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沈达坤 自强不息由“负担”到骄傲

2015-05-13 00:00:00    作者:张萍 杨晓莉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1976年,3岁的沈达坤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左腿残疾,成为父母和家人的“负担”;2006年,沈达坤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服装厂,被父母和家人说“瞎作”;如今,沈达坤公司的毛利润达到200万元,他成为父母和家人的骄傲。他所创办的高邮国美制衣有限公司招收了11名残疾人,成为我市残疾人创业基地。从一名残疾孩子到公司老板,从“负担”到“骄傲”,几十年来,沈达坤凭着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

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沈达坤从一个健康的孩子成为一个残疾孩子,出生在农村的他从记事开始,便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当同龄的孩子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的时候,他只能安静地坐在家里,哪儿也不能去;上学后,每逢体育课,同学们欢快地奔向操场,他也只能独自坐在教室里羡慕地看着窗外。

采访中,沈达坤告诉记者,因为腿部残疾,他走路经常摔跤,且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我小时候便是家中的‘负担’,经常生病,有时候还照顾不好自己。”沈达坤说,农忙时,哥哥们都帮着父母忙里忙外,自己帮不上忙不说,还时常需要他们来照顾自己。父母那时候不只一次担心地说:“小三子长大后该怎么办呢?”

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同龄的玩伴,大多数时间只能坐着的沈达坤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因家庭贫困辍学学缝纫

1990年,沈达坤顺利考上了扬州一中专学校,然而当时的2000元学费和住宿费对他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也拦住了他的求学路。沈达坤告诉记者,家里兄弟三人,自己排行老三,两位哥哥也仅仅比自己大几岁,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大家子全靠着一亩三分地养活,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无奈之下,初中毕业后,沈达坤选择了辍学在家。

不上学干什么呢?村里许多同龄孩子有的学木匠、有的学瓦匠、有的学漆匠,这些在农村非常时髦的手艺活,沈达坤却因身体原因都干不起来。学缝纫!那时候,村里学缝纫的多为女性,很少有男性,但沈达坤作出了自己选择。

下定决心后,1990年,沈达坤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远赴北京学手艺。3年后,沈达坤回到高邮,进入一家服装厂上班。由于技术好,工作又踏实认真,沈达坤被老板看中,从一名一线工人成为中层干部,工资也从最初的400元/月逐渐涨到4000多元/月。这在2000年前后已经算是很高的工资了。

1999年至2000年,沈达坤与厂里的同事高国美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当时,沈达坤夫妇两人每年工资加起来有近10万元,积攒了几年后,2004年,他们在城区买了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不甘碌碌无为辞职创业

厂里的中层干部,有保险,收入不算低,又在城里买了房,在普通人眼中,沈达坤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就连沈达坤的父母也经常说:“小三子能有这日子,我们也放心了。”

沈达坤却不甘心这样。他经常想:“我总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吧。”经过多次思考,他决定辞职创业。对于这个决定,爱人既不支持也不阻拦,父母听说后却是坚决反对。“用父母当时的一句话说,我是异想天开,过上了好日子就‘瞎作’。”沈达坤说,自己不顾父母的反对,说服了妻子,毅然辞了职,起先在武安附近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小门面店,花1500元购买了5台旧缝纫机,招收2名员工,便干了起来。

创业初期,沈达坤的小作坊只能加工一些利润微薄的帽子、毛领、口袋等,即便如此,他也会认认真真地做。“自己干比在厂里上班苦多了。”沈达坤说,上班时,自己负责管理,不需要动手,下班就回家;创业后,自己既要出去找货源,还要自己干,为了赶工期,加班加点更是常有的事。

沈达坤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渐渐有了些“小名气”,找他加工的厂家多了,货源也渐渐充足了起来,利润空间也有了。

一年、两年、三年……起先的小厂越做越大。2011年,沈达坤厂里的员工已增加到20多人;2012年,他又投入30余万元,添置了设备、增加了工人,并以爱人的名字成功注册高邮市国美制衣有限公司,分别与南京、镇江的3家大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他将公司搬迁,目前已有员工70多人,每年的毛利润达200万元,今年纳税将达30万元。

  

愿为残疾人就业出力

“我的残疾是不幸的,然而走上社会后,我又是一个幸运的人。”采访中,沈达坤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而是他的幸运以及这个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政府、部门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

沈达坤说,现在这个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越来越少。有一次,他到南京一家外贸公司谈业务,和对方公司一负责人边走边聊时,不小心失去平衡摔倒了,当时非常尴尬,没想到那名负责人不仅没有笑话自己,而且将自己扶起来,并关心地询问有没有摔伤。“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沈达坤告诉记者,即便是现在,自己偶尔走着走着也会因失去平衡而摔倒,但每次都有好心人的帮忙。

摔倒了有人扶;资金遇到困难,合作的公司主动帮忙;公司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向残联反映,残联负责人一遍遍地跑,帮助协调、解决……沈达坤说,这些便是他成功的“砝码”。

国美制衣公司共有员工70多名,其中有11名员工是残疾人。在公司里,这11名员工每天工作比正常员工少一个小时,每人每年的工资最少也有3.5万元。在公司一楼裁剪熨烫间,记者看见不少身患残疾的工人正在埋头工作,侏儒症患者小勇正坐在高高的板凳上熨烫着衣物,他说:“我在这工作五六年了,老板人好、心好,对我们更好。”正因为如此,去年,国美制衣有限公司成为我市残疾人创业基地之一,目前正在积极争创扬州市残疾人创业基地。

“我这一路走来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现在我有了一定的能力,也要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沈达坤说到做到。每年春节,他都拿出几千元钱分发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今年4月初,他通过志愿者协会向儿童福利院捐赠300件棉衣;创业基地所得的资金补贴,他也一一分发给公司员工、困难的残疾人……采访快结束时,沈达坤说:“我是幸运的,我希望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够像我这样幸运,如果有残疾人想找工作,我的公司随时欢迎。”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