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雨中登镇国寺塔

2015-04-16 00:00:00    作者:子静    来源:今日高邮

后来行走各地,游历了东土的几座名山古刹,回到家乡之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吾乡的这座古塔竟有这般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来历。

黄河/摄

有人说,“本乡人中无先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风景无处不在,说不定还是难得的景致,只不过我们有时候熟视无睹罢了。

初春的一个雨天午后,恰逢镇国寺景区迎来一群远道而来的朋友,为此,寺庙主持明仁师傅洞开了塔门。于是,与几位朋友有幸进入这座千年古塔内,登上塔顶。也了却了心中长久以来登塔的愿望。

镇国寺塔,小时候一直称它“西门宝塔”。因为高邮城还有一座“东门宝塔”,即净土寺塔与之呼应。尽管“镇国寺”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对它的理解却是近些年方才萌化。由于自少年时代以来即对西方文化有莫名的亲近感,对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欧美文明兴致甚为浓厚,哥特、洛可可风格的大教堂以及拜占庭式的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了我的审美取向。直到而立之年左右,才逐渐回归了对东方文明的知觉,此后,在走南闯北的数年间,陆续游历了东土的几座名山古刹,回到家乡之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吾乡的这座古塔竟有这般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来历!也因此有了探古寻幽的兴致。

坐落于大运河中央的镇国寺塔,当年周围乃是一片杂树丛生的荒芜小岛,而今已是一座风景优美、修葺整洁的寺院。

踏着木质的楼梯,我们一层一层拾级而上,楼梯很陡,须缓步而行,正好调整气息,一边登塔,一边感受古塔的千年气场。

这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约35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为典型的唐代古塔建筑风格,因此被誉为 “南方大雁塔”,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镇国寺建于唐代僖宗(874~888)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诸朝对寺院皆有修葺,规模甚伟,气势恢弘,香火鼎旺。然年深日久,饱经沧桑,庙宇僧寮毁损殆尽,唯存遗址及千年唐塔,仍显古刹风韵。

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务必留下河心岛上的古塔,为保塔而改道运河。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我实在钦佩他老人家的眼光!

不过,相对于建筑本身,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塔的来历,尤其是“举直禅师”本人。可惜搜遍百度,并未查到唐僖宗李儇的这位亲弟弟的更多资料。从后世的描述中,我相信他是一名 “觉者”。都道皇家真仙境,冤仇如海似广寒。或许是自幼生活在变幻无常的环境里,促成了他看透富贵浮云(这大概也是很多皇室贵胄更接近了悟红尘世相的原因)——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都已不重要,他深知自己的感受是对的,因此绝不会因外界扰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或许正因这内心的洞明,当年,这位李唐子弟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因此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

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为何举直禅师不喜欢“镇国寺”这个名字。对于一个早已远离皇室的修行者,怎么可能又将寺名与国家、与朝廷联在一起呢?据说,他自己给寺庙起了个名字叫“光孝禅寺”,后来因寺里有一口水质甘冽的水井,他又将寺名改称为“醴泉寺”。宋代时,秦观曾游玩过该寺,并作《醴泉寺开堂疏》。

据传,举直禅师圆寂后,其弟子为珍藏他的舍利以及其生前研读过的经卷,在寺院一隅建了塔。宋代元丰年间曾发现藏在隧洞里的函柩,全骨不解,联若钩锁,发奇光,现舍利,人皆惊异。

回想着这番历史故事,登塔远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眼前的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古塔在运河中的倒影,随微风骤起,涟漪阵阵……

时光虽已流转千年,在漫漫历史烟云中不过是一刹那。我想,当年举直禅师云游四方,最终作出长留于此的决定,或许就是因为眼前的此番景致而引发的悸动吧!那一瞬间的悸动,竟然成就了如此一段佳话,演绎了一段李唐皇子与高邮的历史姻缘。而镇国寺塔则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以它静默的矗立告诉我们沉积的往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