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8 00:00:00 作者:吴继原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5·17助残日”前夕,卸甲镇金沟村的田国定、田国兰姐妹坐上了由镇残联发放的高靠背坐便轮椅。她们的父亲田金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轮椅,孩子上厕所可就方便多了,我们照顾起来也省心多了……”为了照料好这一对肢残瘫痪、吃喝拉撒全靠人照料的女儿,今年均已64岁的田金龙、孙红英夫妇40年来付出了太多太多。
天有不测 痴瘫女成“包袱”
田金龙与同岁的妻子孙红英是表兄妹,于1970年结婚(在那个特殊年代,类似他俩这样家境不好表兄妹结婚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婚后他们连续生育了两个儿子均夭折。1976年和1979年,他们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夫妻俩十分高兴,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呵护。
可让人痛心的是,两个女儿长到两三岁时,既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无奈之下,田金龙、孙红英夫妇开始为女儿寻医就诊,高邮、扬州等地医院几乎被他们跑遍了,医生几乎如出一辙给出明确诊断:两个孩子均为痴呆瘫痪,难以根治。这一情况犹如晴天霹雳,令夫妇俩痛心不已。
家境不好,女儿又先天残疾,田金龙的亲朋好友及左右庄邻都好心劝说田金龙、孙红英夫妇将这两个痴瘫女儿抛弃掉或送到社会抚养机构算了,可夫妇俩坚决不同意。就这样,两个女儿从此成了田金龙、孙红英夫妇“幸福的烦恼”。
不离不弃 40年坚守写大爱
为了照料这两个痴瘫女儿,40年来,田金龙、孙红英夫妇可谓吃尽了苦头。日前,笔者在田金龙家中看到,他们的两个痴瘫女儿瘫坐在残疾轮椅上面无表情,父亲田金龙守护在她俩身边,陪她们一起看电视;母亲孙红英在一旁清洗两个女儿换下来的衣物。田金龙说,看电视实为打发时间,两个女儿腿脚不便,不会用语言表达,因此守护时一点不能大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跌倒、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孙红英告诉笔者,自从这两个女儿被确诊为痴瘫后,他和丈夫一度整日以泪洗面。痛楚过后,夫妇俩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守护着两个孩子一起向前走……
自从女儿被确诊为瘫痪后,田金龙夫妇俩几乎再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时,只能一人去一人留守在家里。后来,田金龙干脆放弃了在外地的木工工作,回家承包了7亩多农田,闲时帮助妻子照料孩子。而孙红英则承担了更多的监护女儿任务。
每天天不亮,孙红英就早早起床,先烧好早饭,再帮助两个女儿穿衣、梳洗、大小便,然后舀好早饭并一口口喂完她们。接着,孙红英还要忙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有时孙红英还替换丈夫田金龙出门干活以贴补家用。前些年,他们又承包了别人撂下的6亩“抛荒田”,平时田管、农忙收割时,田金龙夫妇里里外外忙成了一锅粥,但再苦再累他们从没忘记照料好自己的两个女儿。
有一次,孙红英夫妇忙得没办法,只好将两个女儿临时反锁在家中。等他们忙完活回来后,两个女儿身上满是大小便,整个屋里臭气熏天……
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近年来,田金龙又与人合伙在家附近路口开了个粮食加工小作坊,后由于效益不好,合伙人不干了,田金龙自己盘下了摊子。尽管小作坊一年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田金龙夫妇仍很看重这个行当。他们说,只要能照料在女儿身边,没有太多的苛求。
为了改善女儿的伙食,夫妇俩每周会买一两次鱼肉,都是等两个女儿吃完了,夫妇俩才吃剩下的。由于营养缺乏及过度劳累,田金龙、孙红英夫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这个残困家庭的至爱亲情深深感染周围的人,大家不时前来帮工或者隔三岔五捐助一些衣物和食品,这让他们夫妇十分感激。
各方援助 点燃生活希望
在田金龙家,笔者看到他们家门口圈养着好几只山羊。原来,这是镇村帮扶残困家庭的扶贫助残项目。
说到上级部门对其家庭的关爱,田金龙告诉记者,在其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市镇两级民政、残联负责人及镇村干部多次到他家送温暖,不但帮助他们家落实了重残救助政策,还时常上门走访慰问。前不久,市残联负责人走访其家庭,了解到他的两个女儿常年呆在床上很少出门时,当即为他的两个女儿申请每人免费适配一辆高靠背轮椅,并为其家庭以后的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镇民政、残联会同村负责人再次一同上门看望,并送来了慰问金、助残适配器具等。
谈及未来,田金龙夫妇说:“感谢好心人的帮助,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女儿再痴再瘫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只要我们夫妇俩活一天,就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两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