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5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高邮这片红色热土上,既有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的壮丽诗篇,也涌现了一群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抗战英雄。即日起,本报推出“向抗战老兵致敬”专栏,介绍一批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的人生经历,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
解益和:战场上的“解大胆”
个人简历:解益和,男,1934年出生,1944年8月入伍,共产党员,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南战争,荣立过特等功一次、大功4次,获国际、国内军功章。解益和的战斗生涯颇有传奇性。出生在江苏泗阳的解益和是一名孤儿,出生后不久,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哥哥改嫁,解益和被寄养在伯父家。1944年,虚龄11岁的解益和来到解放区参军,当时部队里最短的“九九”式步枪还比他高出一寸半。虽然年龄小,但机灵的解益和还是被相中,成为部队里的一名通讯兵,专门传送一些信息、情报等。 1945年6月,淮阴战斗打响,12岁的解益和也参加了战斗。战斗中,解益和被日军炮弹炸伤,至今胸部仍有少许弹片没有取出。“我身上的这些伤都是我的军功章。”采访中,解益和指着身上的伤痕说。受伤后,解益和留在当地休养,伤好后立即到东北找到老部队,被部队的领导送至卫生学校培训,3年后分配至39军117师351团任军医。虽然是军医,同样也上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每一次战斗,解益和都冲在前,多次立功,不怕死的他被战友们称为“解大胆”。解益和的英勇表现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1948年2月,解益和通过组织考核,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除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益和还参加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等。1950年10月16日,解益和所在的39军从辽宁款甸县过江,351团首战云山即取得了重大胜利,夜袭美军机场缴获来不及逃走的敌机4架,抓住160多名俘虏。解益和参加了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提起战斗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 第五次战役时,我军打到了南朝鲜的庆尚北道洪川郡鹤谷里,那里驻有英澳27旅和号称美国“开国第一军”的骑一师。解益和随117师尖刀营突击在前,在离敌方阵地一公里时,尖刀营营长被敌人狙击手射中牺牲,军部临时任命解益和为营长。此役我方初步投入兵力3个师,一场恶战打下来,尖刀营只剩下两人,另外还收拢了117师的5个人,这7个人被敌人重重包围。战役到了关键时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把参战部队增为9个师,完全包围了美军骑一师22团,结果外面的部队往里打,里面的7个人往外打,美军在外线强大压力下全部崩溃。当时,离解益和这支小队伍最近的美军有一个连,解益和用英语向他们喊话:美军兄弟们,你们的队伍被我们包围了,停止抵抗投降吧!美军来了一个连长摘下手表、戒指企图让志愿军能“放”他们一马,遭拒绝后只得下令投降,全连144人均缴械。解益和清点武器时发现,这个连有机枪6挺,六零炮5门。7人俘虏了144个美国兵。39军副军长把此事汇报给彭德怀,彭德怀亲自来到战场看望解益和等人,并给予奖励。解益和因此荣立一等功。 有两件事,解益和终生难忘。一件是关于他自己的。五次战役时,鹤谷里有个叫朴玉顺的老大娘和她的孙女被炮弹炸伤了,家中儿女找到志愿军医官请求救治,解益和所在的军部医疗队有198人,已知有O型血的就他一人,为了抢救伤重的老大娘,解益和输了400CC血给大娘,隔一天又输了200CC血给小孙女。这件事被当地游击队的一名副政委汇报给最高统帅部,解益和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勋章。另一件是关于朝鲜人民的。也是在第五次战役中,351团3营9连副班长梁士龙身负重伤,此时后方运输已断,无药可治,那位游击大队副政委把梁士龙送到附近一户村民家,一位南朝鲜妇女用乳汁喂梁士龙,使他伤情得到稳定,最后被转送回后方。谈及此时,解益和激动不已:中朝人民的友谊是“血乳交融”啊!在第五次战役中,解益和也负了伤,战斗中,解益和左脚被子弹贯穿,脚骨粉粹,之后左腿比右腿短2公分。 战役结束后,解益和回国并退伍转入地方,参加工作。工作中,解益和坚持用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先后被省、市、县多次评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解益和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
周武于:参加抗战 一生光荣
个人简历:周武于,1928年出生,1944年入伍,1946年退伍,参加过抗日战争。在战争中,身为医务兵的他在一线负责抢救伤员,为救连长中弹受伤。记者初次见到周武于老人时,他正在家中听着收音机,88岁的他精神矍铄,说话思路清晰。 1944年2月,16岁的周武于选择参军,加入了那时的高邮县一区游击连。入伍前,周武于读过几年私塾,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因为识字,他被首长看中,派到卫校去学医。同年7月,周武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卫校毕业后,周武于被分配到江都团卫生队,担任卫生队长,在部队里主要从事医务工作,负责在一线抢救伤员。 虽然周武于不参加军事工作,但负责在一线抢救伤员的他也是时刻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周武于说,每次战斗时,他都背着药箱和战士们一起在战壕里,战士受伤后,他就立即上前包扎,对重伤伤员,他便安排其他人员抬到后方接受治疗。“枪林弹雨,死亡说不定在下一秒。那时候的士兵都不怕死,一个士兵倒下,另一个士兵便接上去,一场战役下来,死伤无数,那场面很悲壮。”