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王琦 高邮走出去的国医大师

2015-05-07 00:00:00    作者:肖维琪 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人物简介】

王琦: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61年从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北京市政府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获得广泛赞誉;

他擅治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学说,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

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关注中医药的命运,提出“辨体-辨病-辨证”“主病主方”诊疗模式,总结出44个疑难病主方。

他就是从高邮走出的国医大师——王琦。

提起王琦,最值得称道的要属他令人瞩目的创新——构建中医体质学先河,创建和发展了中医男科学,推动中医学科分化,制订首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行业标准。

采访国医大师王琦时,他话语谦和,对家乡、对中医学继承创新等充满了感情。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他仍一如既往地战斗在临床第一线,每天学习,对中医药的坚信与执着精神,让人感动。

创建中医男科学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其学科领域还存有许多空白,中医男科学便是其一。古代医籍中虽有一些对男科病的记载,但两千多年来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专科,而这项空白是由王琦在上世纪80年代填补的。

王琦1943年出生于高邮城区。他18岁开始随名中医江韵樵先生学医识药辨病、出诊理症,背诵汤头本草,研读中医典籍,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和中药学知识,为日后济世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后期,王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医研究院成为中医内科研究生。

1985年,王琦在中医研究院首次开设男科专家门诊。为形成科学的、完备的与现代男性疾患相适应的中医男科学,他先后阅读了《马王堆汉墓医书全集》《抱朴子内篇》等90余种涉及男科和性学方面的著作,广泛收集与男性疾患有关的男科信息,1988年11月22日,第一部《中医男科学》终于出版了。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男科发展源流,男性的生理特点,男性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中医男科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后,他又相继主编出版了《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王琦男科学》等多部专著,在男科理论、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涵,也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王琦从1976年起就致力于藏象研究,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1980年出版了《藏象概说》。他所主编的《中医藏象学》现已是第三版,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一等奖。董建华、余瀛鳌等专家评价此书“是迄今有关藏象研究最全面,因而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对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创立中医体质学科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现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就重视研究人的体质现象,但两千多年来,体质学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王琦自1977年起从事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他首先对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了定义性的表述、提出若干概念,继而总结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4个基本原理,提炼出“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3个科学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等代表性著作。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6项。

“王琦名老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获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流派研究课题组将“中医体质学派”列入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王琦是中医体质学派代表人。

可以说,体质学从学说到学派再到学科,饱含了王琦近40年的心血与汗水。

王琦说:“中医的魂是理论思维,是主体意识,没有中医的理论思维,就没有中医的魂。理论研究有多深,中医学发展就有多远。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呈现出大学科、广兼容的趋势,中医人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被淘汰。只有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有所发展与创新。”

“三辨思想”“主病主方论”拓展中医临床思维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王琦不断研究、提炼、升华,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和“主病主方”思想,并将其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男科等疾病。

他还提出评价临床疗效的“三要”“两相信”,即要有数据,要有证据,要有客观评价;让中医相信,西医也相信。

做临床要秉持高尚的医德医风。王琦说:“但有仁术能济世,不是声名亦声名。”在诊病的过程中,对于经过三诊而没有明显效果的病人,王琦门诊结束后将病历带回去,翻阅大量的书籍,深思熟虑后再处方。为感谢王琦药到病除的高超医术,总会有一些病人在痊愈之后送他礼物或红包,王琦都会婉言谢绝。对贫困的病人,王琦还经常免费诊病。曾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妇女带着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来京求治,王琦看到她家境贫寒,便免费给她的儿子诊治了大半年;有一位来自山东的19岁肾病综合征患者,没钱配一味比较贵重的药材,王琦自己出钱为他解了困。

“三大特点”“四大成果”彰显学术传承成效

“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王琦无私传授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积极培养传承人,在学术传承方面,具有凝练教育思想、形成传承谱系和体质学派“三大特点”。

王琦认为,中医教育要师承与学校规模教育并存,二者并行不悖,互有补充。对于研究生教育,他提出从学习中医经典原著入手,把握中医学术主体,打下扎实的功底;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医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从“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对于师承教育,他认为“广博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厚的临床经验,精湛的临床技能”是新一代名中医的标准;“熟谙经典为其本,旁及各家为其川,学以致用为其充,精勤不倦为其博,勤于实践为其恒,精于临证为其巧,融会古今为其变,自成机杼谓之家”是中医成才的八大要素。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先后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41名,硕士34名。自1997年3月以来,王琦3次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培养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学术继承人7人,各省拜师研修23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传承王琦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分别建立王琦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2007年,王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9年11月1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站)”。2011年7月8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贡献奖”。

“一个标准”“六种技术”进入国家公卫服务

目前,世界上对人类生命状态与健康状态个体差异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种族间差异进行的,还缺少对同一种族不同人群的差异现象进行研究。王琦带领团队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21948例大样本调查,并从生物差异、遗传差异、心理差异、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异四个维度进行体质分类,发现中国人群中存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类型。

王琦等2005年开发了《中医体质量表》,为评价中医体质类型提供了标准化测量工具。2006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确立,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得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对人类健康状态的研究一直是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找到评价健康状态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王琦从体质角度对健康状态进行了分类,并开发应用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心理特征测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评、健康状态量表测评、宏观特征测评、睡眠生理测评6种测评技术,综合考量人体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对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是目前国内研究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为健康医学提供了测量评估的抓手。

王琦创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卫生部2009年10月10日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成为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74个区、县应用体质辨识技术开展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试点,仅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为40万社区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使门诊均次费从114元下降到106.80元。“中医特色体检中体质辨识服务于公共卫生的应用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