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朱万才:参加高邮战役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2015-09-06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8月31日,本报记者与高邮广电台记者联合去常熟市采访参加高邮战役的老兵、新四军老战士——朱万才。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常熟老城区西门山前街82号的朱老的家。此时,苏州电视台的同仁已捷足先登,正在他家做抗日战争专题采访。朱老身穿绿色军装,端坐在藤椅上,正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富有表情地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朱万才1925年7月出生于镇江一个普通的家庭。19岁参加新四军。由于他小巧机灵,参加革命后就在新四军一师警卫连当战士。他说警卫工作虽不及前方打仗危险,但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责任重大,要以生命保卫师部的安全。

因为工作的关系,朱万才常常见到张鼎丞、粟裕、邓子恢、刘先胜、钟期光等领导,也常常聆听首长们的谆谆教诲。他印象中的粟裕等新四军首长都很平易近人,与战士们打成一片。新四军就像大熔炉,使他从一个不懂世事的小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战士。

朱万才参加革命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征北战10多年,然而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高邮记忆”: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高邮战役虽然已被历史尘封了近70年,但朱万才回忆起那时参加战斗的场景,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45年12月份,针对盘踞在高邮的日军拒不向新四军投降的行为,19日晚上,新四军对高邮城外围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地带进行攻击。到了12月21日,3个主力团兵临高邮城下,除外围据点净土寺塔内之敌,其它据点的日伪军均被新四军扫除,所有敌人已全被团团包围在高邮城里。

12月25日晚,高邮城总攻战斗打响,朱万才被分在进攻北门突击队的第二梯队。他说:“突击北门战斗非常惨烈。” 第一梯队突击队员用老百姓送来的被胎裹着方桌制成“土坦克”作掩护,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架云梯(一前一中一后由三个人抬着结扎起来的三节毛竹梯),奋力爬向3丈多高的城墙。突击队员冒着日伪机枪的猛烈射击和钩镣枪的推刺,还有“洋灰”迷眼睛等危险,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由于战斗异常激烈,第一梯队突击队员伤亡很大。

朱万才和第二梯队突击队员,在吸取第一梯队战斗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了攻城策略,在快速登上城头的同时,先向城墙里齐扔手榴弹,趁敌人被炸得四处逃命时,一举攻进了城里。进城后,朱万才和他的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战。短兵相接的巷战中,有3个日本鬼子见朱万才瘦小,便合围了上来,朱万才不慌不忙,沉着应战。昏暗中,朱万才圆睁着双眼,目视着3个日军的一举一动,伺机刺杀。朱万才看到其中一个矮个子鬼子有点哆嗦,便虚晃了一枪。矮个子鬼子见状躲避时站立不稳,一个踉跄向前,朱万才猛地挥臂一刺,正中其胸部,顿时鬼子血汩汩而流,当场毙命。其他两名鬼子看到朱万才杀红了眼,再听新四军增援的呼喊声,仓皇逃窜。朱万才与战友们一起乘胜追击,将日军包围在城里的城隍庙里,一下子俘获了80多名日军和一批伪军。

高邮战役结束后,朱万才随即投入到押送投降日军的任务中。当朱万才和战友押着鬼子俘虏到大运河上运输船时,沿路愤怒的人民群众对作恶多端的鬼子恨得咬牙切齿,有些人向鬼子扔砸东西。对此,朱万才一边安抚长期受鬼子迫害的市民群众的情绪,一边向他们现场宣传新四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保证了押解任务顺利进行。

采访中,朱万才还特意讲述了粟裕司令员保护高邮古建筑的轶事。在发起高邮城总攻之前的外围攻势中,外围据点除净土寺塔之敌没有被清剿外,其余据点都按计划给拔掉。净土寺塔据点的日伪军凭借牢固的工事,一直负隅顽抗,不愿缴械投降。主攻部队想调炮兵轰击或挖地道至塔下放炸药包炸毁宝塔。粟裕司令员知道情况后,认为这些办法不可取。他说,净土寺塔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眼看快要收复,不能轻易地毁掉。最后,主攻部队根据粟裕司令员保护好古建筑的指示,挖地道到净土寺塔地下,点燃柴火,采用烟熏的办法,逼迫净土寺塔据点内的日伪军投降。此法非常见效,在浓烟熏吹下,据点的日伪军用白衬衣打出投降的信号,纷纷走出据点向进攻部队缴械。

朱万才感慨地说,高邮战役令他刻骨铭心,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与日本鬼子面对面、刺刀对刺刀的战斗。当时,他脑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采访最后,朱万才竖起大拇指说:“高邮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仗,给了拒不投降的日伪军一次最有力的教训。这一仗,为改变华中南线战略态势和后来苏中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参加高邮战役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