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崇文尚德、求实创新”新时期高邮精神,并对教育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市教育部门将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在弘扬新时期高邮精神的基础上,把“重视教育”落到实处,并牢固树立“学业为本”“师德为荣”“质量为上”和“育人为旨”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守心乐教、学校争先创优、全民尊师重教,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
牢固树立“学业为本”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是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阶段,市教育局将牢固树立“学业为本”理念,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品行,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能终身受益。一方面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以及未成年人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精心设计和培育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德育特色阵地、特色活动,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师生看得见、学得到、在“四城同创”中落得实的社会正能量,营造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崇文尚德”氛围。另一方面加大素质教育力度,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主动做优学前教育、做精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做大职成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学习型、应用型、技能型等综合型人才,为将我市打造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再者就是融入地方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城市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乡镇学校乡村少年宫等场所在弘扬“崇文尚德、求实创新”新时期高邮精神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积极推动校园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衔接互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弘扬“邮”文化、“水”文化、校本文化、社会思潮有机融合,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让“崇文尚德”成为高邮教育最鲜明的特质。
牢固树立“师德为荣”理念 促进教师守心乐教
重视教育贵在重视师德,当前,要践行“崇文尚德”,就是要牢固树立“师德为荣”的理念。下阶段,市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除了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实施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还将深入推进“千师进万家”“廉洁文化进校园”、“向阳花开”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爱行动,鼓励教师挂钩联系和走访慰问贫困生、学困生、残疾学生等特殊学生,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廉洁从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为了层层传递名师正能量,教育部门将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和名师(学科)工作室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在学科教师培训、送教下乡中的示范辐射作用,选拔年轻干部、组织名师到基层和城区学校双向交流、挂职锻炼,并广泛评选“师德标兵”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放大榜样力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将不断探索能上能下机制,让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好教师走上更高级别的岗位、享受更高的待遇、赢得更多的尊重;让师德败坏、教不好书的差评教师走下讲台、修身自省、立好德练好功再教书育人。严格师德底线要求,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努力让守心乐教在教育系统蔚然成风。
牢固树立“质量为上”理念 促进学校争先创优
要办好教育,优良的校风至关重要。下一步,市教育部门将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既深入推进机关干部“进课堂、访师生”活动,加强对学校及学校领导班子的监督考核,坚决查处违规收费、乱订教辅用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优良的校风促进学风教风根本好转,也持续加大校长聚集教育教学主业的力度,重点开展校本教研星级学校创建,加强研究和指导各校校本课程建设,加大小课题和微型课题的研究力度,着力健全全市教研团队,以学科为“线”、区域划“片”、层次建“体”三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加强片区研讨和网络教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网络教研体系。同时,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充分利用《高邮教育》,推介和宣传一批扎根基层的“四好”教师,以优秀教师事迹激励全市教师争先创优。围绕师能“百千万工程”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出国进修、顶岗、引智、教材、在线等培训。大力实施农村青年教师到示范学校顶岗培训和学科带头人“送教到校”活动,重点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教科室主任、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方面,以“高效课堂建设科研年”活动为契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学大比武为抓手、以精品百课展示为助推,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大力开展高效课堂观摩活动,放大优质课的示范效应,使“点”的成绩形成“面”的优势,促进全市整体教学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牢固树立“育人为旨”理念 促进全民尊师重教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努力形成全民兴教的强大合力,市教育部门将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尤其是加大对一线教师、名优教师以及农村教师的帮助和关爱,提高他们的收入、排解他们的压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单位形成合力,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安心读书、家长放心工作。此外,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努力在全市营造助学强教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