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走进生态富庶董潭村

2014-10-14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好比沂河沧浪水,载名州志古今谈。”坐落在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交界处的“江苏省生态村”——临泽镇董潭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村级经济壮大,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0万元。一个无工业企业的行政村,在坚守水韵生态的同时,为何能发展成为全市“多种经营十强村”?日前,记者走进了生态富庶的董潭村。

昨日故事讲述董潭历史

在董潭村采访,记者却发现,村里的董姓人家很少,以史姓和朱姓居多。村民史德元介绍说,董潭也称董家潭,因四面荡滩,水网密布而得名。相传历史上有一个“洪武赶散”的典故,说是朱元璋为了惩罚苏州阊门民众支持张士诚反朱而下令进行强制性移民,使当时苏州史姓和朱姓人家流落到董潭。因此,董潭同董姓几乎没有关联。

走进村落,硬质水泥路面连接家家户户,曲径通幽;别致的农舍,傍水而立,错落有致;混凝土结构的道桥,静卧庄河之上,好似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村党总支书记徐建生告诉记者,董潭村在宋代就建有村落,而且一直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尤其是“凤凰名汤、扣马神桩、鱼翁斜阳、古庙神钟、溪潭映月、君王赐金、奉真乩笔、芦洲飞雪”等“董潭八景”流传甚广,而且都有诗词、典故为证,《高邮州志》上也有记载。目前,“扣马神桩”、“普善禅院”等历史遗迹经过保护修缮得以保存。村里的老人还告诉记者,昔日的董潭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药铺、草行、木行、米行、盐行、典铺、酒坊、邮局等应有尽有,仿佛是一幅董潭的清明上河图。

董潭是革命老区,这里河渠交错,芦苇丛生,陈毅的新四军部队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的“芦荡火种”,指挥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也曾在这里运筹帷幄。1942年秋,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董潭建立;1943年5月,粟裕主持召开的高邮县政府第一届行政扩大会议在董潭举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铁小伙”史善元,革命烈士朱武连、史万琪、史纯忠等都出自董潭村。史德元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了董潭昨日的历史故事。

生态水乡令人心旷神怡

明代诗人黄琼有一首描写董潭荷塘月色的《采莲歌》,诗云:“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春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董潭村有近万亩的芦苇荡,昔日的荡滩如今已被董潭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乐园。记者一路走、一路赞、一路看、一路赏,一幢幢农家小楼傍水而立,一座座别致桥梁挺直“胸膛”,一条条弯曲小河潺潺流淌,一片片婆娑果林摇曳飘香……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委会主任朱继国自豪地说,现在的董潭,春夏是“桃红柳绿菜花黄”,秋冬是“鱼虾菱藕一池香”。

“水资源是董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宝贵财富,我们既要保护,更要放大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徐建生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站在一旁的朱主任插话说:“现在董潭村有1000亩果园、1000亩荷塘、2000亩鱼塘、3000亩大闸蟹,村民们靠种植和养殖业让钱袋子鼓了起来,走上了小康路。”朱主任一边说,一边发动起摩托车,准备带记者去看一看“果荷鱼蟹”。村南面的1000亩果园风景,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果农们一边采梨装箱,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村西1000亩荷塘,荷叶片片,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徐建生介绍说,荷花盛开的时节,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村庄周围,记者看到2000多亩的鱼塘一片连着一片,满池碧波,白鹭飞翔。站在“3000亩大闸蟹”养殖基地的塘边,记者看到一只只大闸蟹来回爬动。徐建生抓起一只对记者说,今年的大闸蟹不但个头大,而且每亩的产量也较高,但市场行情不理想,好在实施了蟹、龙虾、鳜鱼套养模式,每亩效益还是可以的。

盘活资源让荡滩“生”金

董潭村现有人口6267人,耕地面积6362亩,水资源面积9269亩,201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7万元,今年可望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60万元。一个无任何工业,只有“水”的村,如何能实现如此高的效益?徐建生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是董潭人的宝!”为盘活水资源,让水生“金”,村里将所有的水资源面积全部由村统一对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所得收益按“三七”分成,村提取三成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全部分红给农户。仅2013年,农户分红资金就达230万元。在村部,村会计拿出一本“水面养殖(种植)招标承包手册”,手册里的每一页都详细记载每一块水面的区域位置、水面面积、具体承包人、承包上交金额等相关信息。徐建生介绍说,现在每一块水面都有编号,只要说出编号就可一目了然地查阅具体发包信息。朱主任说,这些明细账除集中在村公示栏公示外,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村民民主理财,对所有账目的来龙去脉进行审核。以往民主理财难以开展,甚至骂人吵架,群众反映大,现在账本一翻,与“中标承包手册”对号入座,群众一句话没有。

据介绍,董潭村所有水面资源都一律向社会公开招标,只认钱不认人,承包人既可是本地的,也可是外地的,因此,吸引了宝应、兴化以及高邮周边乡镇的许多养殖能手前来承包水面。徐建生给记者说了一件有关水面承包的事。有一村民小组自作主张将一块水面以三年10万元的价格承包给一位承包人,看起来上交金额也不低,但没有进行公开招标,群众有意见,认为没有阳光操作。村里为此召开村民大会,将此块水面公开对外招标,结果以18.3万元发包成功。公开招标,阳光操作使资源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徐建生还说,公开对社会进行招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吸引很多外地种养能人来董潭,让本地人同他们学技术、学管理,提升董潭村整体养殖水平。

在董潭村10号河南低洼田前,徐建生指着一片养殖塘口说,这里的塘口既小又不方整,水面发包金提不高。今年村里将投资对这里近900亩的水面塘口进行改造,变小塘为大塘,通过公开招标,每年给村集体增加50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为民办实事更加得心应手。近年来,董潭村投入近300万元先后对道路桥梁、圩堤闸站、电力设施、村庄环境、河道塘渠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新装村道路灯160盏,新增绿化道路6000多米。在村大会堂广场前,记者看到,新修缮的“普善禅院”面貌一新,新改造的村大会堂已成为村民的娱乐活动中心。徐建生告诉记者,前几天,村里请高邮扬剧团来这里为村民连演三天大戏,会堂里坐的、站的全是人,村民有说不出的高兴。逢年过节,村里还组织舞龙灯、荡湖船、打莲湘、送麒麟等民间自娱自乐活动。同时,还借助“普善禅院”传统庙会开展商品、农副产品交易活动。现在的董潭再也不是以往的荡滩,正像著名作家汪曾祺《沙家浜》中所描述的那样:“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全凭劳动人民手一双,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