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6 00:00:00 作者:夏慧 来源:今日高邮
猴年春节临近,“年味儿”再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很多人感慨: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那么,你记忆中最浓的“年味”是怎么样的?是全家团圆的温馨,是准备年货的忙碌,还是年夜饭聚集的香气,亦或是烟花爆竹声中的惊喜?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听他们讲述心中的最浓“年味”故事。
六七十年代:年味就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说起六七十年代的春节,今年55岁的丁奶奶有滋有味地回忆道,那时一进入腊月门,农村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房屋、蒸馒头、裁制新衣、祭灶……一刻也不得停息。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年夜饭。一进入腊月,我就开始期待这顿饭了,因为那天可以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好菜。”丁奶奶告诉记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平时连吃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能吃到什么好东西了。只有在过年时,平时吃不到的猪肉等肉类才会被“请”上餐桌,让春节过得有年味。
“我记得那时母亲在年前就会把买好的几斤肉挂在房梁上,以免被老鼠偷吃了。”丁奶奶说,那段时间,她总是仰头看着挂在房梁上的肉,口水直流,就盼着除夕快点到来。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母亲将肉煮熟后,放在案板上切片准备炒菜,我就和兄妹们悄悄地走到母亲身后,待母亲不注意时,偷偷地将一片肉放在嘴中,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佐料的烹饪,但那种难以言说的美味至今都让我不能忘怀。”丁奶奶笑着说,他们兄妹几个一人偷吃一块,一会儿被切片的肉就少了许多,母亲发现后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虽然被训了,但终于吃到肉了,心里甜滋滋的。”
八九十年代:年味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疯玩
“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过年记忆就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疯玩。”今年33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城区,但每年都会和父母早早下乡,回到爷爷奶奶家过年。
“那时候,一到乡下,我几乎整天不着家,天天跟着村里的小伙伴,走东家串西家,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钻。”李先生回忆说,那会儿,过年前好多人家都会“杀年猪”,猪吼声可以传遍整个村庄,他和小伙伴就追随猪吼声,到处乱跑。
“唯一可以让我们消停会的就是蒸馒头、蒸年糕的时候。”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小伙伴眼巴巴地围在蒸笼旁边,就等着大大的白馒头出笼,拿一个尝尝鲜。“吃完了馒头,我们还会按照大人的要求,拿着洋红,给馒头、年糕‘上妆’,别提多开心了。”
盼着盼着,终于盼来了春节。“初一一大早,天还没亮,我就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新衣服,急急忙忙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然后就快速溜出门,找小伙伴去了。”李先生说,那时,大家一见面就先现一现自己的新衣服,然后手拉着手一起去拜年,从村头到村尾,一家也不落下。“一圈下来,衣服口袋里装满了各种零食。”
“那时候也有压岁钱,5块、10块,放在口袋里生怕丢了。”李先生表示,虽然那会儿收到的压岁钱不多,但是内心真是高兴,特别容易满足。
如今: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温馨
“对于我来说,过年最开心的记忆不是有新衣服穿,也不是有厚厚的红包可以拿,而是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正在上高三的小徐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多。爸妈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乡下务农,而她则在城里上学。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可以团圆。
“每年年三十,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准备年夜饭,奶奶和妈妈掌勺,爷爷、爸爸和我打下手。十几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上桌后,年夜饭就开始了。”小徐说,吃年夜饭的过程中,一家人还会聊聊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相互鼓鼓劲、打打气,来年继续奋斗。“那一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不同年代,不同记忆,不同“年味”,但过年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