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7 00:00:00 作者:杨洋 徐正军 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安徽精神病患者流落高邮突然发病,我市公安、民政等部门合力救助,并护送其回家——
单程555公里,8小时车程,京沪、淮徐、连霍、永登、宿登、亳阜……全程高速,途经江苏、河南、安徽3省,4月9日下午3时许,安徽籍精神病患者小亮(化名)在我市民政、公安等部门5名工作人员护送下,安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省亳州市谯东镇。
记者随同前往,记录下小亮充满温情的回家路。
办理交接手续
流浪街头突发病
民政公安送医院
“你们镇运堤上有人闹事,赶紧派人去看看。”3月25日12时左右,界首镇派出所接到110指令。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发现当时还不知道姓名的小亮虽然衣着正常,但情绪狂躁,不时拿石头攻击路上行人。见此情况,民警赶忙将他控制起来,并带回派出所。被带回派出所的小亮,面对民警的再三询问,一言不发,也不吃不喝。“可能精神有问题。”初步断定小亮有精神疾病后,民警立即与上级部门联系。姓什名谁?家在哪里?个人信息一概不知,怎么办?“无论他是谁,治病要紧。”当日下午5时许,界首镇派出所民警与救助站人员一同将小亮送往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小亮的病情逐渐稳定,二院工作人员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获悉了一些信息,公安、民政等部门人员根据这些信息仔细分析,认真排查,终于确定了小亮的基本身份信息。
病情稳定后的小亮向工作人员透露出想回家的念头,救助站决定送他回家。
555公里路程
8小时相伴
4月9日上午6时许,市民政局救助站将小亮安排上了救助车。“小亮,回家了,高兴吗?在路上要听话啊!”听到看护人员吴平干的嘱托后,小亮轻轻地点了点头,安静地坐在车上。
工作人员帮小亮系好安全带
“他的病情已稳定。半个月相处下来,我们已经有感情了。如果不是路程太远,加上有工作在身,我都想陪着他,将他送回家。”吴平干感慨地说。
救助车从高邮收费站驶上京沪高速,一路向北驶去。记者发现,在小亮的座位旁,放着面包、饼干和矿泉水等食品和饮料。“因为距离比较远,一大早便开始赶路,我们为他准备了一些干粮当早餐。”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救助规定,小亮病情稳定后,救助站只要买票将他送上长途汽车便可,但考虑到他的情况,工作人员不放心让他一人回家,于是有了这次远行。
一路上,随行工作人员非常关心小亮的身体状况。“饿吗?吃点东西。”“渴吗?喝点水。”“需要抽烟、上卫生间吗?”“等会儿就到服务区了。”每行驶一段路程,这样的询问声便会响起。“我们既要跟着他,不能让他发生任何意外;也不能跟得太紧,否则会引起他的反感。”工作人员说。
下午2时左右,车辆行驶8个小时,500多公里后,终于进入安徽省亳州市区。
堂哥电话确认身份
一波三折终见亲人
按照工作流程,随行人员只要将小亮送到亳州市救助站就算完成任务了。“既然有他的家庭住址,我们就将他送到家吧。”在亳州市救助站逗留一会后,我市救助站负责人姚志年说了自己的想法。
让随行人员没想到的是,随后的送行任务经历了一波三折,才最终将小亮送回家。
在亳州市救助站一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行人又驱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了小亮居住的乡镇——亳州市谯东镇。令人意外的是,谯东镇工作人员并不承认小亮是他们镇人,并且认为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送错人了。“送错人,不可能。肯定不会送错。”随行人员感到不可思议,与该镇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因为对方总是说着当地语言,根本听不懂,一时间沟通陷入僵局。
“事先都联系好了,怎么还有这样的事发生。”在现场,随行人员又与亳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慢慢沟通,了解到亳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接到我市救助站送人的电话后,并没有按照事先约定,与小亮所在的乡镇或家人取得联系。
没有家人来领,乡镇又不肯接收,怎么办?只有再次确定身份。“喂,我是XX,我人在安徽,请帮我再确定一下小亮的身份信息,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有用信息。”随行的公安人员立即与同事联系,请求帮助。“小亮,这是你的家乡吗,家里还有什么人吗?”随行的救助站人员又耐心询问小亮,小亮也只是点点头。
“有个哥哥,叫东亮(化名),电话号码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就在双方陷入僵局时,随行公安人员接到了同事传来的好消息。
小亮(中)终于回家了
“请问是东亮吗?你有位弟弟叫小亮,是吗?”公安人员按照电话号码拨过去询问,经过电话了解、拍照片、传照片,东亮终于在电话中确认了弟弟的身份。
据东亮介绍,他是小亮的堂哥,在江苏打工。堂弟父母均已去世,堂弟因为弟媳的出走,精神受挫并出现异常,已经离家出走了多年,他们也曾多次寻找。电话中,东亮激动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能够将我堂弟送回来,他爸妈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够找到他,我也心安了,我马上就回家。”
确认了小亮的身份后,谯东镇工作人员与小亮住址所在村负责人联系后,在东亮的请求下,暂时代他接管小亮。村负责人将小亮带走之前,一直不肯多说话的小亮很意外地对着随行人员连说了几声“谢谢!”
“累吗?”面对记者的询问,随行人员笑着反问道:“你不累吗?”的确很累,8个多小时,仅是坐在车上,都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记者了解到,救助流浪人员是市救助站日常的主要工作,每年救助站送流浪人员回家有近百次,像这样远距离的送行,每年也有十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