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戴素萍 孤寡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2015-06-24 00:00:00    作者:杨晓莉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知冷知热还知心。对于高邮湖滨老年公寓的37名老人来说,老年公寓负责人戴素萍就像贴心的“小棉袄”,提起她,公寓内的老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直夸:“小戴待我们比亲闺女还要亲。”

1998年,35岁的戴素萍毅然举全家之力,办起了高邮第一家民营养老院。18年来,她拼命挣钱,甚至不惜卖房来维持养老院的运转。她说:“养老院的老人就像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他们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他们。”

不忍老人孤苦无依   “女汉子”创办养老院

说戴素萍是“女汉子”一点也不为过。记者初次见到她时,她正在老年公寓的一个角落给柜子刷油漆。1.6米多点的个头,微胖的身材,语速快声音洪亮,戴素萍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快人快语、性格豪爽。“她是女强人,能干呢,一般的男人都比不过她,在她面前,我们甘拜下风。”在老年公寓工作10年的周凤德说。

今年53岁的戴素萍在家中排行老十,上面有8个哥哥和1个姐姐。虽然父母均为上海的“大户人家”,但被冠以“资本家”的头衔。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父母天天被批斗,家里非常穷,常常揭不开锅,她与哥哥姐姐们为了填饱肚子干了不少活,吃了不少苦,这样的生活一直到父母“平反”后才有所好转。

1985年,戴素萍与爱人陈伟结婚。婚后不久,她通过考试被安排到当时的物资局,端上了“铁饭碗”。拿着固定工资的戴素萍并不甘心,在工作之余干起了副业。就这样,除了工资外,戴素萍每个月还能额外挣到几百元,这在当时算是高收入了。1995年,夫妻两人在府前街买了房。

谈及创办养老院的缘由,戴素萍告诉记者,当时身边有许多和她父亲一样的人,因为被冠上“资本家”的头衔,儿女不愿与父母靠近,更不愿意赡养父母。“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非常可怜。”戴素萍说,1997年2月父亲去世后,她努力说服家人,着手筹备创办养老院的相关事宜。1998年,我市第一家民办养老院——湖滨乡养老院挂牌成立,后来更名为湖滨老年公寓。

18年真情相伴   她视老人如亲人

在老年公寓的最西侧有两间小房子,这便是18年来,戴素萍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其中一间房内搁着一张床,另一间房内放着衣柜、鞋柜等。“你们吃饭怎么办?”“和老人们一起吃啊!”面对记者的提问,戴素萍答道。

戴素萍笑着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位胆大的女人,因为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是孤寡老人,每当他们当中有人过世,许多人都不敢靠近,她会将过世的老人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甚至一整夜陪着老人,直到第二天将老人送到殡仪馆。“整夜陪着过世的老人难道不害怕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戴素萍摇摇手说:“不害怕。民间有种习俗,老人去世后得有人陪夜,这些老人无儿无女,已经够可怜了,我得陪着他们。”如今,仅高邮墓园里就安葬着10多位戴素萍“养老送终”的老人,每到清明等节日,戴素萍都会前去祭拜、扫墓。

“这么多年来遇到最困难的事是什么?”面对记者的询问,戴素萍感慨地说,困难的事情有很多,但许多困难都能够被克服,最无奈、最难过的事情还是看到子女不赡养老人。

戴素萍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寓内一位老奶奶因子女不愿缴纳费用被强行带回家,不放心的她隔了10多天去看望,发现老人被关在一个简陋的屋子里,身上又脏又臭。她帮老人擦洗干净后,找到老人的子女想把老人带回老年公寓,不收费用,但老人的子女就是不同意。无奈之下,她只好隔段时间就去看望一下,当第四次去看望的时候,老人已经过世了。“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感觉很痛心。我的能力有限,除了心痛之外,很多时候,也是无能为力。”戴素萍叹着气说。

为养老院两次卖房  她照顾老人无怨无悔

能吃苦、肯吃苦的戴素萍年轻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下了一笔钱,夫妻两人先后在城区买了两处房。然而18年来,为了创办、维持老年公寓的运转,她先后卖掉了这两处房。

1998年,戴素萍说服家人,卖掉了家里的第一套房创办养老院。2007年,为了安全,戴素萍决定将院内所有房屋进行装修,更换老化的电线插头、线路等,这需要一大笔资金,没有钱怎么办?她再一次说服家人,卖掉了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的新房。

在房子装修过程中,为了节约每一分钱,除了必要的技术活请人干,铲石灰墙、涂乳胶漆等,戴素萍都是自己动手。“那年我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将院内所有的房屋都粉刷一遍。”戴素萍笑着说,她很“小气”,可以省下来的钱,一分也不会乱花出去。

戴素萍的“小气”是有原因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8年来,湖滨老年公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住在这里的老人多为孤寡老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拿不出太多的钱交给老年公寓。对此,戴素萍并不计较,交多交少随老人给,没有收入来源的就免费。今年96岁的杨大爷是老年公寓里年龄最大的,10多年来,他没有交过任何费用,而老年公寓内像杨大爷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

老人缴纳的费用根本维持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让这些老人吃得饱、穿得暖,作为“女儿”的戴素萍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她在院内种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并和爱人在老年公寓周边办起了小型“养猪场”,每年养猪近1000头;她还走进一些企业收购废品……“节约一分,多攒一分,将老年公寓维持下去,吃点苦不算什么。”戴素萍说。

说起为了老年公寓两次卖房的事,戴素萍坦言,最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因为没有房子,儿子和儿媳妇结婚后一直住在丈人家。18年来,戴素萍曾经两次想过放弃继续经营老年公寓,特别是2010年,宿迁一家大型养猪场负责人想聘请她去负责管理,年薪18万,还外加分红。“一想到儿子,那时候真的很想去,已经和那里的老板见过几次。”戴素萍说,当真正准备放弃经营老年公寓时,还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些老人,也不愿意离开他们。

让戴素萍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儿媳妇最后也支持了她的决定,这几年还经常来院内帮忙。

儿子成家,孙子5岁,戴素萍本可以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然而她仍在坚持照顾着这些老人。她说,她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只要这里还有一位老人,她都会一直将老年公寓维持下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