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盂城驿的气场

2015-04-16 00:00:00    作者:子静    来源:今日高邮

黄河/摄

近些年,因为陪同客人和朋友,每年都会到盂城驿游览几次。

对于古驿站、州署、名富人家的老宅等等这些古旧的景点,我并不很喜欢。不仅因为老旧的木质梁柱、家具散发出的陈年气息(实际上很多家具多半也是建国之后政府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年代并不特别久远,然而驻藏其中的衰朽气息还是令人不适),而且也由于那些方方正正、中规中矩、讲究对称的建筑样式,缺乏情致和变化,也就少了些趣味。

除此之外,这些地儿还有多多少少的荒凉之感,“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类似的凄清感伤以及凋敝的气息,也是可以觉察到的。

然而,既然是古迹,便不可避免地携带和贮存随时间而积累的各种能量,这些能量在它们一路走来的过程中达成了微妙平衡。遥隔时空的人们既然需要历史的活化石,就必须包容它的一切。

遥想当年,鼎盛时期的驿站“皇华有堂,堂构峨峨,后寝渠渠,缭以周垣,启以高门,赭垩黝碧”(知州赵来亨《公馆记》),宏壮兴旺如一位威严的家长,统辖着各种分工的厅室、廊房逾百间。还有数量众多的舟船马匹、驿官走卒,不论烈日严冬,还是风霜雨雪,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都身背公文袋,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驿道上。而今,惟有马神庙前的那匹石马,见证过昔日邮路的繁忙与繁华。

如今,盂城驿已年迈,但年迈也是一种气质。一旦尊重和接受了它,它就会告诉你隐藏的内涵。就像一个看似沉默寡语的人,如果走进他的内心,或许会获得超乎想像的交流和收获。

曾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季节造访盂城驿,晨昏和晌午、晴天和雨天里的盂城驿,风景是不一样的。

如果把它比作一位历经沧桑且有些严肃的老者,那么你会发现,这位老先生平日里自个晒晒太阳、打打盹的时候,也是很诙谐甚至顽皮的。这些放松的神态,从驿站里被微风轻拂的树木、池塘里懒散半开的睡莲透露出来,更从房舍外壁白墙上映照的竹叶疏影中流泻出来。墙外纷纷扰扰,墙内安稳静好。这就是盂城驿的气场。

当然,一座六百年古迹的修炼,远远不止于某种性格的支撑。它的底气还源于阅人事无数、阅变迁无数的眼界和积淀。这是一处古人走天涯看世界的必经之地,曾经迎来送走过多少寻常或激荡的故事。所谓“暂解征鞍息使邮”“一宿邮亭又前去”,时间在这里如行云流水,旅人到此地却心境迥然。驿站如逆旅,身为匆匆过客,自然产生 “人生如寄”的感受。在这样的氛围中,旅人的内心似乎更加脆弱,情感更易于波动,有时候甚至百感交集,一触即发,一发则不可收拾。

驿站的“过客”中,有身份显赫的王公贵族,有恩宠百倍的显宦要员,有久仕在外的孤苦游子,有满腹牢骚的迁客流人。他们或陟或黜,或迁或徙,在驰驿途中的心境感受自然微妙难言。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上,或以物喜,或以己悲,都是人之常情。当这些复杂的心境进入驿站的空间时,便会激荡出别样的火花。驿站里的苍松翠柏、银杏古槐、壁舍题诗、石刻碑版,以及驿楼的钟鼓鸣磬、邮亭的车马萧萧,都触动着旅人的感官,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思绪统统如入海之江水,一泻千里。凡此种种,都被驿站这个场所包容、消化和收纳,并沉淀在它特有的场能中。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庄严华彩的皇华厅,从容地展示它的气度和屋宇,自信地宣称“消息通灵会心不远,置邮传命盛德留行”,同时又呈现出“秋华净天宁,澄彩照高楼”的超然出世姿态。与之相比,驻节堂像一位慈母,对鞍马疲惫的旅人充满温暖的关怀:“过客相逢应止宿,孤蓬到此便为家”。马神庙则体现了古人对上天的感恩和敬畏,用祭祀来感激另一种生灵为他们带来的便利和福祉。此外,这里的马可波罗纪念壁、蒲松龄塑像,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为东道主的高邮人对远方客人的纪念景仰。

随着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盂城驿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投入巨资对驿站进行扩容、修缮,力求原汁原味再现明清时代建筑的特色风貌。眼下,盂城驿修缮整治二期主体工程已经竣工,馆驿巷牌坊下,典雅的仿古建筑群令人身心释然,沿着镶嵌“驿”字的青砖小径,马饮塘畔美景尽收眼底。运粮码头的浮雕墙,以白描写实手法雕刻的青砖,生动再现了高邮粮食集散、盐务商贸的繁荣景象,浮雕墙南侧的“风雨墙”则书写着历史沧桑。盂城驿周边正在成为一座开放式的仿古花园。这一变化,无论于驿站本身还是邮城百姓,皆为幸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