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1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记者在基层采访,听到许多小微企业负责人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小微企业发展步履艰难,尤其是融资难已成为小微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那么,小微企业融资到底难在何处?其现状又是怎样?如何化解?
企业“小微”无融资“话语权”
小微企业规模不大,管理也不够规范,银行因防范信贷风险,一般对小微企业存有“防范”心理。从记者了解到的相关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各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投放的贷款虽然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有限,有的银行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只有上千万元,有的银行不但没有新增投放规模,而且还不断收缩规模。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和奖励考核措施,但银行因诸多原因还是让许多小微企业只能站在银行的“玻璃门”外等待,最终因企业规模小,不具备抵押担保条件而无果。
另外,一些小微企业由于“小”,在融资过程中,不具备与银行进行“议价”的能力,往往导致融资成本较高,有的还要加上存款、银票、理财等附加条件,融资综合成本一般要达到10%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为了按期还掉银行到期的贷款,企业在自有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小贷公司,有的甚至还通过民间高利贷筹措还款资金,这样又无形中增加了贷款成本。还有的企业在筹措还贷资金时,事先已同银行商定好“还了再贷”,但贷款归还后,因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结果使钱“贷不出来”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常常会抱怨银行在下“套子”。本来用于还贷的钱就是通过高成本融资来的,现在银行不贷了,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据了解,饱受这种“难言之痛”的企业不在少数。
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成共性
小微企业融资难虽已成共性问题,但银企两方面都有各自的“苦衷”。据某银行信贷负责人介绍,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在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有的还做“两本账”,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为防范信贷风险,银行不得不在放贷时“防一手”。另外,一些失信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对小微企业“冷眼看待”。
因受固定资产、企业规模、有效担保等因素的影响,小微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很小。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找大企业担保,或企业之间实行联保、互保的方式从银行获得一些贷款,但现在走这样的融资渠道也很难。因为担保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为其担保的企业要受“连累”,银行要向担保企业追偿。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为数不少。另外,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因防范担保风险也不愿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这样使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窄,有的只好进行民间高利贷融资。
如何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信用又是金融的核心。市人行相关负责人认为,首先小微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以诚信为基础,建立起银企间的互信;其次要积极寻找“多元化”融资渠道。这位负责人表示,小微企业除向银行获得贷款外,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场外市场挂牌融资、引入创投基金等都是小微企业可走的融资渠道。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引进合作伙伴获得发展资金;一些好的小微企业可以选择登陆“新三板”,获得风投基金的支持。目前,我市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已尝到融资的甜头,获得了社会资本的青睐。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获得有关业务许可或经营资质的情况下,可以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民间资本活力无限,如何让民间资本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又要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要积极探索民间借贷登记管理办法,理顺民资进入小微企业的通道,千万不能一涉及民间借贷,就进入“高利贷”的怪圈,使企业苦不堪言,对“高利贷”行业要坚决予以打击。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增强企业多方面的融资能力。另外,银行机构不能“因小而不为”,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创新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量身订制”一些金融产品,不能把服务小微企业挂在嘴上。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银企对接会,使银企之间信息对称,消除误解,产生互信,最终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