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书香传家 三代诗心

2015-02-12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诗人钱白平和他的书香人生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送桥镇官路村曹庄组,有这样一个普通的院落。这个普通院落里住着年近九旬的老诗人钱白平,这使得这个平凡的农村院落充满着诗情画意。岁末,笔者走进这个院落,走进了钱老先生近九十年诗心不改的风雅历程,和读者一起分享他以及他祖孙三代人的诗情生活。

教书育人   誉满湖西

钱白平解放初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的送驾乡胡庄、曹庄教改良私塾。1949年的时候,钱白平的学生只有7个人,到了1952年也不过60多人。但是学生少,课程却多,语文、算术、图画、体育、唱歌、珠算都要教。与此同时,钱白平还教两个冬学班,通过冬学春教,学员们学习写自己的姓名,学习记账。这一时期,钱白平教的学生大多数成为会计、记账员。到了1952年,钱白平担任郝庄小学的校长,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这所小学逐渐发展成了完小,施教区拓展到当时的常集乡、南茶乡、北茶乡。21岁的钱白平因此也成为湖西诸乡镇的教育名人,和另外一名50多岁的医院院长代表湖西片参加了全县的知识分子代表大会。因为教学业绩突出,钱白平在1959年被借用到高邮师范培训师资,担任第八班班主任。师资培训结束后,当时同期借调的17名老师中,仅钱白平一人被高邮师范留用。

按理说,能够留在高邮师范教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可是钱白平坚决要求回湖西工作。师范的校长也坚决不同意放人,而钱白平的言辞非常恳切:湖西的文化滞后于运东,自己是中心校的教务负责人,是教学上的引路人,想带领同事们一起改善湖西的教学。就这样,在当时送桥初中校长据理力争的“配合”下,一个月后钱白平才回到了湖西,又过了一个多月,才从师范拿回了被“扣押”的被子衣箱。下定了决心的钱白平就这样在湖西一干又是近三十年,期间虽然调任许多学校工作,但始终没有离开湖西的教育园地。到了1983年钱白平病退的时候,县里面分管人事的副局长对他说,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师青黄不接,请他再代课三年。这三年刚刚结束,当时菱塘中学的校长又找上门来请他代两年。就这样,钱白平到了花甲之年才离开讲台。

四十年的讲台生涯,钱白平由青年变成长者,岁月的流逝没有让他失落,给他最大的欣慰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从湖西走出去的许多商界精英、文化名人、领导干部都不会忘记这个40年没有打过一个学生、骂过一个学生的好老师,这个一生奉行“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理念的老先生。钱白平还记得1984年的一天,他去菱塘办事,被一名已经做了教育助理的学生看见了,“强留”老师吃晚饭,并召集了13个学生一起召开“感念师恩”座谈会。这些学生有些是校长,有些是厂长,有些是干部,会议由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沙善中主持,会议的主题是“遵从老师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们一个个上台发言,这让钱白平感慨万千,也为自己这一生的付出感到欣慰。

老骥伏枥  诗教乡里

退休后的钱白平仍然安居乡里,尽管儿孙们的事业有成,他也可以享清福,可是他觉得自己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忙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有深厚古文功底的钱白平终于有时间忙忙自己一直热心的“诗词”学问。

钱白平觉得,现在的农村人文化知识并不缺乏,更多的应该是引领他们欣赏和学习更多的高雅的诗词文化,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于是,钱白平“退而不休”,开始了他乡村诗教的历程。每天天一亮他就起来读书写诗,然后又到各村各户去传播诗词知识。一开始大家对于他的这些举动觉得有些怪异,好好的清福不享,折腾这些事情干什么?但是几年坚持下来,大家慢慢地理解了钱老的苦心,他就是想让大家更了解传统文化,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业余学些高雅的知识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在他的坚持下,许多人不仅懂了诗词格律,还学会了自己写诗,好多人还发表作品,成了当地诗词学会的会员。看到送桥诗词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耄耋之年的钱白平又有了更大的“野心”——想成立一家古典诗词的社团,办一份诗词刊物。

他的这个想法并不是空想,最终成为了现实。钱白平的学生戴顺民是当地知名企业赛德电气的老总,这位当年受到师恩教诲的企业家也是一位知名的儒商,酷爱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时值全市创建诗词之乡,这个拥有几百名员工的工厂也正在思考着如何培育企业文化。就这样,钱白平的这个想法终于付诸实施,“向阳诗社”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了湖西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土地上。钱白平觉得自己老的只是年龄,自己还有一颗年轻的诗心。诗社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主办刊物他也认真编撰修订,一以贯之地做着踏实的工作。看着那些出刊的诗刊,他常常对人说:不管是诗歌进乡村还是进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进人心……高邮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蒋成忠与钱白平素有交往,多有唱和,对于这位耄耋之年的诗人,蒋会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钱老是文人的榜样,有一颗金子般的诗心!

蒋成忠的这一席话绝非夸张,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钱白平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繁忙的脚步,研究诗歌和创作之余,他还主笔撰写了《送桥镇志》《高邮市建筑业志》等近100多万字,并编译“四书”,展现了其厚实的国学功底。

家学传承  三代诗心

钱白平自己读书写诗,儿孙们受他的影响也爱舞文弄墨,正是应了他写在老屋中堂上的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  耕读继世长”。钱老的儿子钱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从文,经营了一家光电产业的企业,但是耳濡墨染父亲的文气,平日里也喜欢写上几笔,也算是“书家”——进入送桥镇的地界,路人可以看见一块高耸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古镇送桥,诗书官路”,正是钱的手笔。经营企业靠的是效益,但是在钱家人的心里做一个有文化的经商人,做起事情来也自有不同于人的风雅。诗意情怀已经成为一种血液流淌在钱家的血脉里。

钱老的孙子钱建中二十岁应征入伍,军队里的摸爬滚打之余还是不忘诗心,在从戎期间遍访名师,在石头城结识了一批书法名家,自己也遍临名帖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书家。在金陵,他结交了吴国平、管峻、李啸、陈克年等一批名家,深受他们的指点和影响。他不仅热爱书法,也喜欢填词吟诗,及至后来子承父业成了企业的掌门人,仍然有一大半的精力用在书法诗词上。虽然是商海拼搏,钱建中总觉得文化上的投资比起拥有多少资产,前者更加有意义,就这样他又从一名书法爱好者成为书法经纪人。在钱建中的倡议之下,湖西书法家协会成立,这在高邮市也算是创举。这位三十多岁的书法家协会主席觉得,书法诗词文化能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就连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钱建中都用古诗词的形式,成为一个真正懂文化、爱文化的儒商。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家学的滋润,有钱老的影响。在钱老的带领下,钱建中、孙媳妇于英在书香的道路上做了更多扎实的事情。于英是一名语文教师,平时接触的古文经典自然不少,而钱白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则让他意识到年轻教师对于经典阅读能力的缺失。由此,一个由祖孙两代人共同担纲的浩大工程——译注“四书”工作在这个书香世家展开了,读原著、翻译、辨误、校对一系列的工作一做就是几年,且终于完成40万字的书稿。广陵出版社的文史专家在看到这部书稿的时候赞不绝口地说,真想象不到一个农村的家庭祖孙两代人能够将“四书”译注得这般细致、准确。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加鞭自奋蹄。如今的钱白平依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的“止尺斋”的书斋里,他坐拥诗书数千卷,做的虽然不是农人的活计,但也是甘守着清平的生活,耕耘在诗书的田野上,誓将诗意作为最珍贵的家产,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