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走近老行当:吹糖人 捏面人

2016-01-27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记者在世贸国际购物中心大厅看到,平时很难见到的吹糖人、捏面人给购物大厅增添几分热闹。男女老少围着摊点,有的拍照,有的看稀奇……

 
张栋才:对吹糖手艺有感情,舍不得丢
 
在吹糖人摊点前,记者看到糖担的大草棒上插满了栩栩如生的“骏马”“公鸡”“猴子”“老鼠偷油”等糖艺品,吹糖人正在精心捏、吹着各种糖艺品。糖担前围满了大人、小孩,小孩们经不住“诱惑”,吵着要大人掏钱买糖人,拿到带有色彩的糖艺品后,小孩们开心地边吮边看。
记者同吹糖人摊主攀谈起来。摊主叫张栋才,今年已75岁,甘垛镇人。老张说,他现在是“城上人”,同儿子住在一起,平时就干“吹糖”的老行当。以前,常常在街上找个热闹的地方摆摊,有了世贸国际购物中心后,就把糖担放到了购物大厅内。这里环境好,人流集中,再加上世贸国际组织得好,为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秦邮董糖的单设一个经营展区,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标牌,为“老行当”提升了档次。
老张说,他13岁就开始学徒做这行当,60多年了都没舍得丢。当时学吹糖手艺是为了给家里多些接济,现在没人学这门手艺了。但为了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他不时还叫上儿子“跟班”学艺。看着老张捏、吹着各式糖艺品,记者也入了迷。老张说,真要学这门手艺也不难,最多三个月时间就能学会,但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正说着,又有大人领着孩子来到糖担前,有的挑选“大公鸡”,有的挑选“孙悟空”,小孩快乐地吮着。望着孩子们的笑脸,记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看着五颜六色的糖艺品,记者问老张,这些带有颜色的麦芽糖糖人吃是不是安全。老张说,这些颜色都是可食用的色素,不能吃的话,就不能卖了。记者问他剔除麦芽糖成本能赚多少钱?他说,好麦芽糖成本高,利润也就在一半左右,纯粹赚点手工钱。钱虽赚得少些,但他对这门手艺有感情,毕竟60多年了,舍不得丢。再说,现在岁数大了,其它重活也干不了,一天能赚100多元很满足了。老张还说,看到天真活泼的孩子来买他吹的糖人,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好像自己也变年轻了许多……
 
孙洁开:58岁学成捏面人手艺
 
与老张并排摆放的还有捏面人摊位,摊主叫孙洁开,今年74岁,临泽镇西安村人。老孙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是做泥瓦匠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捏面人,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学到这门手艺,他有时整天都守在捏面人的摊前“偷”学,递香烟给捏面人师傅抽,有时还请师傅到小饭店吃上一两顿,临走时还要“批发”一些小面人带回家“研究”。就这样,他断断续续同姓吴的师傅学了有近一年的时间。老孙说,虽然从师傅那里学到了一些捏面人本领,但要出摊叫卖还不能应付。为了能学成捏面人的手艺,他白天做瓦工,晚上回家捏面人。老孙说,捏面人不但要会捏,而且还要用刀具雕,玩的就是雕功。看着老孙熟练的手艺,记者不敢想象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面人竟出自一个泥瓦匠之手。
老孙说,捏面人真是“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他58岁时才算真正学成捏面人手艺。在此期间,家人和熟人都说他“不学无术”,但他坚持了下来,让捏面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记者问老孙,为何要学捏面人这一手艺?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用泥捏一些动物等,再说瓦匠活也不能干一辈子,岁数大了就干不动了,学个捏面人手艺也算老有所乐。老孙开心地对记者说,想不到现在捏面人手艺还“吃香”了,市里只要有什么文化活动,都会请他们去展示这一“非遗”项目。捏成的面人虽然不能吃,但可以作为工艺品进行存放。喜欢“面人”的不仅仅是小孩,许多大人也很钟爱。记者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他说,收入不错,一天能卖120元左右,真的很有乐趣。老孙还说,现在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几乎没有了,如果失传真是很可惜,如果有人愿意学,他免费带徒。同时,老孙还建议,政府部门能否举办“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请老艺人当老师,让有兴趣的学生和年轻人学会一些“老行当”,不求学会能挣多少钱,但求能让“非遗”项目得以传承。
望着老张、老孙那布满青筋的“巧”手,记者从心底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这份坚守感到敬佩。传承“非遗”这一重担已落在年轻一代身上,我们该为这些将要失传的“非遗文化”做些什么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