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4 00:00:00 作者:戴顺阳 周雷森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记全国劳模、科农扬州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明
【人物档案】杨万明,送桥镇张公渡村人。他养鹅致富后不忘社会责任,带动周边2000多名乡亲致富,并且热心公益事业。他是扬州市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高邮市劳动模范、扬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今年光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回忆起前不久到北京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情景,全国劳动模范、科农扬州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日前,他在自己的养殖基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想到我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够当选全国劳模,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无上的光荣,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这次经历让我铭记一生。”
“习总书记在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虽然我是一个养鹅的,我也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要通过学习,懂业务、懂市场、懂经济、懂贸易。现在,公司饲养的扬州鹅已销往全国10多个省份,下一步,我要让扬州鹅销往全国,带领更多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面对记者的采访,杨万明激情满怀。
坚持理想:走回乡创业之路
小时候的杨万明家庭条件不好,那时的他就暗下决心: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参军。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成长成熟了很多,也让他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勇气,更让他坚定了“只有靠拼搏、去奋斗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转业后,他到北京城建公司工作,因为单位的名气还不小,而且在北京,同龄人都很羡慕他。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领导对杨万明给予充分肯定,多次表扬他,但这些始终阻挡不了他浓郁的家乡情怀和创业梦想。
“你在北京干得好好的,怎么还要回来?你这孩子是不是要气死我呀!”当杨万明向家人提出要回家创业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很不理解:为啥放着体面的工作不干,非要与土地打交道?同学、战友们也都不理解。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多少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憧憬着离开黄土地,走向大城市。但自小就喜欢鹅的杨万明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1997年,杨万明背着行囊,怀揣梦想,带着自己在京城攒下的几万元,开始了回乡种草养鹅的创业之路。
克难攻坚:走品牌创新之路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回家后,杨万明开始在老家尝试着种草、养鹅。然而,养鹅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没有技术,他四处求学,学习养殖技术;没有资金,他多方融资,寻求资助;没有群众的支持,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由于养鹅有一定的噪音,为了不扰民,他曾将养鹅场多次迁址。
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杨万明的头上,他养殖的鹅遭遇了一场怪病,就要出栏的成鹅大片大片地死去,损失十分惨重。“那时,我很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看着成堆的死鹅,杨万明眼睛红润,心急如焚。怎么办?是进是退?当过兵的杨万明没有就此屈服,而是痛定思痛,认识到要想走好养鹅之路,绝不能仅凭一股热情,凭手中一根赶鹅的竹竿,必须要依靠科技。
思路决定出路,说干就干。2001年,杨万明争取到了与扬州大学赵万里教授合作的机会,研发鹅的新品种。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他与赵万里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扬州鹅,该品种具有产蛋率高、个头大等多种优点,很适宜推广养殖。很快,扬州鹅品种就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那一刻,杨万明终于看到了事业的曙光,但先期资金投入的困难又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了解情况后,当地党委政府及时伸出了援手,帮助他担保做了贷款。2003年,杨万明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扬州鹅扩繁、饲养基地,他也由此逐步在养鹅路上站稳了脚跟。现在,杨万明年饲养种鹅2万多只、商品鹅6万多只、炕孵苗鹅90多万只,年创产值超过1000万元。扬州鹅新品种已经推介到外省,正走向全国各地。
回报感恩:走共同致富之路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党委政府对我创业给予了很多支持,新品种研发成功后,我不能独自私藏,要让群众都能得到实惠。”郭集有一困难户想养鹅,但苦于身无分文。杨万明知道后,马上送去了1000多只种鹅,然后,又送去了玉米等饲料,终于助其走上了养鹅致富的道路。如今,该困难户早已脱贫。2006年,送桥镇政府提出了“鹅业富镇”的口号,想利用扬州鹅的品牌,打造扬州鹅生产、销售、加工一整条产业链。镇政府相关人员找到杨万明说明想法后,杨万明非常支持,并表示将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当年8月份,他牵头成立了“高邮市心连心鹅业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大家都不太愿意加入合作社,当他把合作社会员优惠政策一一解读给大家听,有的人表示愿意试一试。合作社第一批会员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丰厚利润,消息很快便一传十、十传百,其他群众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会员500多名。同时,抱团闯市场也让杨万明的腰板更硬了,他成立了“科农扬州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他的带动下,全镇现建起200至500亩的规模养鹅基地近10个,从事鹅业经济的达2000多人,每年每人仅靠养鹅业就能够增收2000多元,做到了“一只鹅富裕一方人”。
养鹅致富后的杨万明不忘社会责任。2003年,张公渡村修建水泥道路,杨万明主动找到村干部捐资1万元;每年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杨万明都要赴镇敬老院慰问老人;每年开学前,杨万明都会主动关心镇里交不起学费、伙食费的学生,不求回报地资助他们,近年来,杨万明已累计捐资助学5万多元。
憧憬未来:走绿色发展之路
“没有父老乡亲的关心帮助,没有党委政府的信任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杨万明动情地说,当初将合作社取名“心连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党委政府连着老百姓的心,二是他连着父老乡亲的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他将把自己所拥有的荣誉作为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谈到扬州鹅下一步的发展之路时,杨万明首先想到的是扬州鹅的品牌和产品质量,让扬州鹅成为“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他说,从源头管控,以饲料的安全保证扬州鹅的安全;积极向上争取,与扬州“绿扬金凤”人才工程项目挂钩,聘请扬州大学专家教授,研究掌握疫情特点,提升扬州鹅疫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督促加强对“天歌鹅业”等扬州鹅加工企业货源渠道的管理,提升货源的正宗性,从而保证扬州鹅的品质。
现在,杨万明所在的镇已与其他两个镇合并为湖西新区。杨万明表示,将尽心尽力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支持家乡建设,支持新区发展。同时,让扬州鹅销往全国各地,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更加宽广的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