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李氏祖训 励志育人

2015-05-20 00:00:00    作者:勤 道    来源:今日高邮

——《建湖陇西堂李氏族谱》序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拜先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认同感。建湖陇西堂李氏家族,编修家谱,追根溯源,找到其始迁祖最早的居住地——高邮,并且与高邮陇西堂成功接谱,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高邮李氏宗亲会会长李林山先生希望我为建湖陇西堂李氏族谱写个序,却之不恭,我只能勉为其难,怀着对李氏祖先崇敬的心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2013年,我曾参加高邮陇西堂李氏续修家谱的工作,先后去过甘肃陇西和苏州阊门,帮助高邮李氏寻根,独具特色的李氏文化深深感染了我。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灿烂,可谓声威显赫。李氏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氏祖训。所谓祖训就是祖先的遗训,不同姓氏的祖先都有遗训,但李氏祖训内容深刻,影响巨大,其代表篇章有三:

一是李耳的《道德经》。李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李姓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唐朝皇帝的先祖。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道德经》全文5000多字,博大精深。它用“道”解释宇宙起源以及万物的演变,提出了修身、治国等一系列辩证理念。

许多李氏家谱选录《道德经》中的名句作为祖训教育后人。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会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就是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二是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李世民(598—649年),祖籍甘肃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世民留有著名的《百字箴言》:耕夫役役,每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难安。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份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箴”意即规劝、告诫,“箴言”就是规劝、告诫的话。《百字箴言》是李世民写给朝中大臣的,意思是说:种田人多劳苦,很多人吃了今天的没有明天的。织女多奔波,许多人无御寒棉衣。吃饭应该想到农民,粒粒皆辛苦;穿衣,不应该忘记织女,针针皆劳累。每寸丝绸衣帛,必有千条桑蚕的努力;每匙饭粒的产出,耕牛须挨上百鞭抽打,来之不易。无功享受俸禄,吃饭睡觉都应该感到不安。要交有德行的朋友,不要和无益的人来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正当的酒不要去喝。经常注意克服自己缺点,不搬弄是非。若是听从这些规劝,获得的名利和地位定能长久。

《百字箴言》看起来是君王教导臣子如何保持功名富贵的圣训,但究其内容,实为告诫为官者修身克己的做人之道,是提醒为官者不忘劳动本色,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同时做到慎言、慎友、克己、清廉。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百字箴言》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提倡节俭、注重修养的美德,是非分明的做人原则,谨小慎微的为人处世态度。一个一千多年前封建帝王,有此思想境界,实是难能可贵。通过《百字箴言》,可见李世民被誉为一代“明君”绝非浪得虚名,李世民做皇帝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也与此不无关系。《百字箴言》,文虽短小,但含义深刻,对李氏后人乃至他姓族人都有教育意义。

三是李毓秀的《弟子规》。李毓秀(1647—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山西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史料记载,李毓秀在年轻时,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李毓秀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的修订,改名《弟子规》,成为清代后期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本。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的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比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服装穿着重在整洁,不在多么华丽,一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家庭实力量力而行。“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弟子规》对于教育人们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编修家谱不仅是收宗睦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原《建湖陇西堂李氏族谱》就列有家训:勤职业,睦宗族,恤孤寡,戒争讼,禁赌博,敦孝友,倡义气,正名分,创家庭。这次续修家谱还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李毓秀的《弟子规》作为李氏祖训载入谱中,更加加重了家谱的文化含量。综观《建湖陇西堂李氏族谱》,它不只是追根溯源的历史书,还是一本励志育人的教科书。相信建湖陇西堂李氏后人看了这部家谱以后,一定受益匪浅!

是为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