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好弟媳张永琴24年细心照顾残疾姻兄不离不弃

2015-07-29 00:00:00    作者:丁小玲 管玮玮    来源:今日高邮

俗话说,“长病无孝子,久病妻也嫌”。可湖西新区送桥镇送驾桥村太平组村民张永琴,却克服世俗偏见,24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着瘫痪的姻兄,赢得家族人和村民们对她的尊敬。
 
善良女子不嫌家贫主动结亲
 
7月的一个早晨,记者前往张永琴家采访。一下车,就看到一位年约40多岁的女子正推着一个穿戴整齐、坐着轮椅车、与人悠闲聊天的中年汉子。“这个就是张永琴,车上是她丈夫的哥哥。”随行的人告诉记者。“要不看轮椅,都看不出你有残疾。”见记者惊讶万分。中年男子陈万银笑着说:“这一切都是我好弟媳的功劳。这么多年,如果没有她不离不弃、细致入微的照顾,我也许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24年前,22岁的张永琴经人介绍认识了陈万栋。彼时,陈家年长的几个兄弟姊妹皆已成家单过,家里只有陈万栋父母、一个早年因病致下肢瘫痪的大哥与陈万栋同住,再加上贫寒的家境,许多人起初都担心张永琴会不同意这门亲事。可谁知,张永琴一眼看中了朴实憨厚的陈万栋,经过多次的接触与交流,意志坚定地表示要留下来。“我是农村人,有的是力气,日子再穷不怕,只要人勤劳、本分就会有好日子过。”交谈中,张永琴告诉记者,相亲后不久,她就与陈万栋走到了一起。
婚后,考虑到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会增添负担,婆婆坚持要与张永琴夫妻俩分开住,可张永琴看到年迈的婆婆既要服侍公公,又要照顾大儿子陈万银,便与老公偷偷商量,决定依然和父母、大哥住在一起。
 
像善待亲哥哥一样对待他
 
一晃一年快过去了,因为长期劳作,再加之上了年纪,张永琴的婆婆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这个变故让陈万银一下子万念俱灰,他哽咽地告诉记者:给母亲办丧事的那段时间,每到夜里,他一想起自己以后无人问津的生活,就会伤心地躲在被窝里哭,有时甚至想到一死了之。
也许是看出了大哥的心事,陈家其他的几个兄弟姊妹们开始纷纷提议共同抚养大哥,各家轮流着过。可张永琴看出老实的大哥并不愿意麻烦大家,于是,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她当着众人的面开了口:“我家来继续照顾大哥吧,你们别操心。”
就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从此开启了张永琴独自照顾陈万银24年的漫长历程。
24年里,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克服了农村世俗偏见,精心照顾着陈万银。夏天,怕躺在床上的陈万银身上生褥疮,张永琴每天忙完田里的活,无论多晚回家,都要亲自打水帮他擦洗身子;冬天,怕没有活动能力的陈万银身体冻出毛病,她就为他买来电热毯铺上,还在被子里放上一个热水袋焐脚。平时,一看到陈万银的衣服和被褥脏了,她都会第一时间替他换上干净的。考虑到陈万银下肢活动不方便,市面上卖的鞋子伤脚,张永琴还一针一线给陈万银做布鞋。“尽管多年来生活不太富裕,但我弟弟和弟媳,总把好吃的、好用的省给我。”陈万银说。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这些年,张永琴夫妇俩还竭尽所能地给陈万银看病。由于长期的卧病在床,陈万银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和肺结核,这些病不仅每天需要服用各种药物和打胰岛素,而且一年要住上数次医院。而张永琴夫妇平时收入微薄,再加上抚养两个儿子,经济状况非常窘迫。但张永琴夫妇俩每次都会挤出钱来给大哥看病。有一次,陈万银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危及生命,急需大笔治疗费,而此时恰逢两个孩子开学。怎么办?“救大哥!”善良的张永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让人动容的决定,她咬着牙用两个儿子上学的学费帮陈万银交了住院费。当许多人对张永琴这样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时,她却说:“大哥已经很不幸了,我们一定要让他享受到家庭的温暖、骨肉的亲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正因为有了张永琴20多年的精心照料,陈万银的身体状况已一天天变好,发病率越来越低,住院的次数越来越少。他逢人就夸:“没有这个好弟媳,我也许早就活不到今天,我谢谢她。”
 
真情付出受人尊敬
 
人都说,好人永远受人尊敬。记者采访当天,恰遇陈家的远方侄子黄玉忠来看望张永琴。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张永琴对大哥的真情付出,感动了家族里的每一名成员,也为他们这些晚辈树立了尊亲的好榜样,所以,只要一有时间,晚辈们就会带着礼品登门来看看张永琴。大家无论遇到什么事,也都愿意与她交心,听听这个长辈的意见。
与陈家做了几十年邻居的王大姐也表示,张永琴24年无怨无悔照顾大伯哥的事迹,已在当地成为家喻户晓、口传相教的美谈,大家都打心眼里喜欢张永琴,同时,村里许多年轻的媳妇也都争着向张永琴学习。
湖西新区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张永琴已被评为“送桥好人”。下一步,新区计划将她的爱心事迹编纂成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