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根雕达人朱玉清的“动物世界”

2015-12-22 00:00:00    作者:夏慧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都说朽木不可雕,可根雕达人朱玉清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个枯树根在他手中变成了顽皮的猴子、高傲的孔雀、呆萌的小鹿、飞翔的雄鹰、奔跑的骏马……这些根雕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煞是惹人喜爱。日前记者慕名专门拜访了这位民间艺人,走近他的根雕世界。

 
                      一次“巧遇”与树根结缘
 
        提起与根雕结缘的经历,朱玉清说,“那是一次巧遇。” 20多年前,在一次下乡探亲途中,他看到一棵倒在路边的树,树根露出水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像群山抱水,实在是太美了。”后来,朱玉清毫不犹豫地把那段树根带回了家,并且一有时间就拿出来雕琢、打磨、抛光、上漆……不久,一件“艺术品”就这样在他手里诞生了。
“那时,我对根雕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美学基础,只学过几个月的木匠,全凭自己‘瞎琢磨’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根雕作品。虽然算不上精致,但自己却十分满足。”朱玉清笑着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渐渐地迷上了根雕。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摆弄摆弄,搞点小创作。后来从企业转岗后,他开始系统学习根雕技艺,并买回大量书籍充实自己。
几年前,朱玉清在海潮东路上租了间门店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一有时间就泡在里面搞创作。作品曾多次入围扬州市民间工艺展出。
 
“根雕最重要是自然美”
 
        在朱玉清看来,每个树根随着观察角度变化可呈现多种形态,“根雕者就是要发现并放大它本真的意趣”,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尊重自然、顺其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创作出的根雕作品才有美感。“质朴、原生态是根雕作品之魂。树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有时候只需画龙点睛地稍作加工,就是一件神奇的作品。”
但朱玉清说,具有“千姿百态、野趣天成”神韵的原材料毕竟很少,这就需要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为此,在每次动手制作前,朱玉清都要先给树根“相面”,苦思冥想揣摩构思,动用工具时还要再三琢磨,上下左右端详,力求达到“无刀”的境界。
然而,给树根“相面”却是个复杂的过程,有时只需一会儿,有时需要几个小时、几天,有时甚至几个月也想不出要给这个树根定个什么“型”。
在朱玉清创作的众多根雕作品中,有一件名为“年年有余”的作品花了他整整8年时间才完成创作。“8年来,我经常把这个树根拿出来看看,总没有好的构思,不知道该给它定个什么‘型’才合适,直到今年年年初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我发现这个树根特别像一条游动的鱼。”朱玉清告诉记者,这件作品,他只在“鱼”的嘴部、眼部等处寥寥动了几“笔”,基本上保留了树根的原形。
“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形状的鱼,但我宁要自然形成的神似,也不要匠气十足的形似。”朱玉清说,这件作品做成后,他兴奋了很长时间,虽然前前后后花了他8年时间,但却是他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只有自己满意了,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还有一件名为“孔雀”的作品,树根刚挖出来的时候,朱玉清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将树根上的泥清理干净。“清理好的树根,最长的部分有2米多长,张牙舞爪的,都不好拿回家。”朱玉清告诉记者,原先他想把树根雕刻成章鱼,但经过多番观察、揣摩发现,整个根的造型更像孔雀开屏。此外,在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孔雀头是正着好还是侧着好,朱玉清也经过多次推敲,最终他决定侧着放孔雀的头部。如此一来,这件作品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孔雀的神韵。“就单件作品来说,这件作品的做工花的时间最长,大约花了10天时间。”
根雕作品对材料的要求也非常严苛。为了找到好的树根,朱玉清曾多次远赴各地深山里“寻根”。他说,要完成一件根雕作品,要经过找根、浸泡、去皮、风干、构思、雕刻、上漆等多道工序,就像绣花一样,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心细,细雕慢琢才能少留缺憾。
 
一个作品一个故事
 
        交谈中,记者还了解到,朱玉清创作的每件根雕作品都有不同的名字和故事。
“这组作品意义最为特别,名为‘桃舞来祝寿 群仙降扬州’,由26件根雕小作品组成,是为了迎接扬州2500周年城庆特别制作的,花了4个多月时间。”朱玉清介绍说,这26件根雕小作品形态各异,刻有鹤、恐龙、鹭鸶等动物形象,它们或用嘴顶着寿桃、或用手举着寿桃、或用脚托着寿桃……就像在跳集体‘桃舞’,把祝寿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品中一共有25只寿桃,一是寓意过大寿,二是寓意扬州2500周年城庆。这组作品参加了扬州市举办的‘市民乡贤城庆献礼作品展’。”
“白鹭踩在乌龟背上的这件作品名为‘画饼充饥’。”朱玉清指着手中的根雕作品,笑着解释说,一只白鹭肚子很饿,在低着头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乌龟,白鹭嘴张得大大的想吃乌龟,底下的乌龟却仰着头逗着白鹭说:“你来吃我呀,你来吃我呀……哈哈,你的嘴只能吃小鱼、小虾,我的肉太老,你吃不了,我对你来说只能是‘画饼充饥’。”
还有一件大鸟的嘴里衔着小鸟,朱玉清给它命名为“无可奈何”。朱玉清表示,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大鸟打了个哈欠,小鸟调皮地钻到了大鸟的嘴里,大鸟实在是无可奈何。
我这里还有“福寿双全”“以逸待劳”“仙人指路”……一谈起根雕创作,朱玉清就有说不完的话,使不完的劲儿。
记者问朱玉清为什么他的作品都是以动物为主时,他解释说大概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动物、喜欢看动物类的书籍和电视节目的缘故。“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能掌握其神态,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越具灵性。”
“根雕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朱玉清说,根雕是一种发现艺术,如同乱石中找矿藏、草丛中寻药材、芸芸众生中发现能者。“在创作过程中,我自己也会受到磨炼,受到启发,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