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8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记菱塘回族乡王姚村党支部书记 路永明
为深入学习宣传“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弘扬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激发向上向善、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的通知》要求,近日,本报组织记者到村与我市5名“吴仁宝式村书记”同劳动、同工作,切身感受他们在村里工作的方式方法,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的成长规律。今起,本报推出学习宣传“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系列报道。
大湖之畔的菱塘回族乡水秀人和,千百年来回汉民族在此过着恬美幸福的生活。王姚村位于菱塘乡的北部,滨湖而居的村庄安然恬静,而四通八达的通村大路又让这座小村落非但不闭塞,反而显出一种独特的勃勃生机,给人一种“靠田园很近又离繁华不远”的美好感觉。
王姚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路永明对于来这个村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荣誉是如数家珍:国家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卫生村,扬州市百强村、民主法治村、生态村,高邮市五好村党组织、五星级村党组织、健康村……
而这一切荣誉,对于这个敦实少言的中年汉子而言,在11年前他上任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跟着他的脚步,日前,记者走进了王姚村屋舍俨然的村落和秋收后的田间地头,听他讲述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经济由弱变强,百姓由穷变富,村庄由脏乱变美丽的过程,也听到当地老百姓讲述了这位俯身基层的吴仁宝式好支书的生动故事。
道路通了,群众的出路也通了
深秋的村庄早晨有些寒意,王姚村中心组71岁的村民韦寿高正漫步在村里宽阔的水泥路上。看见记者一行扛着摄像机走过,他主动过来攀谈说:“请你们把我们王姚村好好拍一拍,把路书记的事迹好好报道报道,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了,年轻的时候巴不得离开,这里下雨天路都没法走,现在村里修了大路方便出去了,我却哪里也不想去,这里大路四通八达,晚上路灯雪亮,和城里有什么区别呀……”听到老人家说这话,路永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从与他的攀谈中,记者知道如今他的微笑其实是来之不易的。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可是要修路,钱又从哪里来?其实,当时的王姚村不仅是路不通,人的思想也不通,这是这位新上任的支部书记面临的最大问题。路永明还记得2004年12月31日那天,乡党委来王姚村宣布他任职时候的情形。那个下午阳光明媚,但那时的路永明却双眉紧锁,忧心忡忡,他面对的现实是村级收入屈指可算,累计负债达40多万元;全村24个自然生产小组,组组都有抛荒田;全村500多个农户中有近百户准备举家搬迁,有的农户对家乡的前景悲观,甚至连户口都不迁,干脆卷铺盖走人。
路永明清楚地知道思路决定出路,思想通了走向富裕的路才能通。作为土生土长的王姚人,他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也心知肚明,便靠着一张“熟脸”去挨个地做思想工作。路永明带领一班人走家串户,同乡亲们促膝长谈,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察看着全村的每一处偏僻田块。很快一个脱贫致富的决策在一班人中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发展养殖业。他带领一班人收拢抛荒田,鼓励开挖鱼塘,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全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从源头上根治了弃耕抛荒,也使全村80多个农户靠开发养殖致了富。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也增加了20多万元。几年下来,村里40多万元的债务还清了,而且还有了结余。经济强了,人气旺了,工作顺了,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变化,村组织收获了掌声和荣誉。可这背后包含着“当家人”多少辛劳泪水和酸甜苦辣,只有路永明和村干们心里明白。
思路一通天地宽,大路通畅人心顺。村里的经济包袱甩掉之后,路永明没有停歇。他知道要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让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修路势在必行。2006年春节期间,他没有闲下来,而是带着一班人到本村十几个成功人士的家里去拜年,向他们传递乡亲们的心声。他的真诚感动了从王姚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十几位大小老板,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先后集资60多万元,浇筑了水泥路3.5公里,使全村水泥路达16公里以上。
村里的道路通了,村民的思路也通了。路永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田地平了,百姓的心里也平了
