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3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1985年,准备修缮镇国寺塔,脚手已经搭好,后来由于相关上级部门有不同意见而停止。当时有人认为,镇国寺塔可能与法门寺的佛塔有相同的地方,即有地宫。法门寺的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于是决定在塔基深挖,殊不知向下挖了几尺全是水,因为塔在水中,不能再挖了,只出土了一些瓷器片。镇国寺塔下是否有地宫,随着科技的发达,只有待后人去发掘证明了。
1986年春,西安古城建设指挥部在苗总工程师的带领下一行20余人专程来高邮。西安要复建古城墙,在古城墙的东南角复建魁星阁。
“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奎星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后被称为主宰文运兴衰的神。在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来人们就建起奎星阁以崇祀它了。魁星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当地人都希望魁星高照,文运亨通,多出人才。我等热情接待了西安来的20几位同志,带他们察看修缮一新的魁星阁。高邮的魁星阁建于明天启三年,内柱呈梭形,典型的明代建筑。每层顶板上有彩绘,绘有龙、凤、蝙蝠等,据陈从周先生说,这是别具特色的淮式建筑。我们还将《高邮州志》上关于魁星阁的绘图、说明等资料全部提供给西安的苗总等人。
1990年春,我因公经过西安,特地到西安古城墙上漫步。城墙宽阔可跑马;在东南角矗立着一座魁星阁,其规模、规格、形制、色彩与高邮的魁星阁毫无二致,一种对家乡高邮无比热爱的自豪感油然在我心中荡漾。
1993年夏,我又去了一趟西安,又特地到古城墙上徜徉,再一次深情地注目高邮版的魁星阁,良久,良久……
高邮历代崇文尚德,文运昌隆,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从帝尧始,到朱寿昌、孙觉、崔公度、秦观、乔竦与乔执中父子、张邦基、陈造、张士诚、汪广洋、王磐、张 、王永吉、陈 、吴三桂、贾国维、王念孙与王引之父子、左辉春、魏源、孙云铸、沈亦珍、徐平羽、孙云焘、王绳祖、孙云畴、夏书章、汪曾祺等均可载入史册,光照后人。这里着重说说张邦基、陈造、王念孙与王引之父子、沈亦珍、孙云焘、王绳祖、孙云畴和夏书章。
张邦基,字子贤,高邮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少年时在湖南居住,建炎后居扬州,足迹至今河南、江苏、浙江、江西一带。喜欢藏书,题新寓曰“墨庄”,有《墨庄漫录》传世。
《墨庄漫录》共十卷,是一部笔记体文集。书中多记杂事,朝章国典,名人遗闻轶事,论书、论文房四宝,掌故逸事,而尤留意于韩愈、杜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王巩、晁无咎等人诗文词的评论及记事,见解独特;且较多地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资料供后人研究。书中有不少篇幅写志怪传奇、释道仙佛故事,而作者本人并不信佛。书中还记叙了一些当时作者的资料及小说版本情况,为研究小说史者所珍视。
《墨庄漫录》独家披露了秦少游与其侍妾边朝华之间的真情关系以及少游为之创作的诗词,此条为多家研究者引用。
《宋诗记事》引用《墨庄漫录》资料多达30余条。
《墨庄漫录》有3条写到高邮人崔公度。崔公度字伯易,有文才,有政见,绝顶聪明,极有个性,但口吃不能快说话,文章写得很好,他的《感山赋》曾得到欧阳修、宰相韩琦、宋英宗的出奇赏识;他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他的《熙宁稽左一法百利论》凡五卷,逾万言,得到宋英宗与王安石的竭力赞赏,遂成了王安石的挚友、密友。他是国子监直讲,官至礼部、兵部郎中(相当于今之司长),又做过几个地方知府,离世时赐蒙衔真龙图阁。
《墨庄漫录》载有崔公度作的《金华神记》。张邦基对此文很感兴趣,一而再地寻找,终得之以录。
高邮应当知道陈造,了解陈造,记住陈造。
陈造(公元1133年——1203年)字唐卿,是南宋“中兴四大家”后的重要诗人。《四库全书》专门将他的《江湖长翁集》四十卷编入“集部”,收诗词2038首,文章近千篇,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以及今人钱钟书都对陈造予以高度评价。他比秦少游小84岁,是继秦少游后高邮文人中的又一大家。
陈造生于农家,幼时家贫,曾在“临泽寺”读书,靠借抄记诵,后有书5000卷。
陈造只做过几任不大的官,为人公正贤明、为官勤政清廉,为师循循善诱。元·申屠 在《陈造墓志铭》中写道:“于诲诱则良师,于抚字则循吏,身笃操修,道兼体用亦末世勇退贤哲,藉棋诗以韬养者也。”因他著文写诗批评时世不留面子,《四库全书》按语云:“遭宋不兢,事多龃龉,自以为无补于世,置之江湖乃宜,遂号江湖长翁(此处“长”读“障”音,多余的意思。)
陈造去世7年后,其子师文谒陆游为《江湖长翁集》作序。序云:“方是时能居今行左,卓然杰立于颓波之外,如吾长翁者,岂易得哉!”
