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从“乡贤祠”说开去

2015-07-31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不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而且自古就有尊贤崇贤的优良传统。

南宋初高邮籍著名诗人陈造《四贤堂记》云:“郡庠三贤堂,绘中丞孙公给事、乔公龙图、秦公像尚矣,兼绘少卿朱公则始于今太守陈公。公按图有问知彰孝名坊,孝子朱公尝居焉。曰是可以表俗,乃访得其像绘于堂,扁曰‘四贤’,而命客记之。”这是高邮为地方贤者建堂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读陈造文章可知,“四贤堂”的前身是“三贤堂”,祀高邮北宋孙莘老、乔执中、秦少游三位乡贤。文中提到的“太守陈公”,即南宋乾道四年(1168)前后出守高邮的陈敏。陈敏是南宋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却十分懂得尊贤崇贤的道理,于戎马倥偬之间,关注高邮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于“三贤堂”内增添了一位孝子朱寿昌,与前三贤并列,遂重题匾额曰“四贤堂”。
随着时光流逝,能够格进入“贤”者之列者增多。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法子:不管贤者多少,皆以“乡贤”统称。雍正《高邮州志》载:“乡贤祠,祀乡士大夫之贤者,在儒学戟门右内。”所列乡贤有“宋乡先生乔公竦、中丞孙公觉、国史院编修直龙图阁秦公观、天章阁待制孙公升、判司农寺陈公知微、给事中乔公执中、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陈公造、司农少卿朱公寿昌,明乡先生龚公勋、翰林院修撰儒林郎董公”,以及“国朝诰封一品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谥文通王公永吉”等约20人之多。
立“乡贤祠”目的如《州志》所云,是为“祀乡士大夫之贤者”,其作用至少有三:一是尊崇贤者,传承历史。乡贤乃地方“人杰”,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一个没有“人杰”的地方历史将是黯然失色的。二是树立楷模,激励后学。当年的当政者将“乡贤祠”建在儒学内,是希望莘莘学子以先贤为人生标杆,发奋努力,可谓用心良苦。《四贤堂记》的作者陈造当初也许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也会成为乡士大夫中的一名贤者,列于“乡贤”祠中,尊享后人的奉祀。三是借助名人,扮靓城市。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地方名人作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美誉度,这其间道理毋庸赘述。
从“三贤堂”到“四贤堂”再到“乡贤祠”,从中可以看出高邮人尊贤崇贤传统的延续。今天,乡贤祠已不存,只是留存于《州志》中的片段文字,残留于人们记忆深处的零星记忆,实为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憾事。重提旧事,是希望这一传统在我们这一辈得到传承和弘扬。故此建议:①恢复或兴建乡贤祠。特别重要的人物固然可以单独建馆,如“秦观词社”“汪曾祺文学馆”“王氏纪念馆”等,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名人或旅居名人,逐一建馆难以实施也无必要,若不建馆又实有遗珠之憾,建议可建统一的馆供人瞻仰。名称可以推敲,叫乡贤堂或历代名人馆等皆可。②抓好地方名人研究项目。支持和扶持地方名人文化的研究,不要将这仅仅看着是文化工作者或业余作者的个人行为,搞“各自为战”,难出成果。金湖人打擦边球,将陈造视为金湖人,并于近年出版了《江湖长翁集》,令高邮的文化工作者多少有点汗颜。若不引以为鉴,这样的汗颜之事还有可能重复。可通过筛选项目、选定作者、签订合约、适当扶持的办法,力求多出成果,出精品力作。③编写乡贤教材,开展乡贤教材进校园等活动,让在校学生更多了解家乡历史,激励他们尊贤学贤,奋发进取。④发现宣传新一代乡贤。高邮经济界、文化艺术界以及其他各界,一批新人正逐步展示他们的实力和后力,假以时日,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乡贤,当代秦少游、汪曾祺的出现相信也是指日可期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