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求学生涯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让人一生难忘。昨天是第31个教师节,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回忆那些年他们遇到的好老师。
一个字教了两堂课
“60”后眼中的老师:认真 严谨 严格
讲述人:李书梅 56岁
家住奎楼社区的李书梅告诉记者,她的求学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中语文老师居老师。李书梅说,在居老师的身上,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严谨和严格。
李书梅说,有一次居老师上语文课,当讲到文章中作者写的“我用手轻轻推开了那扇门……”时,居老师就句中用“推”还是“敲”这两个字,足足讲了两堂课。课堂上,他从一个字的用法推广到一个词语的正确使用,再延伸到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等等,每一处都讲得丝丝入扣、精彩绝伦。李书梅告诉记者,她至今还记得在最后一堂课上,居老师说的话:“同学们,不要觉得居老师很 嗦,用两堂课的时间就为了讲一个‘推’字的用法。我是在用实例告诉大家,想要学好中国文化、写好文章,就要有一股较真的劲儿,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不断地推敲、反复琢磨。”
居老师不仅教学认真、对学生们也非常严格。40年前的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生活都不宽裕,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上学,放学回家都是先帮着父母做家务、看弟妹,然后才会写作业。而有的孩子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作业字迹很潦草。可每次只要居老师批改作业,发现学生作业本上哪怕一个字写得不规范,都会要求他们重写,直到写得让他满意为止。居老师总是严厉地在班上说,“字如其人”,一个人要是连字都写不端正、写不好,别指望将来有出息和作为。
李书梅回忆道,正因为居老师的认真、严谨和严格,让她们受益匪浅,全班语文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后来,班上还有不少同学在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像居老师一样走上教坛,从事教学。
一次较劲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70”后眼中的老师:苛刻 较劲 威严
讲述人:赵卫国 42岁
赵卫国如今是一名外资企业的技术骨干。回忆起自己一生当中遇到的许多老师,他说,初三班主任王老师是他一辈子难忘的恩师,如果当年没有王老师的“较真劲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赵卫国说,王老师的威严在课堂上随时可领教到。“那时候,我个子矮小坐第一排,而且特别爱讲话、搞小动作。王老师只要瞪我一眼,我就会有所收敛。偶尔过分的时候,王老师的“粉笔头飞镖”就会接二连三地飞过来,我于是赶紧坐直身体将目光投向黑板。”赵卫国说,记忆中,最让他感恩的就是王老师对他前途和命运的改变。
初三毕业那年,赵卫国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镇里的一所高中。可因为家里姊妹多,经济条件不好,赵卫国的父亲便想让他学一门手艺早日养家。王老师看到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没有如愿走进高中的大门,他一次次骑着自行车,从住宿的学校赶到赵卫国的家,做赵卫国父母的思想工作。然而赵卫国的父母并不为所动,有好几次还将他拒之门外。看到这个情形,王老师的“较真劲”上来,一连三天每天天不亮就到访,一直坐到傍晚才走。“我父母亲看到王老师这样的较真和锲而不舍,内心也被深深地打动,最终从亲戚处借了几十块钱,将我送进了高中。”赵卫国说。
20多年过去了,赵卫国如今已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也有了一份让人艳羡的好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赵卫国目前已定居他乡,但每次节假日,他都会给自己的恩师打上一个电话,问候一下老师的身体,送上一声学生的祝福。
出口成章性情好
“80”后眼中的老师:和蔼 宽厚 细心
讲述人:徐振云 32岁
徐振云在上海一外企工作。采访中,他说,时隔多年,回忆起高中语文老师李老师,心中仍然荡漾起一股深情。
高中时,徐振云和许多男生一样,偏科厉害,数理化学得非常好,然语文、英语却特别差。作为班主任的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找他谈心,还时常免费给他补课,并劝导他加强文科知识的学习。可对于李老师的再三劝说,他总是无动于衷。有一次,李老师很严厉地对他说:“如果再这样不重视语文、英语,你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学。”
徐振云惭愧地说,果真如李老师所说,第一年高考,虽然数理化考的接近了满分,但语文、英语都没考及格,特别是英语只考了几十分,自己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心中虽懊恼不已,但悔之晚矣。徐振云说,自己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能考上大学,他也没有理由要求继续上学,成绩知晓后,他已经做好出去打工的打算。
徐振云说,没想到,临近开学前的一天,李老师来到他的家中,并劝说父母让他去复读。在李老师的再三劝说下,他再次回到了学校读书,李老师仍是他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高三复读时,他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语文、英语等科目上,上课也非常认真。认真听讲后,他发现李老师语文功底非常深厚,一堂课45分钟,成语都不重复,可以说是出口成章。复读一年时间里,李老师对他非常照顾,经常抽出时间免费给他补课。第二次高考,除了数理化成绩平稳外,徐振云的语文、英语成绩都超过了100分,发挥得非常好,他也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徐振云说,现在想想,如果没有李老师当初的坚持,他不可能去上大学,也不可能找到如今的好工作。
徐振云说,李老师虽然是男老师,但和蔼可亲、宽厚仁慈,心特别细。现在教师节到了,大多是学生给老师买礼物,但当时的学生最多就是节日当天用班费给老师买张贺卡或一束花。他记得最深的是有一年教师节,李老师给他们全班同学都送了一个礼物。那是李老师出差回来后送给大家的,有的是书签,有的是学习用品,每个同学都有份。他当时拿到的是本笔记本,心里很感动,老师出差在外,还想着学生。每次想到这他心里都会暖暖的,李老师的礼虽轻但情更重。
亦师亦友可交心
“90”后眼中的老师:幽默 平等 友好
讲述人:夏婧 20岁
夏婧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她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自己高三的班主任——物理老师王老师。
夏婧说,王老师是位“80”后,比他们只大了10多岁,虽然是老师,但在平时相处中一点 “架子”都没有,对待学生更像是朋友,言谈举止也很幽默。
“有一次我收到了隔壁班男同学送来的‘情书’,王老师知道后,把我叫进了他的办公室。”夏婧说,去王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心里暗暗想,如果被批评了该怎么办。没想到,到了办公室后,王老师却笑着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夏婧同学也有爱慕者了,老师为你高兴,但一定要以学习为重哦。说完便让她回教室了。夏婧告诉记者,王老师很幽默,班上有男、女生相互喜欢,王老师从来不严厉地批评,也没有过多的指责,总能做到平等地交流、友好地提醒,这也使他成为了学生们知心的“大哥哥”,有什么心事,大家也都愿意和王老师交流。
夏婧说,高三学习非常紧,体育课常常被“剥夺”,班上有许多爱打篮球的男生常常抱怨。知道这一情况后,王老师在班上说:“只要你们下次考试能够得到一个A,我的物理课给你们打篮球。”没过多久,一次考试,班上许多人都考到了A。王老师二话没说,把自己的一堂物理课拿出来让学生们上体育课,让隔壁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夏婧说,我们这一代人有思想,个性也强,如果老师太过严厉的话,或许会引起我们的逆反心理,但有一位像王老师一样亦师亦友的好老师,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这样的老师,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