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4 00:00:00 作者:郭玉梅 唐静雯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四年抄录22卷百万字《全唐诗简编》
走进三垛镇二沟范家村六组夏植林家的农家小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香气息。他家厨房的北外墙上,正屋的南外墙上以及堂屋的内墙上写着、挂着许多夏老的书法作品,或挺拔、或奔逸、或古拙……这些作品是夏植林老人15年来的心血结晶。退休之后,他每日与笔墨为伴,书写着自己的惬意人生。
“这是我书写的《千字文》。”夏植林指着厨房北外墙上的书法作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说,《千字文》是练习书法的好版本,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易诵易记,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记者在这面宽约4米、高约2.5米的白墙上看到,他用隶书、篆书、楷书、草书四种字体写就的《千字文》,犹如铅印在墙上一般,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工整,令人赞叹。夏植林告诉记者,这面写满《千字文》的白墙原是粗糙的水泥墙,他曾在上面写过不少书法作品。时间一长,他觉得这些作品不太满意,于是决定涂掉重写。写什么呢?他左思右想,并根据这面墙的面积反复计算,最终敲定用四种字体临写《千字文》。
约10平方米的面积,夏植林在上面书写了整整4000个字,从构思到完成一共用了25天。书写《千字文》的时候,正是2014年的数九寒冬,天气十分寒冷。他不顾严寒,站在墙前,先借着尺子对这面白墙进行排版,将整面墙分成四等分,然后在每等份版块上画上1000个长高约4厘米的小方格。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夏植林便开始专心致志地书写《千字文》。
记者注意到,白墙上打着一个个正方形的暗红的格子,每个版块内有1000字,其中每横排20个字,每竖排50个字。 这面墙高有2.5米,够不着写,夏植林就搬来凳子,站在板凳上用毛笔从上至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随着高度的降低,他的人也在不断调整姿态,从之前站在板凳上到站在地上再到半蹲、全蹲,最后干脆就用旧布垫在地上,整个人趴着写。就这样,他每天至少要写三四个小时,稍不留神,就容易写错。
“创作的时候,这4000个字有没有写错的?”“一个都没有。”夏植林说。数九寒冬,普通人什么事都不干站在院子里吹三四个小时的寒风也会受不了,何况是他这个快70岁的老人,手要还要拿着笔,人要趴在地上,其毅力恒心可见一斑。
今年70岁的夏植林是从高邮镇武安粮管所退休的。以前他一直酷爱书法,喜爱阅读书法方面的书籍,但苦于忙工作不能静下心来练习。退休之后,夏植林的时间多了,人也闲了,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爱好付诸于实际行动,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如今,练书法与吃饭、睡觉一样是夏植林退休15年来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无论寒冬酷暑。今年1月23日、24日超级寒潮来袭时,他每天晚上也是坚持练习三四个小时。“冷吗?”“冷!再冷也要坚持!”
在夏植林家,记者看到,他的工作室十分简陋,里面摆放着一张普通课桌模样的工作台,旁边堆满各种书法典籍。数九寒冬,夏植林就在工作台上铺一个加热台板,脚下再放一台小型取暖器。就着这两股热量,他在工作台前专心练习书法,一写就是三四个小时。几个小时下来,他的手是越练越热,而脚却越站越冷越麻。
夏植林还拿出他抄录的20多卷《全唐诗简编》给记者看。记者问他为何要抄录《全唐诗简编》,他坦言自己初中毕业下放到农村,学习的机会比较少,退休以后就用抄录代替读书学习,以便加深记忆。《全唐诗简编》上下两册,收录550人(不包括无名氏)诗作5372首,共132万多字。夏植林从2012年抄至2015年,历时四年,一共抄录了22卷。
梅花香自苦寒来。15年来的不懈坚持,使他的书法艺术突飞猛进。如今,夏植林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夏植林告诉记者,他不但有每天坚持练书法的习惯,还因为坚持练书法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家的书橱里摞着几十本笔记本,记者随手翻开一本,只见上面写着“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农历三月十一日,五点十分起床,七点十分乘车上高邮,八时抵中医医院挂水治甲亢,十时挂完水回二沟弄中饭,晚抄简编全唐诗第22卷—4,至十一点二十休息。”通过夏植林的日记,记者得知,即使是在身体有微恙的情况他仍坚持练习书法。
“我们练书法讲究的就是静心、恒心和毅力。”夏植林在每天坚持练书法的同时,还与当地三名书法爱好者成立书法互助组,互相切磋学习,其乐无穷。他坦言,尽管自己生活在农村,但心有寄托,生活就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