江伯。陈锐,字志坚,成化六年(1470年),镇守两广,充总兵官。成化八年改镇扬州兼漕运总督。弘治七年(1494年)加封太子太保,后又以功增禄二百石,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第五代是陈锐子陈熊袭平江伯。陈熊,字继昌,正德三年(1508年)出任漕运总督,后遭刘谨陷害入狱,刘谨被诛,陈熊被赦还复爵。

第六代是陈熊子陈尧袭平江伯,因陈尧无子,后由陈尧堂弟陈圭袭平江伯。陈圭,字友道,任两广总兵,因征讨川寇有功,加封太子太保,死后赠太傅,谥武襄。

第七代是陈圭子陈王谟袭平江伯。陈王谟,字万峰,初任佥书后军,出镇两广,因讨贼有功,加封太子太保,万历中期,出镇淮安,总督漕运。去世后赠少保,谥武靖。

第八代陈王谟子陈应兆,没有来得及袭爵就去世了,去世后,朝廷赠其平江伯称号。

第九代是陈应兆子陈启嗣袭平江伯。

第十代是陈启嗣长子陈治安袭平江伯。这期间发生“甲申之变”,就是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明朝灭亡。仅过40天,清军入关,摧毁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据陈氏宗谱记载,明朝灭亡后,陈治安尽节,也就是为保全节操,自尽身亡。

满清统治中国后,顺治皇帝几次下诏陈治安弟陈治宁袭爵,陈治宁拜辞不受,顺治也成其忠,不再勉强。从此陈氏一脉躬耕籍田,自食其力,文武两途,不再触及。

三、陈总兵庄的形成

陈生有七个儿子,前六个儿子的子孙分别在四川、南京、合肥、淮安等地安家落户,开枝散叶。第七个儿子陈侃的次子陈谦在天顺年间(1457-1464年)由淮安迁到高邮,在城郊建起了庄园,占地约100亩,四周有河流环绕。陈谦也生有七个儿子,经几代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100多户大的村落。庄上有各种店铺、作坊、茶馆、浴室、戏台、学塾等。因陈谦的祖父陈是总兵官,所以世人称此村落为陈总兵庄。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该村落曾改名为德胜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名为陈庄村,但此村庄仍叫陈总兵庄。经几次区划调整撤并,原村落现在一部分划归开发区,一部分属龙虬镇龙虬庄村。

陈家族堂号原为颍川堂。颍川原本是一个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颍川自设郡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也建都于颍川。陈家族以颍川为堂号,说明他们的祖先源于颍川,是当时颍川地域的望族。明正德十年(1515年),即在陈去世后八十多年,明武宗念陈治水功业,御赐对联一副:“肇运金汤数十载,敷土奠川,当日中流资砥柱;开漕利涉千万年,河清海晏,今时江汉永朝宗。”并赐匾额“德缵禹功”以加褒奖。“缵”(zuǎn)是继承的意思,武宗皇帝称赞陈是继承了大禹治水的功德。由此陈氏堂号改为继禹堂,迄今已经有500年了。

继禹堂陈氏宗谱最早是由御六公陈国统编修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陈朝嵩续修,尊陈父亲友闻公为一世祖,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十八世裔孙陈大武重修,1984年陈大山和陈业源等人又牵头新修。原谱字派:王应启治尔,国宏朝永贞。御六公修谱时增修字派:大业惟修德,荣宗必读书。陈大山修谱时又增续字派:科学传家宝,仁道庆长春。如果从一世祖陈友闻算起,陈总兵庄继禹堂家族已延续有25世,从陈谦迁入高邮算起,也已延续22世。继禹堂陈氏家族如今不只是在陈总兵庄,而是分布在高邮大部分乡镇和城区,还有不少在扬州、南京、上海等地。据陈业余和陈修齐二位先生初步统计,现在高邮的陈谦后代约有6000多人。

四、陈氏宗祠

早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朝廷就在淮阴敕建了陈公祠,用于祭祀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陈公祠中加祀明总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训,遂更名为陈潘二公祠。后由于年久失修,梁柱朽败,主体建筑摇摇欲坠。2007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建陈潘二公祠,兼作大运河名人馆,2008年竣工开放。陈潘二公祠,以传统纪念祠堂形式,通过雕塑、碑刻、图像、楹联等手段全面展示陈、潘季训的生平与治水功绩,以及与之有关的水利知识。在门厅与大堂两侧绿地上竖立了两方皇帝嘉奖陈的古碑刻,还在回廊内通过瓷盘肖像这一独特方式,集中展示54位大运河历史名人的风采神韵。陈潘二公祠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总兵庄早在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就建有陈氏宗祠和文昌阁。文昌阁是陈氏家族和文人学士每年初一至十五聚会论文的场所,宗祠则是陈氏家族安放历代祖先牌位的地方。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进。陈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宗祠界址以及文昌阁、宗祠的对联。如:文昌阁大门外报对式:

文武圣神 历汉室唐家千余年 人心爱戴;

昌明博大 兆河清海晏亿万姓 户口平安。

大门对式:

元门无上道,

赤子最初心。

大殿对式:

石径有苔凭雨洗,

洞门无锁任云封。

文昌宫对式:

剑气冲霄汉,

文光射斗牛。

陈氏宗祠大门对式:

一朝保傅,

十世公侯。

横幅:流芳百世

宗祠抱柱对式:

翊运平江伯,

开漕柱国公。

前殿南墙书写:皆大欢喜,神悦人欢。

陈氏宗祠在1940年遭日寇焚毁,前殿和中殿房屋被毁坏,武宗所赐匾式、联式石碑等物皆荡然无存,只有后殿(八间)得以留存,后为德胜小学校舍,还存有一些石础和门墩。2002年,高邮市政府将陈氏宗祠后殿作为“陈治水纪念室”公布为高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欣逢盛世,2012年,在邮的陈后裔集资100多万元将宗祠做了一次大修。此次修复的主体建筑面积有2400平方米,名为“陈治水纪念馆”。陈治水纪念馆理事会还精心布置了馆内展览。正厅安放陈全身塑像,顶上悬挂着原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题写的“德缵禹功”匾额,两边抱柱书写的是明武宗御赐的对联。左右厅室分别展示了陈生平年谱、平江伯世系年表、陈及其后裔治水、总督漕运的功绩、陈家族史研究、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展览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视觉效果强烈。

陈治水纪念馆丰富了高邮运河文化,该馆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因为资金和环境配套等原因,陈治水纪念馆目前没有对外开放,甚是可惜。希望陈后裔继续努力,有关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让该馆能够定期对社会开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