范成大见到陈造诗文曰:“唐卿亦高邮人,使遇欧苏当感名不在少游下。”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陈造“是陆游、范成大、尤袤都赏识的人,跟范成大唱和的诗很多。自从杨万里以后,一般诗人都摆脱江西派的影响,陈造和敖陶孙两人是显著的例外。他敢批评当时的社会习尚,肯反映人民疾苦,只可惜堆砌和镶嵌的古典成语太多,意思不够醒豁。”
《辞海》多处释例引用了陈造的诗文,就可见其诗文中的词句可作典型范例。
高邮师范毕业在金湖工作的两位校友姜燕、张曰富,花了几年时间编校成《江湖长翁集》寄我,善哉,美哉!
1983年秋,高邮王氏父子纪念馆建成,时任县委书记的查长银与时任县长的任金富重视地方文化建设,为建馆要动员、安置不少户搬迁,烦了不少神,全国著名文化界人士及中国训诂学会对此举大为赞赏;褚元仿先生专请上海著名画家程十发为王氏父子画像,未取分文。不久,中国训诂学会专门来邮开会、参观,时任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北师大许嘉璐教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对王氏父子纪念馆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有的专家建议该馆应当成为全国研究高邮王氏学的中心。许嘉璐先生还特地在公园礼堂为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古汉语讲座;会议由我主持。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是空前的、杰出的,他们所著的王氏四种即《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海内无匹”“不可有二”;特别是“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开拓了训诂学研究新途径,使不少疑难问题迎刃而解。郭沫若说过:中国的训诂学到了高邮的王氏父子,基本告一段落,后来人做的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伟哉!高邮王氏父子。
王氏父子崇文尚德,清正立朝。父子二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奏,一举扳倒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 ,抄出的白银相当于清廷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王念孙又揭发了济宁州太守的贪污行为;王引之独立不阿,斗败总督、知府为李赓芸平反。
王念孙在永定河道任上,因南北岸同时漫溢,奏折自请治罪。堵塞漫口按规定赔帑十分之四,应赔银二万七千多两。父子二人向亲朋借贷,扣除养廉,历十余年之久。其间老友金坛段玉裁致信王念孙,倾诉老、贫、病三者兼有之苦,企盼助印刷《说文解字注》刻资。王念孙的永定河赔款尚未还清,但他急人所急,助资40金,以使《说文解字注》出版,使一部不巧的著作问世。
高邮王氏纪念馆落成不久,金坛即筹建段玉裁纪念馆,范围较高邮王氏纪念馆大,设计亦更佳。奠基时我去了,纪念馆落成的大会我也参加了。其时,我对常州市蒋副市长以及金坛县周尚达县长讲起王念孙助金段玉裁出版《说文解字注》的事情,足见高邮、金坛人民友谊之情深笃。不久段氏后裔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专程来邮,感谢高邮王氏对其祖上资助的情谊,特地为高邮的中小学教师作了一场学术报告。
一个纪念馆建成了,应当不断充实它,丰富它,发展它,不应该让它冷落、萎缩、凋零;前者并不难,后者很容易。“高邮王氏学”的“高邮”,分量重啊!
现在来谈谈当代的几位名人。
沈亦珍(公元1900年——1993年),高邮城区人,教育家。香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大学、上海中学教学,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再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中等教育行政,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学生获得此学位之第一人。回国后任西北师院英语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国立暨南大学附中校长、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到上海中学任校长直至一九四九年五月去台北,任台北师大英语系主任,负责中等教育辅导研究工作。1962年应香港苏浙公学之邀任校长,凡18年,80岁退休。该校设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18年沈亦珍先生厘订规章,调整设施,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校务猛进,校誉日隆。其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香港中国文化协会主任委员,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团结侨胞的工作,举办各项奖助学金,嘉惠士子,拓展中山图书馆业务,为发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沈亦珍先生关于中等教育、英语教学等著作有多种。
中国教育部前部长朱开轩是上海中学校友,曾于1999年撰文怀念在“上中”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值得后人尊敬的老师、校长和教育家沈亦珍先生。他特地写出了沈亦珍《我的一生》中深信的“十大教育信条”, 录如下。
(1)建国之道,教育第一。
(2)教育之意义,在谋个人与社会调合之发展。
(3)教育方针应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而依人格陶冶为依归。
(4)一切教育问题之解决,须从哲学及科学两方面着手。
(5)中等教育应逐谋机会之扩充,随社会之发展,达于普及之途径。
(6)中等教育之主要功能,在“统一”、“试探”、“分化”与指导,而以“指导”为中心。
(7)单科中学制与多科中学制,可以并行不悖。
(8)学校行政仅为一种过程,其自身并非目的。
(9)学校、家庭与社会,应谋密切联系,以增进学校之效能。
(10)教育是一种专业,从事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分专业精神之修养与表现。
沈亦珍先生为上海中学制订的“上中精神”是“乐观、进取、牺牲、合作”八字。他认为:能抱乐观态度,方能有进取精神;能抱牺牲决心,方能有合作表现。乐观进取,所以立己,所以达己;牺牲合作,所以立人,所以达人,上中精神之精髓在此。
沈亦珍先生很关心故乡教育事业,将祖屋数间捐赠给高邮第一中学作为兴学之用;并设立沈母王太夫人奖学金,奖励家贫、立志、向学之学生;在该校兴建了“兴学亭”,其夫人李兆萱教授及其子沈中一、沈定一,其女李怀安、李明安等回高邮参加了相关仪式,我负责接待等相关事宜。
沈亦珍先生及家人牢记家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勤奋向学,俭朴持家,尽忠职守,宽厚待人。并写道:“上述六项乃吾家一贯家风,务须代代相传,光辉永照。”
