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新四军:血战高邮逞军威

2015-07-20 00:00:00    作者:冯 翔    来源:今日高邮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4个月后,华中地区大部收复,但是盘踞在高邮城的日寇却拒不投降,对新四军的最后通谍置之不理。

为了震慑敌人,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决定:拔掉这个钉子!由此,诞生了被后世史家称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载入《人民军队经典战役》的高邮战役。

“为了准备内线歼敌战场,我们……于十二月发起高邮战役,在南面攻取了高邮城,收复了高邮以南至邵伯镇的运河沿线地区。为保障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扫除了一个心腹之患,对加强苏中与淮南的联系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控制了陇海铁路徐(州)海(州)段,第一次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并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建国后,粟裕大将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九卷中如此形容这场战役。

“粟裕!我今生最敬仰、最崇拜的指挥官!一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粟裕是我的师长(粟裕曾任新四军一师师长),我内心都有一种自豪感!不光因为他是常胜将军,十大将之首,更重要的是,他爱护我们战士的生命!”吕哲民激动得站了起来。他对粟裕大将印象最深的是:“粟师长”特别注意保护部队官兵,坚决反对“人海战术”。每次战斗之前都叮嘱下级指挥员:要爱惜战士的生命,不要蛮干。

多年后,粟裕大将之子——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就曾回忆:“……爸爸一再叮嘱我,要特别爱惜战士的生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

想攻高邮城,首先要过三道关。铁丝网、外壕沟、城墙。

铁丝网。日寇把高邮完全修成了一座要塞,四面摆上了一人多高的骨刺铁丝网,中间用木栅栏连接,网上挂上了密密麻麻的手榴弹,城上还有无数的机枪下射。新四军战士的大刀砍在铁丝网上,除了引爆手榴弹之外毫无作用。

外壕。整座高邮城被一道四五米宽,三米多深的外壕环绕,壕沟里还栽满了一头削尖的竹竿,掉下去的人即使没被当场刺死,也别想爬得上来。四个转角处都有重机枪交叉火力。

城墙。高邮是一座历史名城,千百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断加固,日寇煞费苦心,又贴着城门营造了一道四米多高、易守难攻的高墙。“如果我们有炮,几炮把城楼打塌就好了,可是我们哪有啊?”只能像古代打仗一样,搭云梯,硬冲!所谓云梯,就是几根毛竹接在一起,做成六七米高的梯子。顶着城上射下的枪弹硬搭上城头,突击队员一手拎枪,一手提着大刀往上爬。

“如果敌人把梯子掀了怎么办?或是守在城头用刺刀挑人怎么办?”记者问。

“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呗。”一阵沉默后,吕哲民老人回答。

1945年12月26日凌晨,一声命令,高邮战役正式打响了。中间的惨烈过程,率部负责攻打北门的吕哲民已不想再提。“这一仗,我们连一半同志都没有回来。这损失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说补就能补上去的。牺牲的都是精兵强将,都是主动请战的共产党员呀!”老人的语气中多了哽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柳茂坤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邮之战共歼灭日军大队长岩崎大佐以下1100余人(内俘虏900余人) ,伪军第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4000余人,缴获各种炮80余门,轻重机枪200多挺,步枪6000余支,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日伪军据点。

高邮战役,不仅是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而且高邮也成为全国从日寇手中最后收复的一座县城,歼灭和俘虏日寇之多、缴获之多,为全国最多的两个县城之一。

日本兵:从凶神恶煞到点头哈腰

26日下午4时,高邮城破。负隅顽抗的日本侵略者马上变了另一副模样。许多日本兵扔掉武器,钻回驻地中,把满是泥水的军装脱下来塞进床底下,换上干干净净的和服,跑出来冲新四军伸大拇指:“新四军,大大的!你看,干净的!我的,没有开火!”最后被新四军战士从床下搜出军装,才傻了眼,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承认自己的战俘身份。

真正令高邮战役具有了抗战以来的“划时代意义”的,是城破之后朱德总司令亲自下的第一道禁令:不准破坏武器。

日军使用的武器上都刻着他们的国花——樱花。顽固的日军认为,自己是力尽被俘,不能算自愿投降,死不认输。于是,就在上缴武器时把枪、刀上的樱花划得一塌糊涂,划不了的就干脆砸坏。

朱德总司令专门下令,命令日军立即投降,特别申明不准破坏武器,就是针对日本人的这层心理防线。“实际上,这是狠狠打击日本人威风的一招。以前我们俘虏的日本兵都是趾高气扬,自高邮战役之后,他们才老实了。”吕哲民谈到日本人的时候第一次露出了一丝笑容。

不久,上级来了命令:把俘虏押到附近的新四军司令部去。我军优待俘虏,允许日本人带走自己的一切随身物品,不少俘虏都把自己在中国几年劫掠所得的财产打了个大包袱,连同在中国照的照片、穿的衣服,一起塞得满满登登。“那包袱,简直都快有他们个头高了,也真亏得日本人能背动!” 吕哲民又一次露出了笑意。

我军指战员押着这九百多日本兵俘虏往司令部走的时候,出了一件事。国民党的几架P51“野马”式飞机从此路过,狂妄的飞行员呼啸着俯冲下来,以炫耀武力。飞机飞得如此之低,不少人的帽子都被掀掉了。日本兵顿时惊恐万状,像听到命令一样,齐刷刷地扔掉包袱,作出一件令我军指战员大笑不止的举动——“钻地”。日本俘虏走在道路左侧,我军战士走在道路右侧。轰地一声,道路左侧不见人影,光剩下一大堆包袱,日本人全钻到中国人脚下了。

“那真是一个‘奇观’!我们军队的战士没有一个动,全都齐刷刷的,立正站好,日本人蹶着屁股,到处往我们的战士脚底下钻!”60年后,吕哲民想到当时的情景依然忍俊不禁。

看着日本人在脚下乱钻乱爬,好多战士都忍不住笑起来,纷纷问日本兵:“你们刚开始那么凶,又是拒绝投降又是砸枪的,原来你们也怕死啊?”“哈依,哈依!”原先凶神恶煞的日本兵这时只会点头哈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