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00:00:00 作者:丁小玲 管玮玮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湖西新区天山社区居民王连根家张灯结彩,宾朋满座,原来这一天是王连根的奶奶姚翠英100岁生日。周围邻居纷纷到王家向老太送上生日祝福,扬州市民政局、高邮市老龄办和湖西新区相关部门也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向老太送上寿礼。
与姚翠英一直生活在一起的王连根告诉记者,奶奶出生于1917年,能活到100岁,可能跟她生活规律有关系:早睡早起,一日三餐适量,常动脑,喜运动。当记者问及姚老太有什么个性特点时,王家的子孙异口同声地回答“性格开朗,勤劳朴实,乐善好施”。
少时家贫 长辈包办婚姻无可奈何
姚翠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14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姐妹两人。15岁时,姚翠英经同村人介绍,到扬州帮人带小孩。“我住的那个人家老夫妻俩都是文化人,全家人都喜欢看书读报。”姚翠英告诉记者,久而久之,她也受到熏陶,并接触到了不少新鲜事物,开拓了眼界。
姚翠英长到二十岁时,她的姨娘动起了心思,想将她这个姨侄女变成自家的儿媳妇。一次偶然的机会,姨娘将想法告诉了姚翠英的姐姐。“起初,听到长姐说决定将我嫁到姨娘家时,我心里很抵触。”姚翠英说,虽然她没有多少文化,但也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非常向往。可在那个封建时代,年轻男女的婚事大都不由自己做主。经过家中长辈的撮合与劝说,姚翠英最终穿上嫁衣嫁到了姨娘家,与丈夫王宝真成了夫妻。
勤劳勇敢 坚强女子撑起一个家
婚后,身为家中长兄长嫂的王宝真与姚翠英,天天起早贪黑在农田里劳作,可即使这样,他们家一年到头的收入仍无法维持日常开支,常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家里仅有的一两套像样衣服,也是兄妹几人轮流穿。回忆起那段往事,姚翠英含泪告诉记者,为节省粮食,边饿肚子边干活对于她和丈夫是家常便饭。有一年,她和丈夫在没有吃饭的情况下,连续在地里抢收了一天一夜的棉花,最后丈夫又累又饿晕倒在了棉花田里。因为长期的辛勤劳作和严重营养不良,年仅30多岁的王宝真一度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日夜咳嗽不停。看着丈夫因无钱治疗而日渐消瘦的样子,姚翠英心里的触动很大,她想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外出谋生。于是,她背井离乡,远赴南京打零工。
经别人介绍,姚翠英谋得了一份当保姆的工作。凭借年轻时当保姆的经历,再加上聪明能干,姚翠英很快就赢得了主人家的信任与喜爱。由此,姚翠英每月能有十几、二十几块钱的收入寄回家中,为丈夫和一家老小解了燃眉之急。然而,时隔两年不到,姚翠英突然接到了丈夫王宝真病重的电报,她立即赶回老家,带着丈夫四处求医问药。1957年,正值壮年的王宝真因病逝世。那一年,姚翠英才40岁。
丈夫去世后,姚翠英经过一段短暂的伤痛,重新打起精神,担负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熬着日子,终于将儿子抚养成人,并为儿子成了家。
乐于助人 心怀大爱传家风
儿子成家后,姚翠英一直跟随儿子、儿媳生活。20多年前,为了更加方便照顾姚翠英,长孙王连根将姚翠英接到镇上一同居住。王连根告诉记者,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带动下,他们家日渐富裕过上了好日子,奶奶总不忘向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奶奶平常只要看到谁家有困难,她就送点米和油补贴别人;谁家不会做衣服鞋子求上门,不管再忙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别人做好;逢年过年,看到村里的五保、孤寡老人生活凄苦,她会主动上门嘘寒问暖……村民们提起她都称赞不已。
在姚翠英的言传身教下,如今已是湖西新区一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的王连根十分关注当地的慈善事业发展,他先后为湖西新区天山中学添置了一批价值1.7万元的崭新空调,为湖西新区(送桥镇)神居山村俞王路和老S333李古段安装了72组太阳能锂电池路灯。此外,王连根每年还拿出10万元资金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发展。
“奶奶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别人有难时,要懂得帮别人一把。当好人、做好事、存善心已成为我们王家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立志将之一代代传下去。”王连根说。