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在华中雪枫大学的日子里

2015-10-11 00:00:00    作者: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访扬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新四军老战士夏俊康

前不久,扬州军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休所的一批老红军、老新四军,前往界首镇参观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展馆。刚跨进展馆大门,一位步履稳健、胸前挂满纪念勋章的耄耋老人喃喃自语:“又回到母校了,想不到母校还保存得这么完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接待的界首镇党委书记张澍惊喜地问道:“您是雪枫大学的学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张澍和这位名叫夏俊康的新四军老战士热情攀谈了起来,并预约前往扬州拜访他。心情激动的夏俊康,还欣然题写了“今天有幸回到母校倍感欣慰”。

日前,笔者特地前往扬州军分区干休二所拜访夏俊康。此时一身戎装的夏俊康正等候我们的到来。虽说已是87岁高龄,但夏老面色红润、声音和蔼,他深情回忆了当年在华中雪枫大学学习、生活的一段火红岁月。

1945年秋,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时年16岁、还在中学就读的夏俊康,毅然在家乡江苏宜兴参加了新四军。当时,党中央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江南部队奉命北撤。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1945年10月,夏俊康和江南北撤的地转军干部被编入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渡江北上,开赴淮安地区。

为了加强和统一华中地区的军校教育工作,1946年初,华中军区将辖区内的雪枫军政大学(原抗大四分校)、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合并,在我市界首镇成立“华中雪枫大学”, 设军事、政治、经济、新闻、艺术、战地救护等系科,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张崇文任副校长。因是初中文化,夏俊康和陆逸(陈赓大将的弟媳妇)、江河、刘冲、周文英、王慧廷等人,被编入华中雪枫大学电信队。1946年4月,夏俊康和130多名学员以及教职员工,先后步行到距淮安城之南80里的雪枫大学校部所在地界首报到,住在护国寺及其附近的民房中。

夏俊康所在的三大队十中队有电信学员100多人,其中有2个班的女学员和1个“小鬼班”,大部分都是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有一定文化基础,主要从事机要通信专业学习。队长是余永明,指导员姓王。报务教员有两人,一个叫肖荣,是从上饶集中营越狱出来的新四军老报务员;一个叫刘建华, 是一名女教员。机务教员叫周华生,上海人。在电信队,还有个特殊人物,一个老红军炊事员,他享受团级待遇,但仍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伙夫”。

电信队在界首期间,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大部分男学员都住在护国寺的大殿内,而女学员和一些年龄小的学员,则住在护国寺周边的群众家中。庙宇白天当教室,晚上做宿舍,学员们床靠床,天气一热,汗臭冲天;后来又增加了一些新学员,实在没有容身的地方,只好把庙宇里的十八罗汉“请”了出来,好让大家有一个栖身地。那时,学员的伙食费很少,油面也少,加上年青学员饭量大,因此,伙食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夏俊康是南方人,平时吃惯了大米白面,而电信队里的伙食,基本上是用大豆、高粱磨成面粉后做成的面疙瘩,每人一顿只有一搪瓷碗,有时用筷子拨开,还会发现没有煮熟的生面团。为了改善伙食,夏俊康和其他学员一道,发扬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开垦寺庙周边和运河堤两侧的荒地,种植蔬菜,并和其他中队联合起来饲养肉猪。那时,每当听说有猪肉吃,学员们就像过节一样。

生活条件艰苦,学习条件同样困难。当时的学习器材十分缺乏,只有几只振荡器,上收报课还好,教员发,学员抄报一般可应付。练发报时因振荡器、电键少,学员只有轮流练习。每当轮到夏俊康时,他就席地而坐,将振荡器放在背包或者板凳上,倍加珍惜地练习;轮不到用器材时,他就用土办法,用右手按左手大拇指代替电键。那时集镇还没有电,电信队只有一台手摇发电机和一套破旧的发报机。上机务课时,教官只讲一些电的基本知识和收发报机的大致原理,虽谈不上实际操作,但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无线电报务员是部队保持联络的神经,是千里眼、顺风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夏俊康对陈毅司令员的这一段话感触颇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上机操作。短短的三个月,他基本完成了无线电业务学习,能够独当一面,真称得上是“战争需要的速度”了。

生活条件苦、学习条件差,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指导员通常利用阴雨天上政治课,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并组织学员到群众中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宣传、发动群众搞土改,还教唱《延安颂》《新四军军歌》《抗大校歌》《延安电信学校校歌》等革命歌曲。夏俊康由于学习、业务表现出色,于当年7月1日在华中雪枫大学秘密宣誓入党(当时的学员分散、流动办学,学校领导人住址和党组织对外保密),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从那时起,他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作为一生的座右铭。

短暂的和平过渡期很快结束,7月份以后,国民党开始大举进攻解放区,飞机也不断飞临界首上空,空投反动传单进行骚扰。有一天,夏俊康和其他几名学员正在运河堤坡地的菜地上劳动,只见两架飞机超低空飞来并进行扫射,他们只好瞄着敌机来袭的方向,在运河堤两侧机动躲避。鉴于形势的严峻性,当天晚上,电信队离开界首,向距此十多里的杨天庄转移,在那里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闲暇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老百姓割麦插秧,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巧的是,一到杨天庄,夏俊康就得了恶性疟疾,高烧42度,在没有退热药的情况下,学员们就用浸泡过井水的毛巾,不断地给他冷敷降温,经过大家几天几夜的精心照料,夏俊康很快恢复了健康,他对战友间情同手足的关爱至今刻骨铭心。

短暂的休整期后,电信队学员于8月底继续向北挺进,并根据战争的需要,被分配到各纵队的电台,夏俊康也于10月份被分配到华中野战军电信二区队五班,随部队参加了当月展开的涟水保卫战。电影《红日》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的。此后,他带着电台和战友们一道在淮南地区打游击,到解放前一直从事报务工作。解放后,夏俊康于1951年被选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学习,并担任学习组长,此后在南京军区、扬州人武部工作,直至在扬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所长、党委书记任上离休。

如今已定居扬州的夏俊康,每天清晨都要和老伴绕瘦西湖半圈锻炼身体,还定时打开电脑和电视,关注国家发展、国防建设。夏老表示,界首人民将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打造成一个集党风廉政、爱国主义、国防教育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具有长远眼光和现实意义,既保留了解放战争期间那一段火红岁月的记忆,又传承、弘扬了“雪枫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