孙云焘(公元1913年-2005年), 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奠基人、中科院学部委员孙云铸先生之四弟,法国里昂大学博士,1947年、1948年曾两次被派到台湾工作,后留台湾,曾任台湾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亚洲药学会会长、台湾大学药学系创始人、系主任,被称为“台湾药学之父”,甲骨文专家。2006年3月13日一本图文并茂的《孙云焘教授纪念专辑》(共441页)出版,回顾了孙云焘先生一生的卓越成就,也寄托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哀思。
王绳祖(公元1905年-1990年)高邮城区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1936年入牛津大学布拉斯诺斯学院专攻外交史,是第一位在牛津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的中国人。1939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后为南京大学教授、英美对外关系史主任。他所著的《欧洲近代史》共6卷50余万字,改变了我国高校外国课本垄断的状况。他治学严谨,为人直率、谦和,对学生循循善诱,著述颇丰,是我国第一位国际关系史的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即与王绳祖教授有联系,他去世时,南京大学给我发来唁函,我专程去南京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南京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给予他很高评价,这也是高邮人的光荣。
在王绳祖教授家遇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云畴先生,王绳祖教授是他的姨父。1995年10月我应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之邀去京参加孙云铸先生(孙云畴先生的大哥)百岁诞辰的纪念活动,与云畴先生同住一室,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生。2014年7月去世了,安葬在故乡高邮的车逻公墓,真是人事沧桑一如白云苍狗,孙氏门中多隽才。
王绳祖教授之子王果廷,山东大学化学系教授。
孙云畴(公元1917年-2014年)高邮第一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第一小学校训“勤劳、忍耐”一直铭记于心。高中毕业后,同时报考浙江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被录取,后去北京大学就读。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曾任哈工大图书馆馆长、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教授、图书馆学情报专家。
孙家多出人才,他们家有三股优良作风:1、受教育以求上进;2、独立奋斗;3、节俭持家。孙云铸与他的弟妹们牢记家风,践行家风,代代相传。
夏书章(公元1919年-)高邮送桥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立陶(今肯尼迪政治)学院,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人,是中国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开拓者。200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访文章,称夏书章教授是中国“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之父。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第1-3届副会长(现任顾问)、全国行政学教研会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中国唯一),现任中山大学教授、行政管理博士生导师、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广东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政治学名誉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兰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教授,曾到美国多所大学、西班牙马德里、新加坡等地讲学,任客座教授或参加国际会议。获(世界)东部地区公共管理组织(EROPA)“卓越贡献”奖牌、“老教授科技兴国”奖、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奖等。出版、主编、翻译著作有《管理·论理·法理》《人事管理》《行政学新论》《香港行政管理》《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行政学》《 市政学》《行政效率研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英语、数学与逻辑、管理学、行政学)》(总主编,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组织编写》《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等30余种,其中由中山大学出版的、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300余篇。他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学。他的著作造诣精深,显示出很高的学术价值,对经国兴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书章教授一直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1987年曾应江苏省有关部门邀请作专题讲座。回到故乡高邮,在老政府第一会议室为机关干部作了一场生动、通俗而又精深的报告,我一直陪同。后又到阔别几十年母校第一小学及送桥镇察看。以后母校第一小学与夏书章教授联系不断。前两年他的小女儿夏纪慧(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因公来邮,她受父之托,到第一小学、送桥镇察访、拍照,以慰其父思念母校、故土之情。
近接夏书章教授手书,特地寄去《江淮方言趣谈》等拙作,以解乡愁。通电话时,一口乡音,声音洪亮,倍感亲切。
夏书章教授虽已96岁高龄,仍带博士生,且笔耕不辍,实令人敬佩。
名城高邮以其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光耀于世。高邮的历史文化是清新优雅的文明风,是清香幽溢的薰衣草,是清心驱邪的好老师,是清醇可口的陈年酿,可以风人、可以薰人,可以育人,可以醉人。名城高邮,我深深地爱着这块古老而焕发青春的热土。
作为“名城”的一员,应当不断地创新未来,开拓新的“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