采访的途中,记者来到王姚村中心组刚刚收获的田野上,这里一片宁静安详。尤其是有一片刚刚翻耕过的田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一块田地比其他地块更为平整。原来中心组的大部分田块都流转给了种田大户,但这一块田因为两头低洼中间高,旱季的时候留不住水,涝季的时候水排不出去,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田块。土地流转的时候,周边的地块都被承包了,唯独这块田没有人肯要。村里也出面谈了多少次,人家看到这块田就直摇头,谈好的合同又泡汤了。
于是,这几亩“疙瘩田”也就成了村民心里的疙瘩。今年秋收一结束,路永明和村组干部一商量,决定由村里出面把这块田给平整了,解决这个大家心里的疙瘩事情。田一平好,种田大户主动来过问流转的事情。58岁的村民胡巧银笑盈盈地说:“还是村支书想着我们老百姓的事情,你看田一平我们心里也平了,这个多少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像这样为村民“解疙瘩”的事情还有很多。路永明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底原菱塘养殖场合并归王姚村,村里的地域大了,人口多了,面临的纷繁复杂的事情也多了。而农村里的所谓这样那样的矛盾大多是因贫而致,所以给老百姓更好服务的根本就是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口袋鼓了心里自然就顺畅,心里顺畅也就没有矛盾了。路永明突出重点抓两头,一头是弱势群体的脱贫致富,另一头是便民服务阵地的建设。他和村民推心置腹地讲:“弱势群体也好,原养殖场村民也好,都是王姚村人,都是我们的‘自家人’!”10年来,在他的积极带领和努力下,全村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和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资金,每年都在5万元以上,30多个贫困农户受益,累计已有20多名贫困儿童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业,村里没有一户因贫辍学的,也没有一户因病致贫的。这样的日子百姓自然过得顺心顺意,这样的服务才是温暖的、深入人心的。
为了扩大对村民的服务面,根据大多数村民的迫切要求,王姚村于2013年启动了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在规划、拆迁、筹备、施工、看管、监督等一系列环节中无处不包含路永明的精心和汗水。施工过程中,一律实行阳光操作,供货商和施工头中没有一个是他的亲戚。在他的带动下,一班人都坦坦荡荡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工程原计划需要300万元,结果只用了200多万元,节省费用20%以上。现在村民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小病小痛治疗基本做到了不跑远路。老百姓生产生活方便了,服务村民的宗旨也就达到了。这位基层的支部书记恳切地说:“近年来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深入人心,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其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上,也有一些是不变的准则,比如严以用权,做事要实,这对于我们基层村干而言,就是要把权用在为老百姓做实事上!”
环境美了,乡亲的日子也美了
村里的经济强了,百姓的日子富了,路永明想着怎样让王姚村变得更美。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路永明这位基层支部书记心里明白,打造和谐和美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也是让乡亲们“幸福指数高”的一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王姚村为民办实事20多件,打造了一个方便生产、生活的宜居环境,真正让王姚成为一个留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从2007年起,村里先后共计投入65万元在王庄、胡庄线建设一个中心示范庄台:花圃怡人,路灯井然,场面宽整;全村改厕率100%,改水率100%,有线电视普及率100%,新建生活垃圾池65个。在生产方面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改造电灌站5个,新建涵闸30多座;疏浚河道10多公里,整治山塘50多个,渔塘护坡和道路建设逐年加大投入。同时,王姚村作为一个回民聚居村,路永明始终将回民风俗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他乘着治淮工程的东风,亲自上门做农户迁坟的思想工作,在中心组调出四亩土地,设立回民公墓,既支持了国家建设工程,又满足了当地村民风俗要求。这一件件实事,既让村民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幸福生活,又为“凤还巢”广纳贤才,创造了更好更美的发展环境。
村里的环境美了,乡亲的脸上笑容也满了。记者走进82岁的五保老人胡国臣所住的院子时,真不敢相信一派田园风光的院落竟然是一位五保老人的家。走进整洁的屋子里,室内的布置让人觉得温馨舒适。老人告诉记者,他最近因为气温的变化得了感冒,在卫生室挂水的时候让路支书看见了,路支书下班的时候特地来看他好点了没有。老人激动地掉下眼泪说,就是自己的子女也未必能做到这样细致入微啊。
环境和谐,人心和谐,村支书这个“芝麻官”的大责任就在于不忘记任何一个角落,让村里每一位乡亲都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路永明的身上有这样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全村五保户、困难户、特困生相关情况,他基本是每个季度要到户一次,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便记下来帮他们解决。
湖天新月唱新曲,大美菱塘展豪情。王姚村百姓是幸福的,他们的日子是甜美的,他们的未来也一定是五彩斑斓的,因为他们有一位勤恳执着的领路人,带领他们朝着富裕、和谐的大道上奔去,谱写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