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门天桥上,透过“南门大街”牌楼,青砖路面向前延伸,两侧是仿明清时代的建筑,青灰色的格调,街边的百货商店、理发店、古玩店、杂货店等无不烙刻着岁月的印记,诉说着南门大街过往的繁华。
据《高邮市建设志》记载,南门大街,北起天桥,南至双人尽头巷,全长588米。其中,北段路面由天桥至馆驿巷,长233米,宽6米(车行道宽4米,人行道宽各1米);南段路面由馆驿巷至双人尽头巷,长355米,宽4米。明清时期,改路称南大街。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改称胜利街。原街为砖铺路面,宽度只有2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拓宽至4米。1982年,该路北段建成10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人行道仍为砖铺。次年,将南段路面改建成10厘米厚的混凝土。为迎接在邮召开的1995国际邮文化研讨会和1997中国邮文化节,两次对该大街进行维修,铺成沥青路面,改造排水系统,人行道铺设彩色预制块。
“今古繁华所在”,是蒲松龄在《醒世姻缘传》第88回中描绘南门大街的语句。据史料记载,南门大街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在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增强,明代盂城驿的开设,南门大街就愈显繁华。所以直到今天,南门大街一直被人们昵称为“高邮南门明清一条街”。
南门大街与京杭大运河相毗邻,南门大街上距望云门两华里的地方便是赫赫有名的馆驿巷,运河上有一处水陆兼备的中上等水马驿——盂城驿就开设于此,以600多年的辉煌带给南门大街以昌盛与繁华。
元、明、清时的北京,粮食、食盐非常匮乏,物资极其紧张。庞大的国家机器、众多的京师人口,加之北方战事频繁,烽火连年不断,急需大量的官需、军需、民需物资(粮盐)。而明清时期,漕河(即大运河)成了当时的一条经济命脉。所谓“天下大命,实系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129)。永乐时,还对济宁至临清之间长达三百八十里的一段运河进行整治。两京间从应天府(现南京)经山东至顺天府沿途置水驿46所,高邮盂城驿即为其中之一。驿站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转运军需、官需及贡品,而军队所需的粮盐和宫廷的贡米,都是通过驿站来运输的。
由此可见,当时大运河粮运、盐运均十分繁忙,高邮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是热闹无比。而且,盂城驿一带还是里下河平原粮食和食盐的中转站。从《清代高邮州境图》上可以看到南门大街东侧、盂城驿东南有一片水面浩荡的水域——马饮塘和盐塘,它们的东边有一条南澄子河向东连接泰州、南通,另一条北澄子河向东北连接兴化、盐城。也就是说,在当时交通运输很不发达的里下河地区,大量的粮食、食盐都是汇集到这里,再转装至上河(运河)的红船北上运抵京城的。一些至今仍在沿用的地名、巷名就是最好的证明——马饮塘、盐塘是粮盐船舶停泊之地;运粮巷、盐塘巷,正是挑夫挑运粮盐上大运河的通道。
毫无疑问,南门大街的繁华与古盂城驿血肉相连,正因为如此,高邮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4月实施了盂城驿扩容改造工程,一期工程保留修缮了赵家宅、驿丞宅等具有历史风貌的旧居,修建了独具特色的秦邮公馆和开放式花园,建成历代名人咏颂高邮的诗词碑廊;修缮运粮巷、盐塘巷、詹家巷等历史街区与南门大街相互贯通。二期工程通过复建接官厅,整治馆驿巷东段与南门大街贯通,打造景区东入口,建设马饮塘河绿化景观带等,进一步改善周边百姓居住环境,保护修缮城南街区历史风貌,放大盂城驿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效应,加快盂城驿片区保护开发。
目前的盂城驿景区面积是原来的三倍。如今,站在盂城驿景区东入口标志建筑——馆驿巷牌坊下,置身于明清时代的仿古建筑群中,沿着镶嵌着“驿”字的青砖路面上前行,南门大街横亘于前。繁华过后,南门大街更多了些市井的气息,多了些闲适的情致,多了些穿透岁月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