周武于感慨地说。1945年,在扬泰一线的邵伯保卫战中,周武于像往常一样,跟随在战友们的身边,突然敌人一阵扫射下来,连长不幸受伤,周武于立即上前救下连长,就在此时,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周武于的大腿根部。战斗仍在进行,受伤后的周武于并没有及时被送到后方包扎,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至今仍有后遗症。周武于说,日本鬼子坏到骨子里了,在中国烧杀抢无恶不作,自己曾亲眼看见鬼子们烧掉村里农家的房屋。 因为受伤,1946年6月,周武于选择了退伍回乡,通过部队介绍参加地方工作。周武于说:“参加抗战是我一生的光荣。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那年代的人英勇奋战。现在的中国强大了,我能够看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李林:功勋章是我一生最高荣耀
个人简历:李林,1924年出生,1940年参军,1949年退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中负伤。14日上午10时许,在城南医院的特护房里,记者见到了现年92岁高龄、有着传奇抗战经历的老兵李林。因为年事已高,外加伤病,老人行动不便,说话也不大利索。可当记者拿起相机时,老人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孩子般灿烂的微笑。当谈起自己的革命往事时,老人更是兴致高昂,激动自豪。 李林告诉记者,他出生于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从12岁起就一直在金湖地主家放牛,做苦力。16岁那年,新四军路过金湖,他偷跑出地主家,进入部队想当兵。 当时,领队的大胡子连长说:“小子,你个头太小,过两年我来带你走。” “不行,我现在就跟你们走,别看我个头小,我能干很多事。”“你能干什么?”“我会烧水煮饭,挑担浇菜,抹桌洗碗,还有倒尿壶。” “小鬼,你会倒尿壶呢。那就留下吧。”连长摸摸李林的脑袋瓜笑着说道。就这样,李林顺利进入了新四军第二师的后勤部,作为一名勤务兵为首长们服务。几个月后,李林被大胡子连长派去连队锻炼,至此一步一步踏上了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 因为年事已高,李林老人没有向记者讲述太多自己的抗战经历。采访中,老人的儿女和护工说了许多老人的英勇事迹。李林年轻时相当聪明机灵。有一次,因为前线任务,上面派他过河送消息去,可河边上有好几个伪军在巡逻,把关很严。“一定要过河去,完成党交代给我的任务啊!”后来,李林想到了一个好法子:穿上老板样式的褂子,抽着大烟,装作商人的模样。到了河边,巡逻的伪军见到他,以为他是老板,立即礼让三分,还护送他过河。 说起这段经历时,李林容光焕发,不住地点头。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老人对抗战时期那些宣传标语的细微末节记得非常清楚:“金牛山上打胜仗,活捉鬼子几十双。肩上扛着枪,子弹挂胸膛,前进、前进。要像猛虎下山庄,看着敌人不先慌。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痛。”…… 在战斗中,李林几次死里逃生。一次新四军战胜后,要求优待俘虏,李林抓住了一名日本战俘,并将他押送回军营,可那鬼子趁李林不在时向他开了一枪,打中了李林左臂。说到此处,老人向记者伸出负伤中弹的左手臂说:“看,看,枪眼在这儿,日本鬼子步枪打的。” 有一次,李林同其他两名新四军战士一同进城,炸弹从天而降,同行的两名战友一死一伤,他死里逃生,活了下来。还有好多次,李林外出办事时被鬼子盯上,都幸运地被乡亲们救下,或被乡亲们藏在井里,或借用大木桶划过河。李林说:“那时候老百姓对新四军非常好,没有老百姓帮忙掩护,我早被鬼子抓去了。共产党是因为得了民心才得了天下。” 李林说,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艰苦,睡过战壕,吃过糠、草,缺衣少鞋,与鬼子较量时,藏在芦苇荡里,蛇从身上爬过都不会动,拼的是一种力量,战胜鬼子的信念。在病房里,记者看见一个相框,里面放的不是照片,而是李林抗战以及参加地方工作后获得的种种奖章。在相框右下方,老人写道:我的一生,最高荣誉。
刘玉坤:宁愿人受伤 不让炮受伤
个人简历:刘玉坤,1927年出生,1943年参军,1958年转业,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个重大战役。今年89岁的刘玉坤,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个重大战役。如今,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伤病缠身,但提起当初的峥嵘岁月,老人更是激情满怀。 刘玉坤出生于送桥,15岁那年加入了新四军四旅11团2营5连9班,因人小机灵,被选拔为政委的警卫员。作为政委的警卫员,刘玉坤在送信途中曾被流弹击中,胳膊受伤,胳膊上的伤痕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轻伤不下火线,在战斗中,刘玉坤和战友们抬着沉沉的高射炮,腰严重扭伤都不自觉,直到今天老人还仍然饱受腰伤的折磨。老人说:“这些炮都是宝贝,宁愿我受伤,都不会让炮受伤。” 刘玉坤说,解放战争中,让他最难忘的是打孟良崮的那场战役。当时敌方人多势众,共产党人英勇奋战,虽然受伤人数众多,但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敌人都是纸老虎!”老人骄傲地说。刘玉坤在战斗中立了三等功,但不小心把喜报丢了,指导员安慰他:“没事,下次再立功。” 1958年,刘玉坤转业到北大荒,后又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远赴新疆,在那里一待便是20多年。新疆建设兵团刚扎根边疆时,条件非常艰苦。在新疆的前几年,因为没有房子住,刘玉坤老人和几十个人挤一个大帐篷甚至住过地窝子。献了自己,献子孙。如今,老人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新疆,儿子和孙子也都当过兵。 上世纪80年代,刘玉坤因疾病缠身,申请回乡休养, 当时部队正准备加工资,他拒绝说:“我要走了, 将机会让给别的同志。”老人说:当年一个村子20多个人参军,许多都牺牲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能够活到今天,过着幸福的生活,已经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