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在哪里?

2015-03-04 00:00:00    作者:陈正斌 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意见》,为做好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确定了发展方向。《意见》要求,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和品牌创响、品质改善、品位提升“三生三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加快转型升级、加大改革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加力生态文明“四加”行动,进一步创响现代农业品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人居品位,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升级版”。

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籼改粳、直改机和高产增效创建、“亩产吨粮县”创建“两改两创”工作。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以上、总产85万吨以上,稻麦周年单产稳定在1050公斤以上。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两园三带四区”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园区规模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各乡镇新建或扩建千亩高效农业园区1个以上,争创扬州市级农业园区3个以上,实施城南新区3000亩邮都高效观光休闲农业园项目,实现高邮鸭郭集科技示范园满负荷生产。同时,大力推进扬大农业科教园落户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科大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落户湖西新区、开展“十佳农业园区”评比、全年实现农业到账民资15亿元、到账外资2000万美元。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100至300亩的家庭农场,创成扬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4家、农民合作社3家;围绕“三水两有机”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和合作模式,扩大产销规模,建设研发平台,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扬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高邮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同时,引导十二粉黛、日兴生物等农业企业登陆“新三板”;鼓励苏中农贸城、诚信物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意见》要求,要严把农产品生产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关口,落实农产品“产出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新增农业“三品”10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高邮湖大闸蟹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

加大改革创新  激活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创新,就是要进一步激活发展活力。积极启动农地抵押贷款,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行办法;设立财政风险补偿专项基金200万元,全年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000万元左右、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按照“市有交易中心、乡镇有交易站、村组有交易信息员”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各类资产、资源进场规范公正交易。从今年起,原则上10万元以上的农村产权进入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10万元以下的农村产权进入乡镇交易站交易,全年交易额2000万元以上。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万亩。

要统筹推动水利、供销、粮食改革,积极做好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5项试点工作。同时,围绕“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体要求,努力把供销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围绕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继续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加强基层建设   促进民生改善

基层建设,改善民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稳固器”。《意见》要求,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等方面,不断培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坚持“输血与造血、开发与救助”相结合,对剩余的近2000个低收入农户,实施“滴灌式”精准扶贫,确保年底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脱贫率达100%;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0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410元,居民基础养老金增加到每人每月100元。

扎实抓好村级增收减负,继续推进经济薄弱村“亿千百”脱贫攻坚工程,分类抓好100个经济薄弱村帮扶。确保今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实现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万元目标。同时,严格落实《高邮市村级负担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村组债权清收和债务化解、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强化农民负担“红线”意识。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成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新增4亿斤粮食工程、农村河道轮浚工程等农水项目、加固圩堤60公里,完成土方100万立方;新改建机电泵站50座、整治状元湖水库、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扫尾工程、建成运河西堤石工头渔民避风港。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增各类新机具5000台套以上、建设批次烘干能力60吨以上粮食烘干点6个、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30公里、新增美丽乡路65条、280公里。

增强基层保障发展能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规范资金使用;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激励关爱机制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使他们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甘于吃苦头。

加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加力生态文明,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强化地绿抓造林,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5万亩、新创省级绿化示范村庄7个、推动清水潭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强化水净抓疏浚,结合中小河流整治重点县等项目,对三垛、甘垛、临泽的22条、143公里骨干河道进行高标准疏浚和整治;创成省级水美乡镇1个、水美村庄5个;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推动高邮湖和三阳河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强化天蓝抓禁烧。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状况与省财政扶持资金直接挂钩机制,机械化秸秆还田在100万亩以上,确保禁烧、禁抛率均达100%。同时,新建秸秆固化成型点2处、秸秆收贮点2个。同时,要强化景美抓整治,进一步健全“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模式,实施“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27个村通过省级验收。按照“生态、宜居、活力、魅力”的标准,规划建设5个特色村和11个重点自然村庄;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制定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以2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和15个“三星级”康居示范村为重点,积极打造美丽乡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