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寒冬送温暖”:走近流浪乞讨人员

2015-01-14 00:00:00    作者:倪永岭 杨晓莉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12月1日起,我市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从当日起至今年3月底,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周三次不分昼夜走上街头,寻找、救助街头流浪人员,向他们发放棉衣、棉鞋和食物、药物等。

据统计,一个多月来,市救助站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0余人次,及时将政府的关爱送到他们的身边。 日前,记者参加了一次救助行动,感受到了寒冬里的温暖。

为流浪者送衣送物

晚上7时许,夜幕降临,室外的温度已降至零下,装满救助物资的救助车辆一路向前驶去。

车子行至运河大桥入口处停了下来。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下车后熟练地拿着电筒到桥洞下寻找流浪人员。“有人吗?我们是救助站的,可以帮助你们。”工作人员一边喊一边查找。一圈找下来,大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只见桥洞下的避风处铺着厚厚的稻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很有可能就是流浪人员平时晚上住的地方。随后,救助车辆又行驶到了蝶园广场,大家寻找一圈,还是没有发现流浪人员,但在一些隐蔽处,同样看到了一些稻草的痕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流浪人员多以职业乞讨者居多,这个时间,他们一般在市区各繁华路段,向过往行人乞讨。

来到北海路段,工作人员熟练地拎起各种救助物资,向苏果超市、傅公桥、水榭华庭等处走去。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找,每到一处,都能找到一两个流浪人员。

在北海美食城门外,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正坐在冰冷的台阶上。记者上前一看,发现这位老太非常眼熟,去年的冬天,她同样坐在这里接受过救助站的救助。“这么冷的天坐在地上多冷啊,会生病的。我们送你回家好不好?”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老太起先一句话也不说。当工作人员重复要送她回家时,老太立即摇摇手说:“不回家、不回家。”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劝说,老太始终不肯上车去救助站。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救助流浪人员必须建立在他们自愿的基础上。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将刚泡好的方便面放到老太手中,并送给她一件羽绒服。离开前,工作人员还一再叮嘱老太,如果需要救助,就去市救助站或请路人拨打求助电话。

与这位老太一样,随后发现的几名流浪人员也都不愿意随工作人员去救助站。每看到一位流浪人员,工作人员都会上前询问,并根据需求送给他们棉衣、棉鞋、食物等。当晚,为了救助更多的流浪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扩大了搜救范围,城南、城北,城东、城西,每遇桥洞、树林,就打开电筒进去找,到了黑暗偏僻处,就打开喇叭呼叫,一遍遍地搜、一片片地找,搜救非常仔细,整个工作直至晚上10时许才结束。

流浪人员多为职业乞讨者

对于流浪人员来说,救助站这个临时的“家”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而且还安排返乡。食宿免费、回家也给路费,这样的条件总比寒冷的冬夜里在街上挨饿受冻强上百倍。为什么在整晚救助过程中,被救助的流浪人员始终不愿意去救助站,更不愿意回家?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流浪人员被救助后,一般在两三天之内会被送回家乡。但这些流浪人员大多是职业乞讨人员,此时正是他们“生意”繁忙的时期,这也是他们不愿接受救助的最主要原因。

在水榭华庭一酒店外,一个大约50岁左右的男性流浪人员正向过往行人乞讨,见到工作人员过来,他习惯性地将手中的乞讨工具伸过去,当看清工作人员胳膊上的红袖章后,又立即将乞讨工具缩回来,并准备转身离去。见他转身想走,工作人员上前拦下了他。“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回家啊?家在哪里啊?”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这位流浪人员一言不发,后在工作人员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自己是安徽人,来高邮是专门行讨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几名老乡,他们白天和晚上各自上街行乞,夜里就会找一些避风的桥洞睡觉。对于自己的乞讨行为,他表示很无奈:“没办法,家里太穷了,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家那边有许多人都从事这一行。”当工作人员表示让他先回救助站休息,过两天送他回家时,这位流浪人员连连摇头说:“我不回家,也不能回家。”工作人员只好放弃劝说,并询问他有没有吃晚饭。当得知这位流浪人员还没有吃饭后,工作人员立即拿出方便面,倒上开水,泡好后放到他手中,并叮嘱他们注意保暖,不要冻伤自己。

在北海傅公桥附近,记者还看到一个40多岁的男子跪在地上乞讨,身上只穿了件薄棉衣。此时路上的人流、车流量都非常大,不时有机动车辆经过他的身边,十分危险。一些好心路人提醒他避让一下,但他不理不睬。“这里车辆这么多,你在这里太不安全了,先起来再说。”工作人员上前拉他起来时,才发现这是一位盲人。“家在哪里啊?我们是救助站的,跟我们到站里去好吗?”可是无论工作人员怎么问,他始终不理不睬,甚至生气地说:“不要你们管,你们走开。”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放下食物和羽绒服离开。

一位常年从事救助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救助对象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人:一是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二是职业乞讨者,前者往往会主动走进救助站提出救助愿望,救助站不仅为他们准备了房间和食物,还会购买车票资助其返乡;而对于后者,救助工作却难以开展。“根据自愿救助,无偿受助的救助原则,如果本人不愿进站避寒,救助部门也无法强制将其带回。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救助,我们都有责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这名工作人员说。 

全社会都来参与救助行动

 

“对于市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几乎不用盲目地去找,他们经常活动的区域都存在这里呢。”一名工作人员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记者说,许多职业乞讨人员都是老面孔,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乞讨场所,虽然他们不愿意去救助站,一入冬,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还是会时常送棉衣、棉被和食物给他们御寒,让他们安全过冬。

 救助站作为受助流浪人员临时的“家”,这个“家”怎么样?日前,记者在市救助站内看到,整个救助站面积虽不大,但设施齐全,设有男女和未成年人宿舍、食堂、洗澡间、学习活动室、储藏室等,每间宿舍里分别放着四张床铺,床上铺着厚厚的棉被,储藏室内还堆满了棉衣、棉鞋等救助物质。市救助站站长宋尔忠告诉记者,虽然被救助的流浪人员呆在救助站的时间不长,但在救助站期间,他们都会得到细心周到的照顾。每一位流浪人员来到救助站后,工作人员都会帮他们打理干净,妥善安排食宿,联系家人,送他们回家。

“今年,我们又准备了一批新棉被、羽绒服、棉袄、棉裤和保暖鞋,这些都是为流浪人员准备的,目的就是不让每一位被收留的流浪人员挨饿受冻。” 据宋尔忠介绍,今年的“冬季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除了做好以往的救助工作外,还制作了上千张救助联系卡发放到乡镇民政办、社区、村以及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手中,让他们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予以及时联系救助。同时,市救助站还在各乡镇敬老院设立救助点,对在农村发现的需要救助人员予以临时庇护。此外,工作人员在加大流浪人员返乡护送力度的同时,还隔三差五地走上街头主动救助,向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政府关怀。

据了解,自入冬以来,市救助站已多次出动流动救助车,对市区车站、繁华路段、桥梁涵洞等处的流浪人员集中活动露宿区域实施巡查救助。因为冬季流浪人员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市救助站呼吁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为流浪人员送上一份温暖。如您发现周围有流浪人员,特别是正在挨饿受冻的流浪人员,请及时拨打110、120或市救助站的电话(84645350),救助站将及时给予流浪者帮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