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先睹为快!

2015-12-22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备受瞩目的抗战纪念馆及周边地块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记者21日在工程建设现场看到,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已初露芳容,耐候钢制作的抗战甬道、2000多平方米的屋顶绿化以及600多平方米的镜面式下沉广场给人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耐候钢制作的抗战甬道14个雕塑单元,象征14年艰苦卓越的斗争
 
从南入口广场远远望去,高高矗立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标识十分抢眼。记者顺着甬道进入,电焊声、切割声不绝于耳。据了解,从甬道入口到出口总共设计了14个雕塑单元,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新四军军歌》《八路军军歌》等墙体浮雕,象征中国人民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所历经的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据市规划局副局长赵国祥介绍,“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标识高19.45米,意为1945年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甬道长约125米,宽约5米至13米不等,高约5米至7米不等。
       甬道的设计理念为“裂痕”,主要反映的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巨大伤痛和心灵裂痕。雕塑通体采用锈红色耐候钢,以其沧桑的质感,诠释抗战的艰辛历程;以其锈红的色泽,寓意生命和鲜血,从而表现出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精神。
 
       广场主雕“胜利时刻”,高12.26米,象征1945年12月26日高邮城解放
 
南入口广场到抗战胜利广场之间的抗战甬道,采用了不同方向、长度、开放度的折线空间,形成悲愤、压抑的空间氛围,隐喻抗战过程的曲折。记者在甬道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悲愤感,而从甬道出口到抗战胜利广场则让人感到豁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广场西部的主雕——胜利时刻。该主雕塑高12.26米,寓意1945年12月26日高邮城解放。雕塑上部是抽象的国旗剪影,底部是芦苇荡的浮雕,中部是五名新四军战士欢欣鼓舞庆祝抗战胜利的生动场景,他们有的手拿手榴弹、有的手拿步枪、有的手拿盒子枪,有的手举国旗……看上去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口中仿佛还高喊着胜利的口号。整座雕塑栩栩如生,犹如欢度胜利时刻。 
记者看到,广场的南部是耐候钢制作的大型幕墙,上面镌刻着“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16个大字,北部是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整个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低于原地面2.6米,有600多平方米的水面,可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倒映其中,突出受降旧址的庄严肃穆。
据该工程的设计制作负责人曾辉金介绍,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的抗战甬道以及主体雕塑部分以及抗战胜利广场的东西南幕墙均采用一种名叫耐候钢的特殊钢材,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而大面积采用耐候钢作为建筑主材料在国内目前屈指可数。记者了解到,耐候钢又叫考顿钢,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与空气、雨水等作用,钢材表面会自动形成抗腐蚀的保护层,无需涂漆保护,材料的寿命在80年以上。
 
纪念馆副馆及游客中心采用大面积屋顶绿化,首开高邮先河
 
南入口广场约6000平方米,位于人民公园东南侧,广场整体形状呈梯形布局,共分为三个部分,广场南部为停车区域,共有机动车停车位68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00个。广场中部以硬质铺装为主,便于人流集散。广场北部通过异形花池分割引导人流分别进入甬道及人民公园,目前已初具雏形。
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副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规划布置三个展厅和一个报告厅、书吧等功能用房。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725平方米,规划布置游客休息区、纪念品超市、公厕等功能用房。纪念馆副馆及游客中心按照江苏省二星级绿色建筑控制指标进行设计建设,采用屋顶绿化、地源热泵、雨水回收利用等绿色节能技术,其中屋顶绿化面积近2800平方米,纪念馆的屋顶绿化面积近2000平方米,游客中心屋顶绿化面积725平方米,这在高邮首开先河,真正体现了绿色节能建设理念。
据悉,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抗战胜利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纪念馆副馆、红色主题区景观绿化建设等,总投资6000万元,工程于10月16日开标,10月22日进场施工,预计12月26日竣工。一期工程竣工后,明年我市将实施二期工程,将复原州署衙门,并改造清代古宅、日本驻军旧址及人民公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