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崔鸿喜,1930年出生,祖籍连云港灌南县,1942年参加革命,在部队里学医,是一名战地医生,1948年入党,1950年转业到扬州、高邮,一直从医,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今年86岁的抗战老兵崔鸿喜因患帕金森病一直住院接受治疗,虽手脚不停地颤抖,但当记者问起70年前的往事时,他仍记忆犹新,清楚地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点滴。
出生于连云港市灌南县农村的崔鸿喜,家中兄弟二人,他是老大,因为家境贫困,从小便在地主家放牛、做伙计。一天,地主家住进了几个八路军的便衣,他被地主安排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客人看他人虽小,做事却很机灵,都非常喜欢他,便问他:“我们是打鬼子的部队,你想去打鬼子吗?” 那年崔鸿喜才13岁,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有任何犹豫就随他们一起进入了部队。
因为年龄小,崔鸿喜进入部队后,先是做勤务兵,照顾首长的生活起居,后来又成为通讯兵,负责在灌南县周边来来回回送信。崔鸿喜说,当时部队经常与敌人打仗,一打仗难免有士兵牺牲、受伤,而部队后方医院的卫生员非常少,根本不能很好地照顾伤员,为此,领导便抽调了几名机灵的年轻战士当卫生员,他是其中一员。“我们在部队医院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崔鸿喜说,成为卫生员后,大家一起被送至后方医院接受了半年多时间的学习,然后便正式上“战场”,一场战斗结束后,担架员一一将伤员抬到后方医院里,伤势重的就安排医生进行手术,伤势轻的,就由卫生员们负责包扎。那时候医疗条件非常简陋,药品也很缺乏,特别是麻药,一般只有接受手术的重伤员才能用上,而其他负伤的战士都很坚强,不轻易叫痛,有的战士痛得都咬破了嘴唇,也不会叫喊一声。
在参军的10多年里,崔鸿喜从负责包扎的卫生员成为能上手术台做手术的医生,经他抢救康复的伤员不计其数。回想起当初的岁月,崔鸿喜说:“真的不容易。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什么苦没吃过、什么难没受过?那些在前线与敌人真刀真枪干的战士们都是英雄,为这些英雄服务,减轻他们的伤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崔鸿喜告诉记者,他参军没多久,弟弟也参了军,后来在战场上牺牲了,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痛。崔鸿喜说:“没想到当初的一别便是生离死别,战争太残酷了,多少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和平来之不易,现在的年轻人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