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00:00:00 作者:周雷森 刘生华 来源:今日高邮
在邮城,有这样一批工作室,以劳模的名字或单位的名称命名,由劳模“担纲领衔”,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引领产业升级、促进员工成长、带领百姓致富等方面有着怎样的故事,演绎了怎样的精彩?日前,记者走访了其中的3家工作室,用笔记录下工作室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记录下工作室里的那些感动。
戴大喜劳模创新工作室:农民的致富“室”
去戴大喜劳模创新工作室采访时,戴大喜正在热情接待扬州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他说,眼下正值罗氏沼虾上市季节,到合作社进行水产交易的经纪人和虾农不少,和扬州银行的同志对接收购资金,就是要让经纪人和虾农“虾出手、钱到手”。
戴大喜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9月,是以扬州市劳动模范、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大喜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戴大喜和工作室的一帮人以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为己任,服务于农村基层生产一线,攻克了不少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往年每到夏季高温季节,部分农户养殖的罗虾拉网后出现不明真相的死亡,农户俗称“滴星病”。为了攻克“滴星病”,最大限度地减轻虾农的损失,工作室成员刻苦钻研,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一种中药复合配方添加到饲料中,制成药物饵料,经过几年反复试用、改进,有效地防止了“滴星病”发生,仅此一项就累计为附近虾农减少损失60万元以上。
为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2014年,戴大喜投入267万元新建了14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大厅、480平方米的技术服务超市。服务大厅和服务超市建成后,合作社成员无需东奔西跑,在服务中心就可以享受到水质检验、病害化验诊断等业务服务。此外,合作社还统一为虾农购买生产资料,这几年累计为虾农节约成本1200多万元。针对部分虾农养殖资金短缺的问题,戴大喜利用自己的信誉,无偿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今年,戴大喜又与南京邮电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罗虾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逐步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虾农收入。
戴大喜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虾农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去年,合作社成员养虾亩均纯收入4500元,户均纯收入9万元以上。
师永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优攀高峰
前不久,扬州市相关部门对全市建筑业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江苏弘盛建设集团由于在创优、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斐然,获得166分的高分,居我市第一。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永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企业创新中的引领带头作用。
2010年,师永生被评为高邮市劳动模范。当选劳模后,师永生认为,劳模的先进不仅在于自己干,还要带领周围的同志一起干;不仅能吃苦耐劳,还要善动脑筋,用智慧去干。经市总工会和集团领导层同意,师永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成立后,师永生和工作室其他成员不定期地开展交流,讨论集团的科技创新方向、项目,研究国家最新的规程规范,并将相应的技术信息带到一线和基层。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争创优质工程,是众多建筑企业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师永生和工作室的其他同志一起拼搏、创新,继2012年集团承建的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项目获高邮历史上第一个国优奖后,去年,集团承建的城市商务大厦项目拿到高邮建筑史上的第二个国优奖。今年,师永生和工作室的一班人又将精力投放到国家优质工程的创建中,不断地跑工地,一边学一边干,同时把国优奖评审专家请到集团来,给技术人员上课,讲解创建中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国家对建筑业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规范在不断地调整,同时建筑业新技术不断涌现,这要求施工企业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每当国家新的标准出台,师永生自己先学习领会,再带领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学习、消化并提高。这几年,弘盛建设集团每年都有一批学术论文、QC成果在省市获奖,企业自己研发的省部级工法已有30多个,而师永生本人从基层中总结挖掘的工法、专利就有20多个。
农委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服务三农谱新篇
走进农委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不大的房间内,悬挂着包括工作室简介、团队成员、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成果展示等内容的大图版。农委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主要做些啥?工作室成员之一、市农业委员会土肥站站长吴家跃说,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先下田头再回案头,俯身问农情,倾心解民忧,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把贡献体现在产业上。
按照省、市主要农作物“四主推”工作要求,农委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成员加强稻麦主推品种的展示、示范、宣传与推介,引导广大农户选用扬麦16、宁麦13、扬辐麦4号等稻麦优质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强化主推技术示范推广与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大力推广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专业化防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对小麦和水稻苗情及农情进行考查,收集整理好相关苗情等资料,并针对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针对性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努力当好农民的参谋。结合省稻麦科技入户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工作室成员还分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结对入户指导,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并分别在稻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到户实施指导。
工作室成员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近年来,承担实施了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省农业三新工程“超级稻高产技术模式集成攻关与示范推广”项目、2014年度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1-3期)等,为推动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了贡献。
市总工会副主席高金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市总工会把劳模作为品牌进行打造、管理,同时把创新工作室作为打造劳模品牌的载体,目前全市共有16个劳模工作室,其中有8个以个人命名、8个以团队命名。近期,市总工会还要打造、组建全国劳模杨万明工作室等,搭建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地放大劳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