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9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为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征集多项珍贵史料
7日下午,扬州各界在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纪念馆举行集会,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一位中年男子忙前忙后,接送参与抗战老兵,为媒体提供高邮战役相关史料素材,他就是我市文史志愿者项俊东。近年来,项俊东寻访多位高邮战役见证者,抢救性采集抗战老兵影像资料,为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征集到多项珍贵史料。
寻访高邮战役见证者,抢救性采集抗战老兵影像资料
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0周年,许多当年参加战役或者见证战役的老人都已到耄耋之年。这些年来,项俊东到处寻访高邮战役见证者,抢救性地采集抗战老兵的影像资料。
2005年,项俊东曾经访问过三垛河口伏击战民兵代表蒋步青,并请高邮电视台用摄像机全程访谈录像。去年老人去世了,如今留下的影像资料真的难能可贵了。
从抗战老兵断断续续的回忆中,项俊东掌握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高邮抗战故事。“红小鬼”顾立锦就是一位颇有故事的抗战老兵。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活动上,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追踪采访顾老。
项俊东在2005年就找到了顾立锦,倾听他的革命故事。顾立锦在参加解放高邮的战斗前,还参加了解放兴化城的战斗。那时“红小鬼”们已编入高邮独立团。顾立锦曾是中共高邮县委领导人夏雨的警卫员,参与了攻打高邮东门战斗。他回忆说,新四军和民兵架云梯攻城,城墙上日军砍断许多战士手臂,攻城失败后,新四军战士斗智斗勇,举起穿军装戴军帽的稻草人,乘敌人砍稻草人时,扔上手榴弹,终于突破了东城门。当年,顾立锦还协助夏雨同志活捉了一名日军军医,获得了若干情报后立了战功,受到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的称赞。
近年来,项俊东寻访挖掘了多位参加高邮战役老兵的故事,包括当年参加高邮战役的战地记者甄为民。
几年前,他通过烈士郑光耀之子郑生根先生提供的有限信息,“投石问路”辗转得到了甄为民的来电,自费去南京拜访了老人,协助高邮民政局及烈士陵园、党史办征集到了相关有意义的实物。比如,甄为民孤身持枪闯高邮敌伪报馆的照片、烈士郑光耀创办的《生根报》、李健烈士、杨浩庐县长的遗诗。而最为珍贵的是甄为民珍藏70年的高邮战役一号采访证、通行证。今年7月初,甄为民正式将原件捐献给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从8公斤重成捆资料中淘出高邮战役嘉勉信
在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多件珍贵史料是由项俊东提供信息或者参与征集的。 其中高邮战役的嘉勉信,是项俊东从96岁高龄离休老干部胡正元家中成捆的“古董”中翻找到的。
抗战初期,胡正元参加“抗日义勇军”陈文部队,解放战争中,又身经百战,解放后曾担任过仪征县副县长等职务。老人爱书如痴,家中藏书数万册,曾向高邮市档案馆捐赠2000本图书。他的书房里还有不少从各地淘来的旧书报等文件材料。
年事已高的胡正元无力整理成捆的材料,老人为项俊东热爱文史的精神打动,指着成捆的文件资料说,你觉得有用就自己翻找吧。
8公斤重的材料,数以万页,项俊东一页一页地浏览搜寻,有了多项重大发现:找到了新四军华中军区首长张鼎丞、粟裕、刘先胜、钟期光等同志给第八纵队指战员关于攻占高邮的嘉勉信油印件,随后赠送给高邮市党史办。
在8公斤重的材料中,他还发现了1945年底追选出的8名“战斗英雄”油印件;在资料中,他还寻觅到地下党员、夏雨夫人李惠如打入国民党101师政训室的史实。后来,项俊东配合高邮电视台、高邮烈士陵园征集到夏雨夫妇抗战时期的合影。
新四军1945年12月26日凌晨从日军手中收复高邮城,高邮党史办仅有1945年12月28日报道高邮战役的《解放日报》复印件。而1945年12月27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军解放高邮》消息,这则消息共用四行标题,主题“我军解放高邮”,肩题“完全歼灭拒降敌伪”,另有两条副题:“俘敌九百余及伪师长以下三千人”“何应钦屡派飞机接济困敌”。这张早已泛黄的《新华日报》成为高邮战役的珍贵史料,也跟项俊东有着不解之缘。
这张最先报道高邮解放消息的《新华日报》,原来由高邮市知名集报达人朱军华收藏。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项俊东与朱军华参与策划宣传活动,在高邮蝶园广场向市民和在校学生免费发放该复印件3000份,在当地引起广泛反响。事后,项俊东又动员朱军华将该报原件无偿捐赠给高邮档案馆。如今,这张报纸发挥了较多的作用。
撰写近万字解读文章,揭秘高邮战役诸多史实
许多高邮人都以为项俊东是“饱读诗书”的专家学者,其实,他原先只有高中文化,曾经是高邮化肥厂的一名下岗工人,后在高邮职校当起了保安,业余时间曾经创办过“高邮文史爱好者之家”公益网站。去年45岁的项俊东,被高邮市旅游局领导推荐到文游台景区当了讲解员,对痴迷高邮文史的项俊东来说,他非常喜爱并珍惜这份工作。
项俊东一家三口住着的三居室,专门腾出一间房来盛放他收藏的“宝贝”。书房西面的墙上,依次张贴着明代、清代的《高邮州境图》复印件、新中国成立后的高邮行政区划图,东面的墙上,是一张1979年的高邮县大地图,两面墙相得益彰,展现了高邮的历史变迁。南面是一只书橱,分门别类地排放着"高邮文史"等书籍。项俊东说,这些都是他四处奔波,一本一本辛苦搜集来的。
近年来,他的业余时间主要精力放在了高邮战役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他整理了近2万字的《揭秘:对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史实》,在《高邮日报》等处发表。
1946年的一期《人民报》整版报道高邮战役,文章皆为繁体字,项俊东与我市文史研究者焦成钢先生将繁体字翻写成简体字,文为“彪炳千秋,威震华夏的最后一役”,刊登在高邮解放68周年的2013年12月26日的《高邮日报》上。
为了宣传好高邮战役,他积极报名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红色旅游故事”大赛,并以《最后一役 新四军高邮受降记》主题。为了能达到生动地讲解,他还学习日语对话,重现出当年新四军高邮受降场景。
近年来,项俊东还邀请“红小鬼”顾立锦、抗战民兵蒋步青到宝塔小学参加“学生给老兵佩戴‘红领巾’活动”,又和老兵一起走进了职校课堂宣讲革命故事。
2005年底和2010年,在高邮“抗日最后一役”胜利60周年和65周年之际,项俊东和焦成钢等人策划设计制作了高邮战役纪念封,并趁革命家后代来邮活动之际,请刘伯承之子刘太行、媳肖玉兰,粟裕之子粟戎生、媳李曼俊,江渭清之子江旅安,宋任穷之女宋勤、女婿黄德生,王若飞之子、张鼎丞女婿王兴等革命家后代为“最后一役”——高邮战役胜利65周年纪念封联合签名,更增添了高邮是最后一役的可信度。
多年来,项俊东省吃俭用,拿出私人积攒的钱从民间搜购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和历史底蕴的文物,先后向高邮市文博部门捐赠了圣旨碑、向市档案馆捐赠麋鹿角化石、向神居山捐赠古水井井栏和古夯各一只,诸如此类的公益善举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